父母长期没空陪小孩,就是犯罪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回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我的工作,我都没有时间陪伴我的小孩。
好感人哪。请问,我能抽你两耳光吗?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民族,我们重视家族、重视血缘、重视宗亲,但很多时候,又在潜意识里崇尚为了出人头地而六亲不认,不带小孩、不理亲情,不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牺牲的资本。看看西方,哪怕你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不时会秀秀天伦之乐,奥巴马谈起自己的女儿,至少显得是真情流露嘛。
我是一个非常狭隘的人,在我看来,所谓成功,就是你身边的人,因为有你,而感到快乐。倘若你赢得了天下,而输了家人,那你的成功,不过是一场泡沫。纳尔逊曼德拉圣人吧?英雄吧?但他的传记《曼德拉的礼物》里说,曼德拉所有温暖笑容,只会给陌生人,对家人、对子女,他板着脸孔、漠不关心,曼德拉直接说,亲切是可以装出来的。如果不能说圣人的坏话,我就什么也不说了。
我认识一位外企女强人,非常上进,读MBA、EMBA,在职场节节高升,风头无二,而她的小孩,长期寄存在内地,由爷爷奶奶照看,如今9岁了,多年来保持母子二人一年见一次的频率,她以为自己是圣诞老人么?
我采访过不少名人,牛逼艺术家、牛逼摄影师、牛逼艺人,问及什么时候陪小孩呢,其中一些人给出的答案是:没空陪小孩,孩子还小,懂什么,我现在努力打拼,多赚点钱,给孩子打基础,也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但他们知道孩子们怎么说吗,我们做过几次调查,孩子们的心声是: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不那么成功,我不要昂贵玩具和高价培训班,我只要你们陪我。
我还认识一对夫妇,双双博士毕业、现在都是副教授,花了三年时间用尽各种心思和手段才得以怀孕,为保胎,妻子在床上躺了整整8个月,我还挺感动,不容易啊。结果月子刚坐完,就把孩子跟快递一样送回老家,什么时候去接呢?至少三五年之后吧。原因?“本来我们都不喜欢小孩,生小孩只是为了堵住长辈骂我们断了香火的嘴,老人喜欢带让他们带去呗。”请问他们读那么多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说人话吗?
畅销了好几年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句话我深刻认同:不亲自带自己的孩子就是渎职。
在中国,不负责的父母舆论环境真是太宽松了,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请个保姆替代自己来带,相关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经济状况越好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而隔代带小孩,成功率不高于30%,因为祖父母辈带小孩,用的大多是传统方式,以撒谎敷衍小孩;用“小心点”“不要去”等口头禅妨碍小孩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贪小便宜;当着孩子的面讲孩子父母的坏话等……
中国文化里,过多强调生育是一种权利,甚至是一种义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点,生育是一种责任。在你不能确定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陪伴时,请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穷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当然,不是说,夫妻一方必须辞职全职带小孩,这在中国也不现实,但当父母的,有没有竭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呢?双方都要上班的情况下,有没有把下班后的时间、以及周末拿来陪小孩,关注他想做的事,带他一起去认识世界、享受人生呢?
我总以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个人,最显要的参数,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时间比金钱可有限多了,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愿意为孩子去死,但是你连每天几小时的亲密相处都保证不了,你爱个屁啊。
我一个朋友,成天跟我抱怨,孩子跟他不亲,就爱自己外公外婆,每次都能准确收获我的谩骂——我说你纯粹是咎由自取,你自己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和老婆到处去旅游不带孩子去,在家也是打电玩不理孩子,你不付出光想要结果,想得美!早教专家说了,孩子才是研究大人的专家,谁对他有诚意,人家一目了然。
很多人又说了,我忙啊,我没空啊,有好多会要开、好多应酬推不掉——忙是不在意一个人、一件事的借口,像早教专家小巫说的,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个小时都赔进去,只有重视与不重视。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会议,再忙都能抽出时间。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都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到6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请别说那种“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的蠢话了好么?我周围很多朋友说自己跟父母不亲,长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相处,就是因为小时候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跟父母的感情总隔了一层,哪怕长大后一家团聚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却很难形成。小时候父母缺位所造成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柴静的《看见》里就写到一位心理医生,三岁之前,母亲把她寄养在别处,带着姐姐生活,重逢后,她觉得母亲不亲,觉得母亲更喜欢姐姐,五十年过去了,那个不公平的感觉一直在。
我的宝宝唯唐2岁半时,因为外婆特别想见他,我把他送回四川老家待了三周,开始还好,他还基本适应,到了第三周,在电话里,我们母子两人完全琼瑶附体,电话里双双痛哭,他说,妈妈,我想你,我说,儿子我也想你,妈妈马上来接你!我发现,短短21天的分别,唯唐的眼神里,居然多了些卑微和胆怯,语言表达也大大退步——并不是外婆对他不好,而是这种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跟宝宝分开这么久了。
今年初我在海边租了个房子,打算每周花个两三天,去那里看书和写作——结果,我租了房子之后一个月也去不了一两天,因为只要我连续两三天没有陪唯唐,就会被巨大的犯罪感包围。在《新周刊》上,读到金星的访谈,她说自己六年没有代表作了,但她无所谓,因为她的孩子(是领养的三个孩子)0-6岁的时间,是用什么代表作也换不回来的。
那一刻,我深感愧疚,少出点书、少写点剧本算个逑!怎能以自己要多做点正事、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希望妈妈多陪陪自己都变成奢望,我还算个人吗?所以,每一位父母,你有做出为了孩子舍弃职场晋升、牺牲休息时间、牺牲自我实现这种觉悟么?我身边很多朋友,因为不想因为孩子而降低生活质量,没做好为孩子牺牲自由的准备,就决定不要孩子,我觉得这样的父母,比生了不养的父母更负责。
P4-7
你也可以有创意地记录孩子的成长
本书的插图都是唯唐的照片,只是,我专门去学了二十节插画课,加上了他最爱的风筝、云朵、飞机、潜水艇、蒸汽火车们。什么是母爱?也许就是把孩子引向他向往的那个世界吧。
母爱是需要载体的,记忆里,母爱是饭菜的香味,是围巾的温度,是针线的绵密感。打毛衣、做饭、编辫子……上一代妈妈的手艺已濒临失传。不过,我们可以用别致的方式,来记录孩子,表达母爱。
很多家长都是创意高手和DIY超人,美国有位妈妈把孩子的涂鸦做成毛绒玩具;美国另一位妈妈为宝宝拍了一套魔幻风格的漂浮照;美国还有位爸爸专门记录“儿子为什么哭”;韩国有位妈妈用硬纸箱为孩子做了一套迷你厨房。
你也可以跟我一样,有创意地记录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这本书,还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带给我案例上的启发或者技术上的支持,我这样一个二货,身边都是些真善美的人类,上帝真是太不公平了!
南岛 杜虹 周吟 蔡蕾 王相明 石莹 林絮 黄璐 董馨 谢宇野 田恬 蒯景怡 晏婵婵 周正阳 秋实 邹浩 张博 郑慧雯(排名分先后,按讨厌度排列)
对以上人类致以诚挚的谢意,至于要不要送点钱表达感激呢?没门!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20年以后,唯唐25岁,不会因为我在这本书里调侃他,而告我诽谤!
20年后,我想问他的问题,跟现在一样:
儿子,你快乐吗?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一位16岁高中男生是我的亲子专栏的忠实粉丝,他说,咪蒙,我跟你的育儿观念特别一致。
大概是因为像我这样不要脸的妈妈太稀有了吧。本人就是亲儿子的高端黑。
有一天下班时间,电梯里蛮多人,5岁唯唐诚恳地问我:妈妈,你确定我们家穷得连一架私人飞机或者弹道导弹核潜艇都买不起吗?
我恶狠狠地答:老娘说了很多次了,你是杉菜,不是道明寺!然后,我们这对奇葩母子就在众人的哄笑和复杂的眼光中走出了电梯。
以前唯唐误以为自己是富二代,现在好了,他以为自己是金三胖!非要我配合地回答他“宝贝啊,我们家刚买艘航母,手头有点紧”吗?
唯唐始终无法明白,我家存折里并没有几十亿存款的残酷现实。
唯唐从幼儿园回来,说,今天很不开心。我说怎么啦。他答,感觉今天什么事也没做啊。我感叹,哇哦,儿子,恭喜你哦,你可以跟我一起加入豆瓣的“我又荒废了一天”小组了耶。
给唯唐讲《小威向前冲》,是精子参加万人游泳大赛拿到第一名的励志故事,唯唐问,为什么精子可以从小鸡鸡游出来,却不能游回去呢?我说,因为那是单行道。
唯唐昨晚突然说,我好想变成女生啊,这样就可以跟我的好朋友Michael结婚了。儿子啊,为娘不得不教育你了,怎么能这么想呢?!你不变成女生,也是可以跟Michael结婚的呀。
我和罗同学这对奇葩父母怂恿唯唐旷课去看《星际迷航》,他不是太空控嘛。丫的断然拒绝了,说,我必须去上课啊,比起看电影,幼儿园更好玩,再说,万一错过学习知识怎么办?靠,不会吧,儿子,你要入党么?后来,唯唐承认其实是为了跟他喜欢的Amy在一起才舍不得旷课的。顿时我才放下心来。
老实说,我偶尔也会良心发现,问自己:我真的配写亲子专栏吗?
尤其是,当唯唐说,“什么?去西藏旅行要一直爬山爬山?那太辛苦了,我还是比较想去欧洲坐豪华游轮。”丫的打算跟我一样,人生原则就是,尽量不去比深圳穷的地方么(我承认这个原则实在是欠揍的极致)?
尤其是,当唯唐把所有电视电影都当餐饮节目看,他最同意的话大概就是“我最喜欢海底世界了,全是我没吃过的海鲜”吧。
反正,每天我都有100多次,要克制自己想暴揍他的冲动,真的没有废旧小孩收购站或者幼儿监狱吗?
好吧,如果唯唐仁义礼智信德艺双馨,那我应该赶紧去做一下亲子鉴定。
唯唐就是一面照妖镜,清晰地折射出我的低下人格。
就像唯唐重复看电影版《加菲猫》,我怒了,说你娃都看了8遍了腻不腻啊。然后我自己打开了《老友记》,这部美剧看过多少遍老子早已不记得了。米兰昆德拉说,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难怪我们总是重复去一家餐馆,重复买一类衣服,重复遇上同一类人渣。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这是读木心《文学回忆录》,让我感触深刻的一句话。
我们常常以为育儿是一场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是教育家长自己。跟唯唐的相处,映照出我的人格,同时也在修正我的人格(高尚的人不会明白,一个人格上千疮百孔的人,修正起来是有多困难啊)。为了让他有更多见识,我这个讨厌旅游更讨厌坐火车的娇气鬼,愿意陪他去坐长途火车,一路上吃吃东西看看风景;为了让他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我这个理科白痴,跟着他读各种版本的幼儿百科全书,把物理化学生物重新学了一遍;为了让他变得信守承诺,我这个常常失言的人渣,努力做到答应唯唐的事,拼了老命也要做到。我的人品至少从30分提高到40分了,好感人!
为了孩子,我们当父母的,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也许就是亲子过程中,最美好的事吧。
这也是我写作亲子专栏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有很多经验,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困惑。
在我做的所有事情中,当编辑、写书评、写影评、写剧本,都不如学习当一个母亲,难度更大。在做其他任何事时,我的缺点们,浮夸、肤浅、自以为是、低级趣味等等,都不会显得那么碍眼。甚至很多时候,它们可以演化成优势(毕竟专栏作者中像我这么三俗的也不多),而在当母亲这个领域,如何降低我的缺点的伤害值,如何将劣势转化成优势,我却做得极其艰难,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自省,我是不是又做错了?
也许我们不愿意承认,育儿真的是个充满错误的过程。父母们常常会给孩子某种不良教育。我自己也常常用一种实验主义的姿态,去探索别的可能性。我觉得,把孩子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主流宝宝、成功宝宝,这很好,但不是唯一选择。我写《我想养出个二逼小孩》,一次性把传统家长吓晕。我写小孩在飞机上持续哭闹困扰他人,家长要注意,某家长的回复太牛逼:“变态,居然说孩子讨厌,这点宽容都不能有?我们家孩子在商场,在政府大楼,在银行,几乎在任何地方尖叫,戏闹,甚至有时候哭,我听到的几乎都是Don'tworry,sheis just a kid”哇,是不是该给你发面锦旗,感谢你全球巡回丢脸?
我的很多观点,都站在主流价值观之外,比如通常认为父母爱谈自己的孩子是爱的表现,我写《过度谈论自己的孩子,就是没修养》,把之前吓晕的家长,再气晕一次。 其实呢,我自己写了整整一本书谈论孩子,这不是没修养,简直就是缺德!
我在微博上感慨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才是最牛逼的亲子书,有人留言夸我:放心,等唯唐长大了,你们也这样写一本书信集,应该也会很牛逼很轰动——你们一定会把无价的亲情降格为各种无节操、无下限、毁三观、路边三块钱一打卖的地摊货。
真是太精准了。
不管是我,还是我的孩子,我们都谨遵奥斯卡王尔德的指示:
就扮演你自己吧,别人都有人演了。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是最有趣的育儿书。作者咪蒙先天性厌恶成功学,核心观点就是,孩子,我不要你成功,只要你快乐。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是最犀利的育儿书。作者天赋异禀。单是《过度谈论自己的孩子,就是没修养》;《母爱最伟大?有时候,母爱很可怕》就能一次性把保守读者们气晕。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是最实用的育儿书。作者用实验性姿态,总结了一些个性化经验,书中有大量技术流文章,比如《跟宝宝说话要动用修辞学》等。同时推荐了《8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和《20套最棒的科普书》。
小儿难养,没错;生孩子就等于生了一台碎钞机,也没错。但育儿这件事照样可以妙趣横生。《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作者咪蒙将自己与孩子在一起的教子心得加以总结,倾情推出了这部力作,旨在提升妈妈们的教子水平。作者用实验性姿态,总结了一些个性化经验,书中有大量技术性的文章,比如跟宝宝说话要动用修辞学、为宝宝量身定做主题旅行、夫妻吵架要向孩子道歉,同时推荐了8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和20套最棒的科普书。好妈妈都是发明家,每个家长都可以开发一套适合孩子也适合自己的创意育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