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颜氏家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南北朝)颜之推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家教规范”。书中文章篇篇药石,盲言龟鉴,凡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在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内容推荐

《颜氏家训》是作者颜之推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颜之推写这本书的目的,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此书面世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隋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各种刊本。民国以来,也有各种铅印本发行,许多家庭都拿它作为教育子女的范本。虽然时代变迁,但《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仍然闪耀者智慧的光芒,其中的真知灼见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其后天的发展。书中的许多观点已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敏感期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关于爱子和教子相结合的思想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卷一

 序致篇第一

1.圣训素来谈时易做时难

2.绳其祖武,慎终追远

 教子篇第二

1.慈威并济方得良子

2.妇人之仁终败儿

3.父子间亲密有度

4.溺爱等同于戕害

5.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

1.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

2.听妇言,乖骨肉,岂为丈夫

3.妯娌相处贵在恕己而行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后娶篇第四

1.贤人难免遇蛮妻蒙蔽

2.一夫多妻家无宁日

3.慎重考虑丧偶再娶

 治家篇第五

1.教化须自上而下

2.宽严贵在恰到好处

3.赏罚有度,不可苛责

4.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5.夫唱妇随真和合

6.婚配嫁娶难得素对

7.圣经圣书谦恭相待

8.妖妄之事勿沾染

卷二

 风操篇第六

1.言谈举止有礼有致

2.避讳不当贻笑大方

3.取名起字有讲究

4.嬉笑言谈不当招恶

5.待客之礼贵在真诚

6.北方颇具华夏遗风

7.闲聊之中慎谈家世

8.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9.离别未必涕泗交零

10.宗族礼节不可废

11.遭重丧三日必吊

12.告慰先人情真意切

13.成长礼俗富饶趣味

14.呼天抢地要当心

15.家族命运损荣相连

16.义结金兰须志均义敌

17.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

1.圣贤难遇随缘相惜

2.珍惜身边圣贤人

3.君子不窃人之美

4.不怨不嫉人之长

5.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

 勉学篇第八

1.官宦子弟也要学习

2.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学习无用是个谬论

4.万事万物皆为师表

5.学以致用是根本

6.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8.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

9.尽信书不如无书

10.谈玄说妙不可取

11.勤奋好学方成大器

12.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13.独学无友易孤陋寡闻

14.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卷四

 文章篇第九

1.文人轻薄多致祸

2.习文不要勉为其难

3.文理兼具才是上品

4.他人文章不妄加评论

5.细节决定文章的好坏

6.文人何必常相轻

 名实篇第十

1.名不副实以为耻

2.唯至诚能胜至伪

3.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

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2.书生戾气需警惕

3.萧墙之祸始于国风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1.谏言应有自知之明

2.君子当修德以待时

3.追名逐利必招祸

 止足篇第十三

1.安然知足者最幸福

2.天道忌盈,业满招损

3.好兵弄武易招祸患

 养生篇第十四

1.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2.养生以少虑祸为本

 归心篇第十五

1.儒佛两家本为一体

2.不可以凡夫心测圣人智

3.凡事有因必有果

4.不以一眚掩大德

5.凡事不能责备求全

6.修道之事大矣哉

7.五常之道始于心

卷六

 书证篇第十六

1.博士未必博识

2.音辞语调南北相异

 杂艺篇第十七

1.工整之风日渐萎靡

2.六艺精通未必是福

 终制篇第十八

1.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2.奔波操劳只为祖孙计

3.终身修业以立世

试读章节

2.妇人之仁终败儿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1]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2]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3]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4]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5]母魏夫人,性甚严正[6];王在湓城[7]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8]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9],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10],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注释

[1]重:难的意思。

[2]楚挞:杖打。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

[3]艾:艾叶,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使用。

[4]可愿:岂愿。

[5]王大司马:即梁朝著名将领王僧辩,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侯景叛梁时,他和陈霸先合兵,大败侯景。之后,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遭陈霸先反对,被其缢杀。

[6]严正:品行严谨、方正。

[7]湓城:湓浦,是湓水汇入长江的地方,即今天的江西九江。

[8]梁元帝: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552~554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他爱好读书,喜好文学,有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史称其“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但其政治智慧不足,秉性猜忌,御下无术,导致自己最终的败亡。在都城江陵被攻破时,他将自己的藏书十四万卷悉数焚毁。

[9]行路:路人。

[10]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

译文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痛苦的样子,不忍心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可以用治病来打比方,当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再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己的亲骨肉吗?这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大司马在湓城时,已经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已经过了四十了,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故而王大司马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富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要是有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要是有什么事做错了,他的父亲就百般遮掩粉饰,只在心里希望他悄悄改掉。这个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死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点评

为人父母,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若没有智慧的指引,往往会走向反面。

许多母亲(也包括有些父亲)太爱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对孩子说一点重话,不忍心表现出一丝的严厉,只要孩子一撒娇,什么过错都可以饶恕。她们虽然也知道溺爱子女不对,却无能为力,无法狠下心来面对孩子。

是为妇人之仁。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智慧不够。

话又说回来,天下又有几个母亲能像魏老夫人那样呢?

所以必须找其他的善法。

3.父子间亲密有度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1];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2]以上,父子异宫[3],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4],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5]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

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6]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注释

[1]狎:亲近而不庄重。

[2]命士:古代称读书做官者为士,命士指受有爵命的人。

[3]宫:房屋、住宅。

[4]悬衾箧枕:把被子悬挂晾晒起来,把枕头放进箱子里,形容对父母侍奉周到。

[5]陈亢:(前511~?)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小孔子40岁,蒙(今安徽蒙城)人。孔子弟子,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他曾向孔子之子伯鱼请教讨论孔子的教子方式。

[6]备物:备办各种器物。

译文

父子之间的亲密,不能亲近而不庄重;骨肉之间的爱护,不能简慢而不拘礼节。简慢而不拘礼节则无法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而不庄重则容易使子女产生放肆不敬之心,进而怠慢父母。古来那些在朝堂上封官拜爵的人,和子女分房住,正是为了不过分亲昵;子女为父母搔痒按摩,收拾卧具,正是为了防止怠慢。有人问:“陈亢听说孔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较远的距离之后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确实有这回事。这是因为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的。这个道理,在《诗经》里有讽刺诗句,《礼记》中有不便言传的告诫,《尚书》里有悖礼作乱的记载,《春秋》里有对邪僻行为的讥讽,《易经》中更有备物致用的卦象。很多事情,都不是父子之间可以直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点评

父子之间是必须有点距离的。

父亲在孩子心中除了慈爱之外,必须有点威慑力,否则子女往往会在母亲的慈爱之下肆意妄为。而这种威慑的来源之一,就是距离。

不可过分亲昵,否则孩子将失去敬畏之心,再严肃的事情都可能演化成嘻嘻哈哈,父亲便会失去应有的教育作用。

P12-15

序言

读家训之祖,正教育之本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教,因此,一些有关家庭训诫、子弟教育的书籍应运而生。其中,最早、最系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后人称为“百代家训之祖”。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颜之推于公元531年出生于萧梁王朝的江陵,有颜之仪、颜之善两个兄长。孩童时就极为聪明,七岁能背诵《鲁灵光殿赋》。不幸的是,在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跟随大哥生活。少年时,跟随当时的大学问家,同时也是湘东王的萧绎学习,得到萧绎的赏识和提拔。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爆发,颜之推由于在湘东王军中参谋军机,被叛军俘获,差点被杀害,多亏侯景的行台郎中王则相救才侥幸逃过一劫,被囚送建业。三年后侯景败死,获释回到江陵,重归已是梁元帝的萧绎麾下。两年后,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死难,颜之推再次被俘虏,并被迁移到长安。后来,举家出逃,准备绕道北齐重回南方,却因梁朝灭亡,被迫在北齐定居下来,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后来北齐为北周所亡,他又入周,四年后杨坚以隋代周,他又入隋。

这就是颜之推的经历,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节点需要尤其关注。

其一:与梁元帝的深厚缘分

颜之推从十二岁开始,就追随萧绎。当时的萧绎可谓萧梁一代的大学问家。颜之推近水楼台先得月,受益不少,但他的兴趣更多地放在《周礼》、《春秋》等纯正的儒学典籍上,对当时谈玄说妙的风气不以为然。颜之推人品敦厚,学问也不错,受到萧绎的青睐,特别安排他辅佐自己的儿子;在他被俘释放后,再次委与重任。

可以说,梁元帝萧绎既是他学问上的老师,也对他有深厚的知遇之恩。这种深厚的感情将在本书中一再显现。

其二:三为亡国之人

颜之推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曾多次遭遇杀身之祸,三为亡国之人。第一次是萧梁被西魏所灭,颜之推作为十万俘虏之一,也被迁移到了长安;第二次是北齐被北周所灭,颜之推作为北齐的大臣再遭亡国之痛;第三次则是北周取代北齐。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颜之推一介书生,在大动乱的岁月里,既要保全自己,又要保护全家、全族,所遭受的苦难可想而知。

其三:修身养性

颜之推是一个儒家学者,同时也信仰佛教,儒家所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中庸等。但在乱世之中,想要以王道治国平天下,无疑是痴人说梦,只能做修身克己的功夫。

这既是时势的逼迫,更是儒者的本分。孔子说:“邦无道,免于刑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邦国无道,天下失序,大道不行,儒者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以隐居山海,同时利用此良机大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

颜之推就是这样,身处乱世,圣人不出,大道不行,他只能随俗浮沉、和光同尘,隐居在一个清闲的词臣职位上,同时不断地修身养性,做圣贤的克己功夫。

正因为有了真功夫,颜之推对人心的把握极为微细、极为深入。这在本书中也有经典的体现,也是本书的主要亮点之一。

书中所讲的内容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如何教育子女。

第二:如何处理兄弟、妯娌、继父、继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第三:如何维持门风、治理家庭。

第四:告诫子孙要务实、知足、努力读书、注意养生等。

第五:告诫子孙要敬佛、不杀生、积阴德。

这些都是一个智者、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

这本精心编辑整理的《颜氏家训》内容涵盖了教子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中国家庭教育的精髓,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亲情,作者以亲切的语气娓娓道来教子之方,读来如同叮咛般亲切,因此历代以来佳评如潮,为了方便阅读和更为直接地展现作者原意,编者在注译和点评前,为每一篇原文加上了一个恰切的标题,想必亦能给当下家长和孩子一种强烈的亲切感。

书评(媒体评论)

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清朝〕王钺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

——〔宋朝〕张璧

《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

——范文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9: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