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资治通鉴》都称得上是一本经典之作。它由北宋司马光编撰,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臧瀚之编著的《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既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得到趣味和快乐。
《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由臧瀚之编著。
《资治通鉴》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讲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展现了历代治乱、成败、兴亡、安危之迹,旨在警戒后世。《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学生版国学经典插画读本)》抽丝剥茧,打破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叙述,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不同年份的零散叙述中提炼出完整的故事,同时配以名家手绘插画二百余幅,生动活泼,方便读者阅读。
飞将军李广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攻人雁门关,到达武泉县。还攻人上郡,抢走了牧马场里的马匹。汉朝将士战死的有二千人。
陇西人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经率领一百名骑兵出巡,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人看见李广的部队,还以为是汉军派出来引诱敌人的,都吃了一惊,跑上山坡布下军阵。
李广手下那一百名骑兵都很害怕,想骑着马跑回去,李广说:“我们离大部队还有几十里,如果就这样往回跑,匈奴骑兵追射我们,很快就把我们全部消灭了。现在我们留在这里,匈奴人一定以为我们是诱敌的部队,不敢前来攻击我们。”
于是李广命令手下骑兵:“前进!”快到距离匈奴军阵二里远的地方,又让大家停下来,下令说:“全都下马,解下马鞍!”他手下骑兵说:“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我让你们都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我们不会逃走,以此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部队的想法。”结果匈奴骑兵真的不敢进攻。
有一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掩护匈奴军队。李广骑上马,和十多个骑兵飞奔而去,射死了骑白马的将军。然后又返回,回到他手下骑兵群中,解下马鞍,命令士兵解开战马,然后躺在地上休息。这时,正好太阳西下,匈奴骑兵对李广部队的行为迷惑不解,也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军队以为汉朝军队在附近有埋伏,想趁着夜色袭击他们,于是率领士兵离开了。黎明时分,李广的小分队才回归大部队。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驻守云中郡。中尉程不识担任车骑将军,驻守雁门郡。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境郡守的身份指挥军队,在当时很有名气。李广行军没有固定编制,不讲究行列阵形,到了水草肥美的地方就驻扎下来,各人自便,夜间也不派敲着刁斗的士兵巡逻警卫,军中指挥系统的文书往来能简省就简省。不过,李广也很注意远远地派出侦察部队,从来没有遭受过突袭。
程不识则整顿部队编制,讲究行列队伍、营寨阵形,夜间派士兵敲着刁斗巡逻,军队中的文吏要把文书整理非常清晰,军队常常得不到休息,但也从来没有遭遇过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非常简单随便,一旦受到敌人突袭,就没有办法抵御了。但李广手下的士兵也很轻松自在,都愿意为李广效死卖命。我的军队虽然事务烦琐纷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不过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打仗,而以跟随程不识打仗为苦差。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关出击匈奴,被匈奴打败。匈奴活捉了李广,在两匹马中间用绳子结成网,把李广放在里面。李广躺着装死,走了十几里路,突然跃起跳到一个匈奴骑兵的马背上,把他推下马,夺了他的弓箭,赶着马往南跑,于是逃了回来。匈奴人惊叹不已,从此李广获得了“飞将军”美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大军袭击匈奴。郎中令李广屡次请求让自己出征,开始武帝因为他年纪太大了,没有批准,过了很久才答应,任命他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
卫青大军出塞以后,捉来俘虏,从俘虏口中问出单于驻扎的地方,便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急速进击,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东路进军。
东路要绕道,路途遥远,水源和青草也比较少,李广就向卫青请求说:“我是前将军,应该做前锋,如今您却另外让我从东路进军。而且我从少年时就开始与匈奴作战,直到今天才有机会正面对付单于,所以希望能在大军前面做先锋,先去和单于决一死战。”
临行前,武帝私下里告诫卫青,认为:“李广年纪老了,总是没有好运气,不要让他正面攻击单于,不然的话,我怕我们最后会捉不住单于。”而且公孙敖不久前失去侯爵爵位,卫青也想给他立功机会,让他与自己一起在正面与单于作战,所以将前将军李广调到东路。李广知道这个情况,坚决地向卫青推辞,卫青没有同意。于是李广没有向卫青辞行,就率领军队出发,心里十分恼怒。
李广与赵食其率领的东路军因为没有向导,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所以落到了卫青的后面,没能赶上与单于的战斗。等到卫青率领军队回师,经过沙漠南部时,才遇到李广和赵食其二位将军。
卫青派长史责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情况,并责令李广到军府完成书面报告。李广说:“校尉们没有过错,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自己写报告交到军府去。”
又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少年时开始,与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仗,这次有幸跟着大将军出征,能够与单于正面交锋。谁知大将军将我的部队调到东路,路绕而且远,结果还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六十多岁了,总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吧?”于是拔刀自刎。
李广为人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与士兵一起,在二千石俸禄的职位上做了四十多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产。他的手臂很长,擅长射箭,估计射不中目标就不发箭。他带领军队,在困难的情境下找到水源,士兵们还没有都喝到水,李广自己就不喝;士兵们还没有都吃过饭,李广自己就不吃,士兵们因此都乐意被他所用。等到李广自杀,全军将士没有不哭的。百姓听说以后,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的,无论老少都为他流泪。
P90-92
坐观治乱成败,笑看风云变幻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资治通鉴》都称得上是一本经典之作。它由北宋司马光编撰,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一生酷爱此书,曾通读达十七遍之多,并多次向人推荐。《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展示了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此作为历代朝廷的借鉴。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虽然得到他人协修,但经过司马光的精心总撰,全书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然而,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要想直接阅读这部历史巨著,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一,卷轶浩繁,容量巨大。《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叙述历史多所采择,务求详尽。这么大部头的著作,普通读者若想利用闲暇时间从头至尾通读一遍,恐怕不是一年半载能读完的。
第二,编年体例,妨碍阅读。相对于《史记》那样的纪传体史书来说,《资治通鉴》在阅读和理解上更加困难一些。因为,编年的历史是以时间而不是以事件为线索的,难以照顾事件的完整。一个历史事件,往往历经许多年份,于是在史书中就会按照不同的年月,分成不同的部分,安置在不同的段落和卷册中。这样一来,对于本来就不熟悉某些历史事件的读者来说,容易产生见了头却找不着尾,见了尾却忘记了头的问题。
第三,文言字句,拗口难懂。《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文字古奥,文言之于今天的人,难以读懂,虽然精通者也大有人在,但毕竟在广大的读者群中属于极少数。因此,要想通畅地阅读这部历史巨著,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来说还是难以做到的。
以上种种障碍,对于广大爱好传统文学、渴望与古典名著“亲密接触”的读者来说,实为憾事。鉴于此,《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既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得到趣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