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变局”。在诸如薛福成、郑观应等当时人的眼中,中国已从早先独立演进的“启蒙”、“封建”、“郡县”之天下,一变而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西洋文明冲击、渗透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造成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近代中外关系史可以说渗透于整个中国近代史,而本人总结自己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经验时,也发现自己过去20多年中所曾涉入的研究范围颇为宽泛。因此,如今编辑《近代中外关系史治要》这部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个人集时,王立诚将这些论文分类归为外交、外侨、观念和教育四篇,以便较集中地体现这些论文的主旨。
《近代中外关系史治要》由王立诚编著。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逐渐突破早先的侵略与反侵略模式,更为理性地看待外来事物,也更注重对中国文明自身的反省。在“现代化”与“全球化”两大交织的宏观理论架构下,人们在坚持“民族本位”的同时,努力克服其中的自卑与虚骄,更为高屋建瓴地考察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也更客观、审慎地分析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各种观念、制度和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促进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近代中外关系史治要》可以被视为这些年来这种历史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变迁的实际写照。
前言
外交篇
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决策评析
英国与近代中外贸易“法治”的建立
蒲安臣使团与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发端
外交家的诞生:顾钧与近代中国外交官文化的变迁
“一·二八”事变与英国对中日冲突的立场转变
外侨篇
上海近代外侨史纲
19世纪上海的西人帮会
观念篇
洪秀全的天命论与太平天国的政权建构
中西学的整合:孙中山辛亥革命前思想辨析
19世纪中国人历史观念的新旧过渡
教育篇
中国近代工商业社会形成中的美国在华教会高等教育
沪江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20世纪浸会华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变迁
20世纪欧美人在中韩两国办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建国初期上海高等院校系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