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第一悟
就从佛祖释迦牟尼的降生说起吧:
2500多年前,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林立着大小数十个邦国,其中有一个名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因国民富足,且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
迦毗罗卫国的时任国王,叫乔达摩·首图驮那,意思是“纯净的白米”,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净饭王”。净饭王的王后是邻国天臂国的长公主,名叫摩诃摩耶,大意是“美妙且贤惠”,人称摩耶王后。国王与王后感情很好,但婚后多年,摩耶王后始终没能为净饭王生下一儿半女,令净饭王乃至一众大臣都为国家没有继承人而担忧。
好在净饭王50岁那年,摩耶王后幸运地怀孕了。据说,她怀孕前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腹中。白象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祥瑞。怀孕后的摩耶王后非常高兴,再无以前的忧虑和烦恼。
随着摩耶王后的产期临近,国王依照当地的风俗,派大队人马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生孩子。孰料摩耶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因旅途疲乏,惊动了胎气,结果在一个名叫兰毗尼花园的地方,“提前”生下了王子。
王子虽说是提前诞生,但场面一点不打折扣:佛经上说,王子降生时,天空仙乐齐鸣、花雨缤纷,宇宙大放光明,诸天神现身拱卫不说,天空还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清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王子沐浴。待王子沐浴完毕,清水自动消失。然后,王子向四面八方各踏出七步,每踏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金莲花。最后,王子走回原地,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不久,得知消息的净饭王及时率众赶来,将王后及王子接回皇宫。五天后,净饭王将国内所有有名望的学者请入宫中,为王子取名。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王子应该叫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后人熟知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俗家姓名。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八个字历来被称为禅门第一偈,也是令很多初入门者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因为众所周知,佛教是讲究众生平等的宗教,也是时至今let教义最为平和的宗教之一。而这八个字,听起来却如此耳熟,尤其是在一些武侠小说和相关影视剧中,那些黑道高手、邪教头目,动辄就会叫嚣“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些还要加上两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多么不符合佛教尤其是佛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这是一种表面化理解。历代高僧大哲对此早有训诫。如唐朝时有个高僧叫云门文偃,有一天,他的一个弟子请教他:“师父,佛经上说佛祖刚出生就向四面八方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云门文偃说:t。可惜我当时不在场,我要在场,一棒子打死喂狗,图个天T2k~-。,,到了宋朝,又有一个小和尚就这个典故请教当时的高僧惠洪,惠洪则说:“如果我当时在场,连云门文偃也一棒子打死喂狗。”这两位高僧这么说,并不是对彼教创始人和前辈心存侮辱,而是想一步到位地点醒弟子,也点醒那些迷信的人:佛,并不是神仙。“佛”这个舶来词语,译成汉语就是“觉者、知者”的意思,说简单点,佛,就是觉悟的人。而佛祖之所以说出“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八个字,也无非是让人们顿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觉悟成“佛”,也即不迷茫地活着。否则,他就会一头栽进与上面故事类似的神话中不能自拔。看似虔诚,实则愚痴。
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神呢?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如果佛法真无边,那么当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一向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祖为什么不显显灵,保佑一下虔诚的中国人民,消灭西方列强与日本侵略者呢?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说世上没有“佛”。前者说过,佛是觉悟的人,确切地说,佛是觉悟了佛法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身体力行的人。几年前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中,有一幅叫作《屠·生·佛》的油画,画作的一部分,展现的就是一位出家人正在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准备安葬,与旁边的赤山血海及正在屠杀中国人民的日寇形成了强烈对比。那位出家人,不就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佛吗?推而广之,那些每每在人民遭受天灾人祸之际不顾自身安危的子弟兵、警察及见义勇为之士,哪一个不具备佛的精神呢?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比如,一个人因为经常帮助人,会被人们称为“活菩萨”,但是这个人可能根本就不信佛,不是佛教徒,但你能否认他具有佛的精神吗?
P1-3
首先来解释一下书名:
“顿悟”一词,属于佛学术语,源自佛教禅宗的一个修行法门,是相对于“渐悟”尤其是“执迷不悟”而言的。不过本书并不是一本佛法书,而是一本活法儿书。我们要讲的,是一种更适合于世俗大众的“顿悟”。
网上有句流行语,可以作为本书的注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仙人指路,仙人指路不如自己顿悟。”什么叫“自己顿悟”呢?说白了,就是“突然间自己觉悟了”。说得再浅显些,就是“突然间自己想通了”、“突然间自己想明白了”,等等。
“想通了”、“想明白了”,单就这几个字而言,有点简单。但一旦把它与我们的人生挂钩,那就一点儿也不简单了。君不见,古往今来,上至科学巨匠、思想巨擘,下至升斗小民、贩夫走卒,一旦有问题想不通,都会无一例外地紧锁眉头,茫然失措。而一旦福至心灵,突破心中的困扰,便能豁然开朗,喜笑颜开。对一芥小民来说,能不能想通,或许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小家庭是否幸福的问题。可一旦科学家、思想家想通了,想明白了,或者说他们一开始虽然也没有完全想通,但是借助进一步的研究最终想通了,带来的则是全人类的进步和福音。当然,人类的很多悲剧往往是由于某些人想不通造成的。个别因为失恋而自杀的痴情人,或者因为冲冠一怒而发动战争的国家级屠夫们,概莫能外。
“顿悟”,主要在于一个“悟”字,其次才是“顿”字。这恐怕是令很多读者不太满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前言中必须声明的地方。顿悟,没有那么简单,它需要慧根。慧根来自哪里?来自学习,来自以往的积累。可以说,一个没有积累的人,莫说不能顿悟,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连想都不会想,又何来顿悟呢?所以,如果您缺乏必要的积淀,那么不妨先读完手中这本书,完成最初的积累。相信您也一定能在本书中发现不少独到的见解。
我们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顿悟”就是一个人的事情。有些事情,有些人能想得通,比如释迦牟尼,当年就是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了悟了大道。但有些人,或者说是多数人,能否顿悟,往往在于他们能否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个点拨自己的人。事实上,我们也往往在史料、传说或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人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不惜跋涉千山,跨越万水,上穷碧落下黄泉……从这一点来说,本书堪称一本“贵书”,可以让您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与古今圣哲的心灵对话,得到全方位的指引,达到自我心灵上的超越。
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我想这句话中的“顿悟”,可能更具平民色彩。顿悟不简单,但也不像某些人、某些书说的那么玄。对普通人来说,“顿悟”其实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人生感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哪怕是最简单的顿悟,也是一次自我价值的伟大的发现。经历一次顿悟,哪怕是很小的感悟,你也会发现原来好多东西,都蕴藏着哲理。原来有些所谓的真理,其实跟实际情况背道而驰;原来有些走不通的路,恰恰是通天大道。“悟”出了这些道理,你就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了。
最后要说的是,“顿悟”之说最初源自佛教禅宗,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极具启发意义的案例,作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引用了不少禅宗公案和佛学知识,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视角进行了解读,使其更具现实意义,旨在扬弃封建迷信、个人崇拜等思想糟粕,希望读者予以理解,切莫对号入座。希望这本“活法儿”书,能引导每个人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顿悟》由马银春编著,本书借用禅宗典故及相关传说、神话故事,融诸子百家传统智慧与当代知识于一炉,化为人处世之道、生存发展之道于一体,全方位滋养身心灵,是“怎一个累字了得”的现代人的生命醍醐。它励志,但不打鸡血;它养心,但不仅仅提倡安贫乐道;它关照灵魂,但更多的是启发读者自我关照。《顿悟》共分三十小节,内容包罗万象,大事、小事、琐事、杂事,个人、团队、世界、宇宙,上天入地,五花八门,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围绕“顿悟”主题,阐述生活之道,打开真理之门。行文深入浅出,但绝不浅薄,更非浅见,适合普通大众阅读,也适合有一定禅学修为者切磋论道之用。
《顿悟》由马银春编著,“顿悟”之说最初源自佛教禅宗,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极具启发意义的案例,作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引用了不少禅宗公案和佛学知识,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视角进行了解读,使其更具现实意义,旨在扬弃封建迷信、个人崇拜等思想糟粕,希望读者予以理解,切莫对号入座。希望这本“活法儿”书,能引导每个人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