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欣赏有其特定的心理习惯和心理基础,它是一个艺术再现的过程。比如,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戏曲是一种程式化表演,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但是观众却能把它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观众并没有参与编演设计,为什么能看懂这些与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呢?那是因为观众与演员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告诉观众程式化的表演意味着什么,然后观众和演员一起完成对戏曲艺术的再现。比如,演员表演《牡丹亭·游园惊梦》时,
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派春光旖旎的景色,还能体会出演员在万花从中轻歌曼舞的景象。戏曲艺术的再现过程是演员用暗示的手法告诉观众他在做什么,戏里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观众明白后,就通过联想在大脑中进行形象加工处理,再把舞台缺少的部分加进去,这样就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再现过程。仍以《牡丹亭·游园惊梦》为例,演员上台后表情欣喜,身体舒张,然后指着舞台某处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演员通过唱词暗示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戏里的情景,然后还原、再现舞台场景,使得空旷的舞台有了生气,有了湖水,有了花。
如果没有心理暗示,观众便不能深入理解戏曲的艺术真谛,也不可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所在,中国戏曲正是通过表演将“无”在观众那里化“有”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戏迷。也是戏曲艺术这种独特的再现过程,使得戏曲审美的内容和标准有别于其他艺术,并使戏曲艺术这种虚拟性表演艺术更具魅力和趣味性,长期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