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潮起潮落--农业学大寨运动回眸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李静萍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逐级发动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场最初以改天换地、劈山造田、基本农田建设、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为主要内容,后来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工具的运动,曾引领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达16年之久,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寨所以能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标杆和榜样,农业学大寨运动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固然是毛泽东、党中央对大寨道路的赏识与认可的结果,但也和地方各级党委注重典型引路、关心爱护典型和精心培植典型密不可分,没有大寨乡党委、昔阳县委、晋中地委和山西省委对大寨典型的扶持和培养,大寨是不可能迅速扬名并走出山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逐级发动的结果,是由一乡、一县、一区、一省而发展至全国的。

第一节 ■

乡县区党委对大寨的培育

毫无疑问,大寨典型的显现是大寨人在党支部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落后面貌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大寨乡、昔阳县、晋中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精心呵护和培育。

一、大寨典型的显现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距县城5公里,地处太行山腹地,背负太行余脉虎头山,山岭沟谷相间,平均海拔1000米。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近代以来以贫困著称。1945年8月,获得解放的大寨村只有60多户人家,190余人,800多亩零散贫瘠的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1946年冬,贾进才和陈永贵分别组织起农业互助组,带领贫苦农民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53年,陈永贵又积极响应号召,在大寨办起了新胜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领导得法,初级社当年就显示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到年底核算,全村粮食平均亩产124.9公斤,其中,农业社亩产131公斤,互助组亩产118公斤,单干户亩产102公斤。此后,入社农户迅速扩大,到1955年,大寨除了一户原来的地主被留在社外,73户农家全部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2月26日,大寨新胜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寨成为昔阳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1961年改为大寨大队。

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是一个有一定政治头脑、有较高组织能力、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大寨初级社成立伊始就制定了《十年造地计划》,向荒山要地,向河沟要粮,总目标是十年内条条荒沟变良田,块块坡地变梯田,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旱涝保收夺丰年。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战天斗地,先后治理了白驼沟、后底沟、赵背峪沟、小背峪沟、狼窝掌、麻黄沟、老坟沟七条沟,共垒起总长约1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修下了两条盘山渠,两个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将原来4700多块土地连成了2900多块,还新增了80多亩好地 ①,另外还把200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对400亩坡地进行了“加边展堰、里切外垫、起高垫低、开肠剥肚”的改造,使地块逐年变平,活土层逐年加厚。这些坡梁地由于有了土埂或石埂,既蓄水,又保土保肥,为秋水春用、抗旱防涝、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大寨人在百折不挠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还在陈永贵领导下,坚持科学种田,综合应用“八字宪法”,大力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在田间作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通过种试验田,实现了作物的优种化,彻底淘汰了“祖宗种子”,使粮食单产更上一层楼;掌握了各种土地不同作物的合理密植数据,使密植成为大幅度增产的一个有效手段;摸索出了不同土性施用不同肥料的有效办法,弥补了土地板结和营养成分单一的缺陷,使大寨耕地越种越肥;学会了植株的移植方法,使庄稼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实行了变“三浅”为“三深”的耕作方法,深耕、深种和深刨的“三深”种植法成为大寨粮食高产的主要技术经验;提出了间作混种,实行“四不专种”、“三不空”,既提高了产量又顾全了品种。

由于大寨人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基本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了科学种田,将造地和养地相结合,使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农业技术推陈出新,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P1-4

目录

第一章 逐级发动

 第一节 乡县区党委对大寨的培育

  一、大寨典型的显现

  二、乡县区发现大寨典型

 第二节 山西省委号召学大寨

  一、省委提出“学大寨,一带二”

  二、学赶大寨运动在全省展开

 第三节 大寨事迹传遍全国

  一、记者鼎力宣传

  二、一清特别举荐

  三、终成举国榜样

 第四节 大寨经验引起中央重视

  一、陶鲁笳邯郸汇报

  二、廖鲁言大寨调查

 第五节 中央号召学大寨

  一、总理发出号召

  二、主席宴请永贵

第二章 骤成热潮

 第一节 各地贯彻学大寨精神

  一、山西在亢奋中推进

  二、各省在欣喜中贯彻

 第二节 一大批大寨式农业典型的涌现

  一、华北五省市典型

  二、东三省典型

  三、华东六省典型

  四、中南五省区典型

  五、西南四省区典型

  六、西北五省区典型

 第三节 三次全国农业展览

  一、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

  二、农村副业典型展览

  三、水利典型展览

 第四节 环境、主线和特点

  一、环境:社教运动的发动

  二、主线:“治山治水”

  三、特点:因地制宜

第三章 走向偏途

 第一节 大寨成为政治典型

  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二、劳模带头造反夺权

  三、大寨成为政治风向标

 第二节 大寨经验的异化

  一、阶级斗争经验

  二、路线斗争经验

  三、“大批促大干”经验

  四、不切实际的万能经验

 第三节 昔阳建成大寨县

  一、建立革命化领导班子

  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三、泛化大寨管理模式

 第四节 大寨成为朝圣地

  一、参观潮的出现和升温

  二、参观者的参观活动

  三、大寨艰难的接待工作

 第五节 全国同念一本经

  一、力倡大队核算

  二、广推评工记分

  三、猛割“资本主义尾巴”

 第六节 中央察偏纠偏

  一、全国棉花生产会议

  二、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三、全国计划会议

  四、华国锋六省市调查

  五、林彪事件后继续纠“左”

  六、纠“左”的反复

第四章 再掀高潮

 第一节 山西率先推行普及大寨县

  一、“学大寨,赶昔阳”

  二、号召普及大寨县

 第二节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一、会议经过

  二、各地贯彻

  三、昔阳提出新要求

 第三节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一、中央决定继续学大寨

  二、再掀学大寨高潮

 第四节 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一、多次动员

  二、建设成效

 第五节 脱离实际的工程

  一、昔阳的花样工程

  二、各地的蛮干行为

 第六节 超越生产力的过渡

  一、围绕“五条建议”的讨论

  二、全农会再提“过渡”

  三、“座谈会”的不同意见

  四、先行过渡的省份

 第七节 弄虚作假的“大寨县”

  一、名不副实的“大寨县”

  二、昔阳县谎报粮食产量

 第八节 荒唐的行行业业学大寨

  一、教育学大寨

  二、卫生学大寨

  三、体育学大寨

  四、财贸学大寨

第五章 颤然落幕

 第一节 初现抵制之声

  一、安徽“省委六条”

  二、四川“十二条”

 第二节 地方党报的“反击”

  一、年初的舆论变奏

  二、以《 山西日报 》为主阵地的反击

 第三节 围绕《 六十条 》的争论

  一、修改的动议

  二、修改中的争论

  三、修改的结果

 第四节 引发高层质疑

  一、万里最早对学大寨运动说“不”

  二、杨显东批评学大寨

  三、邓小平北方谈话

 第五节 中央工作会议再争论

  一、会议议程的变动

  二、围绕农业问题的争论

 第六节 七省三县座谈会的分歧

  一、王任重的焦虑

  二、华国锋的斟酌

  三、《 纪要 》开的小口子

 第七节 媒体公开批评学大寨运动

  一、不顾实际“一刀切”

  二、强推大寨一本经

  三、乱打棍子铸冤案

  四、一味过渡阻生产

  五、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六、长期忽视农民利益

  七、不顾生态乱围垦

  八、行政命令瞎指挥

 第八节 山西被迫反思

  一、昔阳县委的艰难反思

  二、晋中地委重新认识学大寨

  三、山西省委总结学大寨教训

 第九节 中央郑重批示

  一、号文件和山西上报《 总结 》

  二、中央客观评价学大寨运动

第六章 深度反思

 第一节 荣兴的社会基础

  一、粮食短缺的现实要求

  二、反修防修的战略需要

  三、集体经营的必然选择

  四、奋斗精神的时代呼唤

 第二节 转向的诸多因素

  一、斗争哲学的助澜

  二、政治形势的影响

 第三节 终结的历史必然

  一、公社体制的固有弊端

  二、思想解放的强力冲击

  三、包产到户的显位优势

 第四节 精神的永恒影响

  一、历史地看待学大寨运动

  二、客观认识“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寨

  三、大寨精神的永恒影响

序言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为典型,发动的一场旨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解决人口大国人民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群众性运动。这场运动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终结,前后纵跨“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中和“克化大革命”后三个时期,深刻影响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达16年之久。

规模空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最初是以改天换地、劈山造田、基本农田建设、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为主要内容的,对全国各地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场运动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发生了“左”的偏向,大寨由生产典型逐渐蜕变为政治典型,在“大批资本主义、大批修正主义”的口号下,大寨经验、大寨做法附加了许多“左”的色彩,农业学大寨运动也随之失去了它原有发展生产的价值,走上了偏途,被纳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运动”,对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形成了干扰和破坏,最终不仅没有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和七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反而抑制了广大农民自主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浪潮早已退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毕竟是新中国历史上农村运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场全国性运动。它的勃然潮起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畸形发展,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颤然潮落,不仅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而且在中国当代历史上都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不仅给当时,而且给以后都留下了一系列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正值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型时期,“三农”问题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研究学大寨运动的发动、高潮、转向和终结,分析运动发生的缘由、转向的背景、终结的必然。总结运动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无论对存史还是资政,都有着重要的历史认知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对如此漫长、如此曲折的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的分析、科学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为了客观全面地记述和剖析这段轰轰烈烈、古今罕见又令人难以释怀的历史,我先后到国家和省级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了数以千万字计的文献档案和图书报刊资料,也走访了不少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亲历者。经过多方面的查找收集资料和深入研究,我对学大寨运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学大寨运动中的一些“左”的做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学大寨运动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影响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写作的基本思路、基本构架和基本观点,于2008年6月开始着手撰写,2011年9月修改完成。

今天,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蔚然成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值此之时,回眸农业学大寨运动,每一个经历此事的人心情都是复杂和沉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透过这段历史,人们对以往教训记忆得会更深刻,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会更坚定。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存在诸多差错,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中所收入的照片,大多是新华社和党报曾发表过的,因年代久远,条件所限,未能同作者取得联系,更未与作者一一对校并予署名,敬请谅解。

著者李静萍

2011年10月1日

内容推荐

李静萍所著的《潮起潮落——农业学大寨运动回眸》内容简介:“农业学大寨”,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场全国性群众运动,是一代人心里挥之不去的记忆,每一个经历此事的人,心情都是复杂和沉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十六载岁月,出现了哪些不平凡的人物和事情?它对之后中国社会的余震是什么……李静萍所著的《潮起潮落——农业学大寨运动回眸》用当事人回忆、报刊宣传、领导讲话、以及近20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画等第一手史料揭示了新中国那不平凡十六年的起起落落。

编辑推荐

李静萍所著的《潮起潮落——农业学大寨运动回眸》作者自2008年6月开始着手撰写,历时3年,先后到国家和省级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了数以千万字计的文献档案和图书报刊资料,并走访了不少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亲历者,通过大量的一手史料对如此漫长、曲折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客观分析和高度的概括。总结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无论对存史还是资政,都有着重要的历史认知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