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赵志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志超编著的《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

内容推荐

赵志超编著的《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是讲述毛泽东和家乡人民鱼水之情的力作。《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用了很大的精力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材料,并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文史结合,内涵丰富,反映了领袖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曾经在主席身边工作过,解放后也曾多次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深深感受到他的亲情和关爱。

目录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第一章 故乡风物耐人思

 一 九嶷山·芙蓉国·金湘潭

 二 韶山,楚南一名山也

 三 虎踞龙盘在此间

 四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

 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第二章 相逢在北京

 一 韶山来客

 二 接见毛泽连、李轲

 三 请客人吃饭

 四 亲戚朋友不能跟着沾光

第三章 眼望江南

 一 思乡情切切

 二 飞鸿寄深情

 三 板仓的思念

 四 派毛岸英回湘省亲

 五 孝敬岳母杨老太太

 六 你就是我们家里人一样

 七 对杨开智的“苛刻”

第四章 不要来京!

 一 淑一同志不必远道来京

 二 远悌做印刷工作很好

 三 远翔应在湖南求得工作

 四 起鹗先生仍以在现地工作为好

 五 石泉兄不必来京

 六 四维兄似以在当地工作为宜

 七 南屏兄体弱多病不宜外出

 八 亲友均宜在家工作不必来京

第五章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一 不要为我修路建房

 二 照政策办事

 三 尊重地方党政

 四 禁止为自己祝寿

 五 吾兄工作不宜由弟推荐

 六 友谊原则两得兼

第六章 亲不亲故乡人

 一 “亨二哥”邹普勋

 二 少年时的朋友张有成

 三 杨舜琴为谢子藩上书说项

 四 与李复盛一家的交隋

 五 与李介侯的书信往来

 六 与张也园、张人表父子通信

 七 毛继生等做客北戴河

 八 和老同学毛裕初叙旧

 九 接见“外甥女”陈国生

 十 毛锡臣做客丰泽园

 十一 接见堂兄毛纯珠

 十二 毛福清上京

第七章 师恩深处最难忘

 一 春风南岸留晖远

 二 韶山冲里一纯儒

 三 乌龟井塾师毛简臣

 四 堂伯父兼塾师毛麓钟

 五 “激进派”老师李漱清

 六 “颇有眼光”的潭咏春

 七 “湘西隐仙”贺岚岗

 八 李漱清、邹普勋赴京叙旧

第八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一 孩儿立志出乡关

 二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三 孝顺两位婶母

 四 让周外婆安度晚年

 五 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

 六 没有他,就没有我

 七 搭信问候表兄刘霖生

 八 重提佑生二叔旧事

 九 “儒”亦我所欲也

第九章 手足之情

 一 毛泽普在延安抗大

 二 毛朗明千里赴延安

 三 给毛泽连寄钱治病

 四 接见毛泽全一家

 五 接济十弟毛泽青

 六 幸福花开手足情

 七 与毛泽嵘五次相会

 八 毛仙梅旅京归来

 九 “主席,我是老五毛碧珠”

 十 “四嫂”王淑兰

 十一 大家闺秀周文楠

第十章 严父情·慈母爱

 一 关心毛远志的成长

 二 勉励毛华初深入调查研究

 三 远耀在此甚好

 四 这位是你们远耀大哥的爱人

 五 勉励毛远翥边工作边学习

 六 你是新梅六哥的儿子

 七 表侄女章 淼洪及丈夫朱光

 八 韩瑾行三次见大伯

 九 族侄·烈士后裔·父母官

 十 教育毛照秋安心农业生产

 十一 中南海夜话

 十二 世美,欢迎你来看我

第十一章 情系棠佳阎

 一 棠佳阁的依恋

 二 少年毛泽东的乐园

 三 两位舅舅

 四 游子的思念

 五 向毛泽东推荐新书报的人

 六 文家诸表兄弟

 七 文家诸表侄

 八 文家三位小字辈

 九 两次接见文涧泉

 十 道是无隋却有情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第一章 故人情深

 一 郭仕逵北京之行

 二 诗友蒋端甫

 三 与刘修懿父子的交往

 四 关怀汤藻贞及其遗属

 五 为张维尽故人之责

 六 与易礼容半个世纪的交情

 七 你是我的小同乡

 八 萍水相逢许志行

 九 是故交,也是君子之交

第二章 洒向人间都是爱

 一 同情穷人,助人为乐

 二 贻全亡故,深致悼意

 三 万家忧乐挂心头,

 四 生计困难,甚为系念

 五 为宋明、李启炽、李贡人推荐工作

 六 为郭梓材夫妇频寄汇款

 七 郭梓阁是个好人

 八 惦记律师郭煌

 九 关爱邻居毛爱桂

第三章 同窗之谊

 一 “剪辫子朋友”胡崇诚

 二 两度同窗谭泮泉

 三 师兄毛岱钟

 四 第一个为毛泽东立传的人

 五 对萧子升的真情实意

 六 与蒋竹如的同窗之谊

第四章 红旗卷起农奴戟

 一 毛福轩是一个好同志

 二 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三 点燃钟志申心中的火种

 四 毛泽东为他颁发“光荣纪念证”

 五 湘潭工农运动领袖杨昭植

 六 参与领导秋收起义的彭公达

 七 郭咏泉: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

 八 邹祖培回乡恢复党组织

 九 谭熙春:担任过省委交通员

第五章 情系烈属

 一 天民牺牲,深为悼念

 二 令弟为国牺牲,极为光荣

 三 耿侯兄“传闻殉难”

 四 浦珠可惜死得太早了

 五 钦明兄为革命牺牲亦很光荣

 六 为罗哲立墓

 七 向钧,一个忠实能干的同志

 八 林蔚同志死事极可痛惜

 九 泽庆病故极为可惜

 十 邹钧柯是个年轻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十一 写信慰问三烈属

 六 章同乡·师生·战友

 一 偏师借重黄公略

 二 你是我的真老乡

 三 驾一叶之扁舟

 四 唯我彭大将军

 五 “百战神威”陈赓

 六 儒将谭政

第七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 与黎锦熙的师友之交

 二 关怀黎氏兄弟

 三 与杨树达的交情

 四 请符定一出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五 齐白石晚年逢盛世

 六 敬重辛亥革命老人刘揆一

 七 杨度是我们的人

 八 结交三位湖湘耆宿

 九 与两位报人的交往

 十 关怀三位民主人士

第八章 殷殷桑梓情

 一 毛月秋做客中南海

 二 第二次接见李轲

 三 贺凤生两次进京

 四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

 五 关心家乡的互助合作

 六 韶山学校的由来

 七 为湘潭大学题写校牌

 八 为东山学校题写校名

 九 派胡乔木到韶山调查

第九章 1959韶山之行

 一 灰色吉姆驶进韶山冲

 二 清晨,走向茅封草长的山坡

 三 吃饭是要抓紧的大事

 四 母亲,您的儿子回来了

 五 戴上红领巾年轻多了

 六 干部要与老农、青年三结合

 七 在水里“坐凳子”、“睡觉”

 八 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要停车

 九 请你们老人提点意见

 十 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十章 在西方的一个山洞

 一 “西方山洞”之谜

 二 毛泽东下榻一号楼

 三 爱吃家乡的马齿苋

 四 多想看看外面的村舍

 五 一号楼里的灯光彻夜不息

 六 纵情于故乡的山泉水中

 七 相见难,离别更难

乡情悠悠

后记

试读章节

湖南盛产木荚蓉,故有“芙蓉国”的美称。这里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水陆交通发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铺排着整齐的稻田,史称“湖广熟,天下足”,被誉为“鱼米之乡”。

省会长沙,位于湘江下游,有岳麓书院、船山学社、爱晚亭、橘子洲等名胜,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会友和流连的地方。那时,他常常约集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探讨救国救民之真理,抒发报国之志。

从长沙往西南,转湘黔铁路和107、320两条国道线,即到新兴的工业名城湘潭。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水之畔。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片古老的沃土,早在商周以前就已进入了古文明时代,成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富庶的湘浦之地,膏润着历史古城,使它获得“金湘潭”、“小南京”、“湖南巨镇”和“人文圣地”等美誉。

湘潭山川秀丽,名胜古迹颇多。壮阔的湘江迂回曲折,穿城而过,如诗如画。潇湘八景之一的昭山,孤峰耸立于湘江东岸。始建于唐代的昭山禅寺,岿然独著山巅,至今钟罄之声不绝。市西之壶山曾是晋代名将陶侃的署所,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为陶公山所书“大唐兴寺”门额,曾得诗圣杜甫盛赞:“贾傅才仅有,褚公书绝伦。”位于市中心的雨湖公园,闹中见静,绰约多姿;四周至今保存着湘潭文庙、关圣殿、夕照亭等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和汉白玉镂空雕盘龙柱等珍贵文物。

古湘潭是块“无土山,无浊水”的清浥之地,吸引过历代的文人雅士,如褚遂良、杜甫、刘禹锡、刘长卿、杜苟鹤、韦迢、揭奚斯、米芾、胡安国、朱熹、张栻、秋瑾、王闿运等,都曾在这里抒怀吟唱。“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绿水暖青萍,湘潭万里春”……这些隽永的诗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新旧思潮激荡的近代和现代,湘潭更被称为“人杰地灵”之处,人文炳蔚,更著辉煌之页。曾被孙中山痛悼“刘郎死去霸图空”、“谁与斯人慷慨同”的辛亥革命先驱刘道一烈士;为追求真理、拯救中华民族而永垂青史的毛泽东、彭德怀,以及陈赓、谭政、黄公略、罗亦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均诞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这里还培育了中国画坛一代宗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以及王闿运、杨度、黎氏八兄弟、八指头陀、萧三、吕骥、张天冀等文学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

湘潭市所辖的湘潭县,位于湖南东部,湘江中游西岸,境内地势西南偏高,东北较低,山脉纵横,河川交错,形成以丘陵为主的地形,概括为“五山一水二分半田,一分半道路加庄园”。梁天监年问,分阴山地另置湘潭县(辖今攸县一带),“湘潭县”始名。唐天宝八年将衡山县部分地区划出,另设湘潭县,废今攸县地之湘潭,辖今湘潭市、株洲市、株洲县、湘潭县韶山区一带。湘潭县名从此沿用至今。自南宋以来,县治由下摄司城塘移置今湘潭市内。解放后,先后划出今湘潭市、株洲市等地。1968年12月又划出韶山区,并从湘乡县划人大坪公社,另立韶山特区,直属省辖。1981年2月韶山区复归湘潭县辖。1984年12月又将韶山区划出,升格为县级,由湘潭市管辖。1991年6月,韶山撤区改市,成立韶山市(县级)。

湘潭县在清末隶属长沙府,面积达15600多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境内交通方便,经济活跃,土壤肥沃,光热充足,雨水丰沛,历来是楚南的粮仓,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1937年,埃德加·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描绘道:“湘潭是湖南风景最好的一个地方,深深的稻田和茂密的竹林绣成一片绿色的田野。人口稠密,一县就有一百多万人……”自古以来,这里“无土山,无浊水,民禀是气,家好诗书,人清慧而文”(唐代诗人刘禹锡语)。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具有爱国爱乡的传统。P3-4

后记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小米饭把我养育,

汗水里埋着笑容。

几多叮咛,几多惆怅,

啊!父老乡亲,

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每当听到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所唱的这首《父老乡亲》,我便感到无比亲切和激动,便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韶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的故事……

约二十年前,即1992年5月,《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一书的出版,曾同样令许多热爱毛泽东的读者感到亲切而激动。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是本人的第一部长篇纪实作品。当年,该书作为全国第一部明确向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献礼书籍,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畅销海内外,在文学界、史学界和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湖南湘潭——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便加入了寻找毛泽东的行列。通过几年的努力,先后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并写出了上百篇有关毛泽东与父老乡亲交往的文章,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到了1988年,我开始撰写、整理《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一书。该书当时计划写作50万字,在后来的采访中又发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和线索,于是增加了一些章节,到定稿时达到80万字。这其中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是通过本人广泛搜集、深入采访得来的。其间,我先后赴韶山、湘潭、湘乡、长沙、武汉、北京等地采访毛泽东亲属、故旧及身边工作人员,地方党政领导达两百余人次。当年这些当事人即已年届耄耋,而今大都已经作古。如果当时不及时“抢救”,这些珍贵的资料早已是湮没无闻了。庆幸之余,本人感觉在宣传毛泽东,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但仔细一想,这件事情又是本人的分内之事,因为作为毛泽东故乡的作家和文史工作者,宣传毛泽东,再现历史,让世人更加了解毛泽东,热爱毛泽东,本人确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因此,这些年来,我总觉得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驱使着我,使我在研究毛泽东、宣传毛泽东方面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努力奋进。  继《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之后,本人又相继出版了《故园行》(与人合著)、《毛泽东一家人》、《毛泽东十二次南巡》(又名《走出丰泽园》)及《韶山魂》等纪实作品,形成了“红色纪实系列”。这些作品反映了生活中的毛泽东的方方面面,展示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因此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赞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有关领袖人物的读物深受读者的喜爱,更加印证了“毛泽东热”方兴未艾,红色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初版时45万字,而其初稿篇幅远非如此,这就意味着当时有很多珍贵的资料被删汰,后来通过采访搜集的一些重要资料也有待补充到书中。所以,这次修订时,本人对原著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删:一是调整充实了一些内容,增写了部分章节;二是删去了原有的《来自韶山的报告》一章;三是对书中史实进行了校订,更正了一些讹错;四是对文字作了修改、润饰。无论内容、文字、结构、版式均有较大的改观。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出版已近二十年了。这些年来,该书在书刊市场早已脱销,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再版。本人曾先后收到全国各地众多读者来信,在对本书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一些文学界、出版界的朋友也曾多次建议修订再版。由于本人冗务繁忙,此事一推再推,以至延宕至今。2009年下半年,承蒙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领导、《芙蓉》杂志主编龚湘海先生再次提议,本人遂着手对该书进行修订。特别是2010年4月本人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后,深受鼓舞,因而加快了修订进度。在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的同时,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告竣。

该书初版时,曾得到许多当事人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毛泽东的亲友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为本书提供许多资料和帮助的以下同志:毛泽连、张玉莲、毛继生、毛华初、韩瑾行、周文楠、王英樵、毛远耀、胡觉民、毛臻、毛泽普、阎柏华、毛远翔、毛远悌、毛远涛、文凤良、毛爱桂、毛据南、毛华松、汤瑞普、刘秀华、杨静及章启荃等。而这些同志除少数健在外,如今大都已经仙逝。本人不胜感慨,深表怀念。在近20年里,本人又先后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除了初版后记中提到的一些同志外,还采访了毛泽东的许多亲属和乡亲,如毛岸青、邵华、毛新宇、李敏、李讷、刘松林、向三立、李强、张玉凤、高绍英、刘纪林、肖根儒、李明锦、郭国群、曾彩谋、毛泽连、毛华初、毛远耀、毛臻、毛雪华、陈涌岷、毛远定、毛远翥、贺凤生、毛绘华、文凤良、文九明、孙燕、沈宁、徐寄萍、毛远俊、毛岸平、毛小青、毛雨时等,并承他们指点及提供资料。并写出了许多相关文章,在有关报刊发表。本次修订增补的内容,大都是上述补充采访的成果。

此次修订,还得到了许多同志的支持、帮助,如龚湘海、唐贾、冰静、江立仁等先生,或热情襄赞本书再版,或参与本书编校。

另外,在写作和修订当中,还参阅了许多书刊文献资料,并配发了一些图片。著名摄影家侯波老人对本书出版予以大力支持,在病中委托儿子徐建林先生、儿媳朱清宇女士提供了一组珍贵的照片。

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冗务缠身,匆匆命笔,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赵志超

2010年12月15日初稿

2011年6月15日校订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

——原毛泽东的机要秘书 高智

本书是讲述毛泽东和家乡人民鱼水之情的力作。作者用了很大的精力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材料,并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文史结合,内涵丰富,反映了领袖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曾经在主席身边工作过,解放后也曾多次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深深感受到他的亲情和关爱。

——毛泽东堂侄、原武汉测绘学院党委书记、百岁老人 毛远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