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一片丹心忠于国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他从小在严父良师的教导和督促下刻苦学习、博览群书,20岁时即考中状元,后入朝为官,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
宦海沉浮十五年,文天祥一直为南宋朝廷披肝沥胆,每每遇到国家危急时刻,都挺身而出。可恨朝中奸臣当道,他们极尽栽赃陷害之能事,当朝皇帝宋理宗不明真相,罢免了文天祥的官职。文天祥失望极了,带着遗憾回到了家乡。
南宋王朝的统治越来越黑暗,昏庸无能的统治者逐渐把国家推向了深渊。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元。他集结大军南下,决心一举灭亡南宋。三年后,元军攻陷襄、樊两城,沿江东下。文天祥听说形势危急,就变卖家产充作军费,组织义军,人卫临安。有人劝他:“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却也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兵分三路进攻临安。文天祥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决一死战。但是朝中很多大臣都惧怕元军,一味求和,文天祥势单力孤。
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皇帝赵星出宫投降,元军把他们连同文天祥等人押往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中途逃了出来,历尽千难万险,到了福州,与张世杰会合。
1278年,元军攻下潮州,文天祥又被俘虏。元朝丞相博罗派投降官员去劝降。文天祥对其一顿痛骂,骂得他们抬不起头,灰溜溜地走了。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他被戴上脚镣手铐,过着囚徒的生活。文天祥被关在牢房里,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不能摧毁他的意志。
元军的主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拒写招降书,便接过纸笔,略加思索,挥笔写下著名的七律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元军攻破崖山,南宋灭亡。
元军灭掉南宋后,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已经尽了。你如果用替宋朝做事情的精神来替元朝做事情,那么,元朝的宰相,除了你,还会有谁呢?”
文天祥气愤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我已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改变心志吗?”
张弘范两次诱降,文天祥仍是大义凛然,誓不屈服。接着,文天祥被押送燕京(今北京),途中,他绝食八天,求死未成,元朝统治者又监禁了他三年,多次威逼利诱,他仍誓死不降,并在狱中写下《正气歌》,抒发自己舍身救国的强烈感情。元军上下都对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深感敬佩。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披枷带锁的文天祥面不改色,神色安然,他问身旁的人:“哪边是南方?”他没有忘记南方的祖国,朝着正南方拜了几拜说:“我能够报国的机会,也已经没了。”说完,从容就义。在场的人都为这宁死不屈的民族豪杰流下了热泪。
心灵路标
做人要有气节,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爱国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文天祥中过状元,他可以给自己找个理由,照样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话。可是在他眼里,荣华富贵和民族气节相比,显得那么卑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一生的写照。他的这种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令其短暂的生命发出炫目的光芒,成为后人的表率。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