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
分类
作者 高芸香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还是顺其自然好——中美孕妇生育观念的不同

在女儿怀孕期间,我常常在电话中叮嘱她要注意这,当心那。女儿一般是“遵命”、“嗻”地敷衍,有时也认真地与我交流欧美国家与中国人生育观念的不同。在美国,产妇和家属普遍认为,怀孕和分娩是一个正常女性所乐意感知的体验,也是一个健全而完美的母亲所必须接受的挑战和考验。女性会因顽强和勇敢而感受到骄傲和尊严。所以,在怀孕期间她们重视的是锻炼,分娩时坚持的是自然分娩。中国的女性则有所不同,传承香火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孕妇觉得这是长辈血脉上的延续,是无价的回赠,承载了几代人的希冀和厚望,从孕妇到家属所选择的总是最佳的调理和保养,分娩时也常因缺乏耐力而选择了剖腹产。

女儿在怀老二八个月时,仍然坚持游泳,这使我非常担心。我就告诫她说:“一是美国游泳池中的水温一般偏低,怕伤风感冒。二是要注意卫生,谨防传染病。第三嘛,将近临盆,胎儿头部越来越靠下,要考虑宝宝的安全和健康。”

女儿说:“妈妈不必为此担心。中美两国人同样珍惜生命,只不过珍惜和呵护的方式有太多的区别。美国人认为生命的可贵在于时间、地域的有限,因而生命体验要多多益善,要让其过程丰富而充实,向诸多极限挑战;中国人觉得生命很脆弱,为了不让其受到伤害,就要注意冷、操心热,让其平平安安地活着。考虑到诸多不安全因素,家长们往往限制了孩子们的许多活动,与此同时也就使孩子们的能力发展受到了局限。我怀牛牛(第一个外孙)时就遵从了不少中国的传统观念,结果他一生下来体质就偏弱。”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能认同女儿的观点。这主要是在带第一个外孙牛牛时带给我太多的教训。那时我人虽然去了美国,但喂养方式却完全是遵照中国姥姥们传统的保养方式。当时看着美国的年轻父母抱孩子像拎小鸡似的,一出家门就将孩子扔在草地上任其滚爬,我们心想,也不怕把孩子凉着,患伤风感冒:看到美国的孩子们光脚在海边的沙地上跑,头发被海风吹得根根竖立,也奇怪美国父母的粗疏。牛牛是姥姥姥爷的第一个外孙,又是女儿婆家的第一个孙儿,全家人都对他宠爱有加,风来了怕吹着,雨来了怕淋着,草地上怕潮湿,地毯上怕不卫生,孩子的活动天地只能局限在床上,结果是对门美国人的孩子早就会爬了,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弱不禁风。尤其七个月之后看到咱家的孩子与人家美国人的孩子发育差距那么大,给我的震撼确实不小。尽管如此,我对八个月的孕妇仍然坚持游泳的做法还是不能苟同。为了说服女儿,我又加了一条理由:“怀后面的宝宝,流产的风险系数大于以前……”

女儿认为,我的担心纯属多余。首先,人家游泳池的水是要定期更换并抽样化验的,保证无污染、细菌不超标;第二,常游泳的孕妇耐寒耐病,心肺功能好;游泳时头脑还特别放松,是积极的休息;第三,婴儿具有良好的适应这种环境的天赋,他本来就生活在母亲子宫的羊水中。妈妈在泳池中游动,会激活他的大脑皮层,激发他的活动本能,增强其抵抗力。妇女怀孕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适当地干家务、工作、走路、游泳只会增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不会有副作用。另外,体力活动多的孕妇在生产时也会顺利些。至于会流产的说法,更是要尊重科学。常不运动的人,偶然间遇到较大的运动量才没有耐受力,会流产呢。

谈及生产的话题,想起国内的剖腹产正成为一种时尚。我在公园锻炼时,遇到几位熟人正与一位孕妇津津乐道地宣传剖腹产的好处:一是认为婴儿的脑部避免了阴道的挤压,智力高于自然产儿,孩子的头型也会漂亮些;二是剖腹产不至于使阴道松弛,有利于产后夫妻性生活和婚姻质量;三是剖腹产不至于让骨盆过分扩大,有利于维持产妇体型;四是便于选择良辰吉日。并且,她们还说这种时尚是来自发达国家。

一份可靠的资料显示国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剖腹产婴儿的比例在50%以上,有的医院竟高达80%。连生孩子都想走“捷径”,这实在也是种中国特色。这种风气以时尚的名义蔓延,是非常可悲的。要知道一个优秀的民族首先离不开母亲的坚韧和勇敢。事实上在欧美国家,剖腹产的比例仅在10%~15%左右。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手术,它的主要原因是高龄产妇和生育功能的缺陷。欧洲白人女性骨盆倾向于男性型,提高了分娩难度。即便如此,欧美国家医院一般也不主张剖腹产。所幸大女儿做了榜样,我的小女儿和儿媳都经受了生育的考验。我的六个孙儿(大女儿有三个男孩,二女儿有一男一女,儿媳有一个男孩)都是通过自然分娩的方式出生。除了大外孙体质偏弱外,其余五个一个比一个健壮。

欧美专家们认为:剖腹产的好处仅仅是避免了自然分娩的疼痛,相对于它带给母婴的并发症来说,便显得毫无可取之处。它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手段。首先,手术增加了产妇大出血和感染的可能性,产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是自然分娩的10~40倍。剖腹产的创伤面积大,不仅疼痛时间和恢复时间较长,产妇还容易患羊水栓塞,羊水进人血液会对产妇造成生命威胁。另外,给日后的再生也带来难度,即使三年后再次怀孕,子宫也易破裂。从婴儿的角度来讲,由于手术后产妇需要禁食,就影响到母乳喂养,这对刚脱离母体的宝宝的免疫力不利。此外,新生儿胎肺液的排出,主要靠产道的挤压。剖腹产出的婴儿,有三分之一的胎肺液未能排出,出生后有的不能自主呼吸,即患上所谓“湿肺”病,容易产生并发症。再者,手术时由于医生的不慎,伤害到产妇、婴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美国的东南亚女性(大多骨盆较宽大)一般都不采用剖腹产的方式。

然而,在国内剖腹产正上升为一种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较量。进城民工和农村妇女一般都采用自然分娩的方式。城市产妇多选择剖腹产的方式。当然,剖腹产的盛行,除了因为新女性不能忍受宫缩的痛苦、追逐时尚之外,还有部分不良医院的牟利动机。一个剖腹产通常是个把钟头的手术,可一个初次生产的产妇至少需要10个小时才能完成分娩过程。自然分娩需要付出的技术成本和人力成本巨大,经济效益却不大;相比之下,剖腹产显得干净利落,住院期长,用药还多。据说剖腹产的费用是自然生产的3~5倍。所以,当产妇进入一些医院的妇产科时,医生和护士也常常来动员产妇和家属采用剖腹产手术进行分娩。

想当年我们那代人听都没听说过“剖腹产”这个词儿,孕妇都是自然分娩。我们那一代人是不讲享受的一代,都吃过物质极度贫乏的苦头,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大大改观,不少人都有种穷人暴富的心态,做父母的总在孩子身上尽量避免自身曾经历过的痛苦,在溺爱和迁就下造成了下一代的毅力不足和养尊处优。事实上,如果做母亲的自己都没有忍耐力和独立性,自己都没有勇气面对健康和自然的分娩,不懂得天伦之乐与为人之母所必须付出的汗水、牺牲相辅相成,她又怎么可能把优良品质传承给孩子呢?

P7-11

目录

序一 忽视过程必然不能达标

序二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序三 妈妈写的这本书

给家常中添些诗意

 为宝宝的聪明加加油——美国人的养胎和胎教

 还是顺其自然好——中美孕妇生育观念的不同

 为宝宝的健康加加油——教育从出生开始

 给家常中添些诗意

 家庭教育中的暗示

 面对孩子的过错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由“虎妈”想到的

 超载的爱构筑温柔陷阱

 拿“未来”吓人与放权给孩子

 “人前教子”还是为孩子辩护

 千万别小瞧孩子收获的第一桶金

 两代人的沟通

 早恋引发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

 重组家庭中孩子的成长

微笑是永远的课题

 微笑是永远的课题——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保持愉快是一种生存能力

 鼓励孩子的自助行为

 比孩子直面生活的真相

 当代孩子的富贵病

 怯场娃娃和霸道宝宝

 全职妈妈与独生女儿

 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

 关注孩子心理的“伤风感冒”

 美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将儿送去幼儿园,家长应该做什么

把握人生的道德罗盘

 把握人生的道德罗盘培养为别人着想的同情心

 悦纳残疾孩子

 把宽容作为培养德商的重要内容

 攀比是自信心和自控力弱的表现

 千万别替孩子圆谎

 孩子为什么这样自私

 孩子的报复心为什么如此强烈

 感恩也是人生功课

 美国儿童与文化课

 儿童的职场体验

感恩也是人生功课

 美国家庭的多元化

 不怕“大灰狼”

 美国的社会教育资源

 两种不同的教育思路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失

序言

忽视过程必然不能达标

我的专业本来是搞文学创作的,连做梦都想着某个中篇小说发表后引发轰动。可出人意料的是一部教育随笔《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竟然畅销于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远销至美国和加拿大的华语世界,一些章节被《光明日报》、《作家文摘报》、美国《侨报》等多家报刊所引用。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形曾使我大惑不解。但是,在某天,一个偶然事件突然给了我灵感,使我悟到了其中的奥妙。

读过《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的读者(包括很多家长和我身边的孩子)都愿意与我交流,并常带着他们在现实中碰到的难题与我探讨。某天傍晚,当杨杨的母亲正在巷口与我谈论关于母女间相互沟通的问题时,杨杨兴冲冲下学归来,把骑得飞快的自行车停在我面前,说:“老姨,这次期中测验,我考了第七名。比从前跃进了十几个名次。老师要放光荣榜,贴我的照片,还让我想出一句富于哲理的话,配在照片下面,您能帮帮我吗?”不等我向杨杨祝贺,杨杨的母亲便笑着讥讽道:“瞧瞧骄傲的!老师让你想,你怎么能把任务交给老姨?自己想去!”我忙回复道:“杨杨进步了,可喜可贺啊!会发动群众,这也是好事啊。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杨杨理也没理自己的母亲,向我道一声谢,便扬长去了。

杨杨走后,我就提示杨杨的妈妈,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进步,确实不易。孩子向我们呈报这个喜讯时有一种预期心理,她首先渴望听到的一定是表扬和鼓励,而不是嘲讽。怎么可以立即泼她一头冷水呢?在这种心理失衡、心理对立的情况下,母女间又怎么会有推心置腹的交流呢?

杨杨的妈妈说:“你是不知道,这孩子有个毛病,自己懒得动脑筋,可会利用别人哩。”

我说:“会利用别人是杨杨的长处,你为什么要把它定位成缺点呢?即使她真的是懒于动脑筋,我们也应耐心地寻找改变这毛病的契机,而不应让她产生对立情绪!”

这使我想起另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巧云上了初中后特别钟情于唱歌跳舞,有时上自习也在抄乐谱,课后更是迷恋于追星,严重地影响到功课。她的父母着了急,焚烧乐谱、没收光盘,软硬兼施却都无济于事。巧云反而与父母越来越对立。后来是班主任的一个小纸条改变了这一切。在这小女生过生日时,班主任送了她一个漂亮的贺卡,卡中夹了张字条儿,上面写道:才艺展示让你觉得潇洒,但遨游书海会让你更加充实。巧云看着这字条儿既温馨又感动,暗下决心要学好功课。当这孩子在课业上有了进步时,班主任又推荐让她当了班长。尊严和责任感给了她巨大的动力,学习成绩的提高又使她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品尝到另一种乐趣和甘甜,巧云自然而然就变成方方面面的拔尖人才了。

可见,对孩子的教育是春风润物的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教育者必须与其心灵的律动共鸣,从中悟出能够打动童心、感化少年的艺术趣味。

为了让杨杨多动动脑筋,我没有及时地将我想出的警句告诉她。得知她查了不少资料,还承担了帮另一位同学想哲言的任务后,我才将这句话送给她:超越是永远的目的。但对过程不感兴趣的人,永远不会超越。

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杨杨,适用于我的文学创作,也适用于千千万万的父母。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我们的目光决不能越过“过程”而只盼“轰动”。希望看过这本书后,您先享受教育子女的过程,享受妙招带给你的乐趣。先来努力耕耘,暂且不问收获。

内容推荐

  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在生存竞争愈演愈烈的新世纪,我们到底该怎样塑造新的一代?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充当“教练”的角色呢?《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又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长处,从碰撞中折射出中美家庭教育的特色和差异,为中国家长提供启发和借鉴。不论哪种方式,父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因为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由高芸香编写。

编辑推荐

孩子的快乐和“成功”哪个更重要?没有快乐的成功,算不算成功?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不一定要万众瞩目,也不一定要成为世界首富,但他一定要快乐。希望他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保持快乐的能力和智慧。”中国父母之所以不能把养育孩子当成享受,原因在于功利心熏,想在将来捞回更大的回报,所谓“养儿防老”。这就难免患得患失。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培养孩子保持愉快的能力,是中国父母们的必修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翻开由高芸香编写的这本《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且看美国人怎样做家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