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到过五关斩六将、“归去来兮,气吞万里如虎”的关云长;从易水河畔临风洒泪、击筑而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风尘天外飞沙、日月窗前过马”的成吉思汗;从纵横万里横扫大陆的亚历山大,到叱咤风云震动欧洲的拿破仑;从揭竿而起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到视死如归一身正气的文天祥、瞿秋白……他们在尘世中的惊鸿一瞥,便是断代史上的起承转合和人世间的生生死死。本书讲述了中外历史上的英雄故事,瞻仰了英雄们惊天动地的业绩,倾听英雄们心灵的述说,同时也展现了人生存在的一种超凡的可能性,一种超越局限而创造的“极品人生”。
英雄代表的是人类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是人类中的精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英雄总是正义的化身,是人类力量的灵魂。英雄的力量是坚定人们的信念,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重要保证;是克服艰难险阻,开榛辟莽,创造辉煌,发展人类文明的精神动力。英雄们的事迹世代传颂,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他们的品质是最宝贵的民族财富。
我们在这本书里,讲述中外历史上的英雄故事,瞻仰英雄们惊天动地的业绩,倾听英雄们心灵的述说,同时也展现了人生存在的一种超凡的可能性,一种超越局限而创造的“极品人生”。
三 英雄与枭雄
真正的英雄永远是人类中的杰出者。真正的英雄,要有过人的才能本事。英雄应该是成就大事业者,但是,在一般人看来,并非所有的成就大事业者都被称为英雄,英雄的事业代表着历史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英雄是正义的化身,是人类正义事业的代表。英雄本身也是人类的道德楷模,是我们心中的崇拜对象。英雄要有高洁品德情操和为人设想、赴难牺牲的精神。他们仁心宅厚,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们惠泽万民,以建立太平盛世为目标。任何民族文化的英雄观都有其善恶的标准,恶意行为是绝对不能与英雄联系在一起的。总之,英雄等于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在关于英雄的定义中,英雄都被确定为是做出正向超凡业绩的人。伏契克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出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与之相反,凡是那些做出反向超凡业绩的人,则被称为“枭雄”。
“枭雄”,《辞海》释义为“犹言雄长,魁首”。“枭雄”二字,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枭,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之,宇从鸟头,在木上。”为什么说这种鸟不孝呢?民间通常流行的说法是:它长大之后将会食母,所以枭是一种恶鸟,是忘恩负义之辈。鸟在木之上臼“枭”,他在未有着落之时,暂时栖身于木,但其凌云干霄之志,却须臾不懈怠。一旦力量修整完毕,立即搏击云天,日复一日,终成猛悍的恶鸟。但仅有枭的行事手段,没有“将群”即统帅的本事,则不成“枭雄”,“枭”不可离开“雄”字。枭雄也有英雄的一面,所以成就枭雄的事业。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枭雄者,占人和,点点滴滴之利益皆出己力,所以栖身择木,逐渐飞腾。”
枭雄与英雄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超凡出众的人,都因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而被人们所瞩目。不同点在于“英雄”具有相对理想化的特点,他们可以舍生取义、虽死犹生,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枭雄”则是个人雄心与野心并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身前身后都是毁誉参半。所谓“无毒不丈夫”,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都是枭雄的本来面貌。在枭雄那里,品德可以有意义也可以毫不重要,义气可以起作用也可以荡然无存。《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毫不掩饰地说出了枭雄的本色。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一个典型的枭雄人物。他“有勇无谋,轻于去就”。吕布先投丁原,董卓的说客一番说词,不仅立即投降,还把拜为义父的丁原首级献上;投董卓不久,因貂蝉的离间计之故,立即翻脸,从后面杀掉了董卓:后来,他无处栖身,来投刘备,却又抢了徐州。如此这般的忘恩负义,把“枭”字做绝了,但同时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