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研究》选举古已有之,在古代中国,称为“荐选”或“考选”,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和古罗马共和国,选举政治较为典型,但这些选举只是民主选举的雏形,仍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选举。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选举是近代资产阶级的选举,它是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中,随着资产阶级宪政民主的逐步成熟而兴盛和发达起来的。普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最终确立,亦是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演变历程,它是伴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无产阶级开展议会斗争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普选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选题意义
二、普选的由来
(一)西方普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普选的论述
(三)苏联普选
(四)中国近代选举
三、研究现状
(一)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
(二)对新民主主义时期选举研究的总结
(三)对社会主义时期选举研究的总结
(四)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
四、方法原则和框架设计
(一)方法原则
(二)框架设计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普选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普选理论和实践
(一)根据地苏维埃政权普选的缘起
(二)组织程序
(三)选举原则
(四)选举特点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普选理论和实践
(一)普选政策的转变
(二)普选的基本状况
(三)选举特点
(四)普选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普选理论与实践
(一)参议会的选举
(二)人民代表会议制的选举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选举特点
(四)小结
第二章 普选的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 普选前的预演--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一)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三)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
第二节 普选的设想与酝酿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普选的早期设想
……
第三章 北京市普选准备工作的开展
第四章 典型试验
第五章 重点试验
第六章 全面展开(上)
第七章 全面展开(下)
第八章 普选的特点分析
第九章 普选的成就与问题
尽管这次普选并没有完全按照“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四项原则来进行,但是在当时国家初建、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扰乱和威胁的政治环境下,进行这样一次中国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的全民普选运动,是要有政治眼光和勇气的,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瑕疵,而讳言其在国家民主选举模式初创中的功绩,可以说,这次普选奠定了以后中国民主选举的基本模式。
关于普遍原则,1953年《选举法》规定,只要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关于平等原则,体现了新社会制度、新政权的优越性。如女子与男子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选后,许多在旧社会从不问政事的女子,从闺房中走出来,从厨房里走出来,参加普选,许多人甚至还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普选中得到了很好贯彻。少数民族可单独选举,选举出自己的代表,实现了自己民族当家作主人的夙愿,许多少数民族选民还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经过新政权普选的政策宣传后,满族选民消除了民族自卑心理(自清朝覆亡后)。普选后,北京市全市登记满民人数达到了二百多万.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甚至出乎满族选民自身的预料。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载涛是我的嫡亲长辈中仅存的一人,也是现在的爱新觉罗氏中最高的长辈。在一九五四年选举中,他作为二百多万满族的代表被选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