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生两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叶冠男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北风吹”

高音喇叭开始播送高调的样板戏时,我不仅已经能够“立场坚定”地走路了,而且还学会了跳前苏联《天鹅湖)那样“芭蕾中国化”的舞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无产阶级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家境贫寒,但她纯洁、美丽、勤劳,她宁愿做山洞里的“白毛女”,也不愿做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太太、小妾或二奶……总之,她有着美国自由女神的爽气,她有信仰和人格,是我们五姐妹崇拜的优秀贫苦女青年偶像之一。

“学唱样板戏,争做革命人!”每天入睡前,父母和四个姐姐都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在北风吹的晚上,洗好脚丫子为全家表演节目。在钻入舒软的被窝前,我穿着开裆花裤,踮着左脚尖,抬高右脚,像画报、电影上的喜儿那样,—边跳着,一边唱着:“北风那个吹哟,雪花那个飘……”

不知哪个姐姐接唱道:“北风那个吹哟,裤衩那个露-…-·”

我这才意识到,由于右脚抬得太高,开裆花裤让两腿之间像饺子露了馅……这个优雅的芭蕾动作没有“革命”到底,实在让我痛苦。像丑小鸭那样,在家中的“众目睽睽”之下,我变得灰溜溜,迅速地钻进了被窝……一肩担尽古今愁

乡下大伯的小儿子和我差不多同岁。那时乡下很穷,仅靠一些工分过活。

某个寒假,父母带着年幼的我去拜访大伯,在那里小住几天。走山路前,大伯把我和表兄放在一对挑米的箩筐里。他把我们放稳妥后,挑起扁担.趁假期农事不忙时,带我们去亲戚家串门。

大伯剪一个平头,年轻蓬勃,像父亲一样帅气。山风徐徐吹来,吹走了世事的艰难。我和表兄分坐在两头的箩筐里,随着大伯挑动中的肩膀有节奏地左右上下抖晃着。表兄比我至少重十斤,大伯经常要调整肩上的担子,以防担子只往表兄那一头倾斜。大伯嘀咕道:“男女一碗水端不平呀。”我和表兄既感到坐轿子般的威风,又觉颠簸的不适,咿呀哇啦地叫嚷着要下来自己走路。大伯吓唬我们说:“挑去大街,卖掉这对金童玉女……我们要到目的地,哪有不一路颠簸的?”一路上,我们三人闹闹嚷嚷。大伯轻松地走了近二十分钟,一点也没停下来放“轿”休息。

大伯母过世早,大女儿帮着大伯料理家务,却在很年轻的时候过世了。大伯没有再娶,做爹又做娘地养育着五个儿子。我们家经常救济他家。“我们要到目的地,哪有不一路颠簸的?”这句简单的话语.原来可以成为我们人类结束哈姆莱特般“是继续活,还是死”徘徊独白的最好答案。大字不识几个的大伯,有着“一肩担尽古今愁”的悟性。像大伯那样朴实的人,原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师。

长大后,我看到丰子恺的一张叫做“一肩担尽古今愁”的漫画,觉得意境很相似。我还没来得及给他看,“硬汉子”大伯已经劳累得入土安宁了。后来,我每读到或听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这句比喻时,就有了以上很痛切的联想。

鬼?贼?阶级敌人?

那时,一到晚上父母就到各自的学校去政治学习,跳忠字舞。母亲的学校有一个专门用作开会、学习、跳舞的大教室,离我们当时的两问住房不远,因此我家每天十二小时都是热热闹闹的。 

有次我生了感冒后,还经常咳嗽,正在恢复。那晚,父母放下厚实的蚊帐,让我八点就熄灯上床休息,还指定姐姐看护我。姐姐们玩兴甚浓,都在不远处学校的门厅里踢毽子,大约把我忘了。半睡半醒间,突然,我屏住呼吸,从挡灰的厚实蚊帐中隐约望去,窗外朦胧的月光中,一个又高又瘦的人,在家中的角落里正一个个地翻箱子。他搜一会儿,停一会儿,动作很慢。远方绝对投有教堂的钟声,只能隐约听见“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语录歌。

偷去吧!偷去吧!偷去吧!我阿五早就不喜欢穿四个姐姐剩下的旧衣服了,像过年那样,这下父母就有理由给我买新衣服了。

一分钟,两分钟……时间漫长地熬过……

这个人究竟是鬼?是贼?还是阶级敌人?我一有动静,我的小命可能就没了。可是,我越想屏住呼吸,嗓子越痒得非咳嗽不可。我压抑许久的一连串咳嗽使得床都摇动起来……

“啊!”这个鬼一贼一阶级敌人吓得一声尖叫,拔腿跑出房间,嘴里还喊着:“见鬼了!见鬼了!”

大鬼居然被小鬼的咳嗽吓着了。做贼心虚。

不知过了多久,父母和姐姐终于陆续都回来了!我对他们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他们翻箱倒柜全都检查了一遍,却没见少任何衣物。可能是我家本来就没有什么金银财宝吧。

新衣服梦想的天折有点令我失望。大搜查后,家人断定我可能是做了噩梦。在贫穷的时代,即便穷鬼碰到穷鬼,也偷不去什么,只有人证,没有物证,也只能当是噩梦吧。奇怪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记得那事,看来应该不是噩梦。P14-18

后记

从1963年至今,中国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我变中年兔,我爸变老年兔。兔子尾巴其实长得很:中年兔和老年兔依然童心未泯地在蹦跳。“乾坤一台戏,日月两盏灯”,我写下中年兔、老年兔“领衔主演”的回忆,作为送走兔年、迎来龙年的“贺岁”书。

我在中国所经历的二十七年是中国的特殊时期:文革—开放—留学……然后,我又在美国生活了另外二十一年。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一些事情依然带着很深的中国特别时期的烙印和美国社会的特点。我的回忆也就散发出一股奇异、迷惑的中美混合味,就像美国中餐馆里的什锦炒饭……

在美国住了二十一年的我深刻体会到离家越远越久,往昔的回忆越像图像那样栩栩如生。于是,附上一些插图可能会使其更温馨、反省。于是,从未画过插图的我,竟然发现自己的潜力“一发不可收拾”!我憋了三十多年的灵感“像火山一样喷发”。我的绘画水平停止在三十多年前。当这些年记忆的图像扑厦而来,我决定自写自画。再现那些特别时期中普通人所体验的日子。

有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可以是时代,每个人可以是英雄,每个人可以是史诗……”美国重在大多数普通人在人世间平等而又独特的生命力。既然世无完美之地,每个普通人其实都可以是经久耐用、备受挫折的“英雄”。我十分感谢主张“生活·读书·新知”人生目标的三联书店出版此书,因为三联的主张也正是我人生的所求。我写下这本趣忆,旨在打破以往传记“高大全”的神话。我如实描写四十多年来中美生活巨大变迁中的小故事,并表示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在特别的两世两求中如何学会做人的道理,服务社会。找寻生趣。

二十一年前,我只身来美国留学时,没带多少美元或其他昂贵的东西。在两大箱子里,除了一些换洗衣物、被子、毯子、大衣等日常生活用品,还带上了小学暑假中我练习绘画的一小本画本、一些剪纸习作(曾经夹在毛选里面)、藏书记录本、中外名著读书笔记本、大学日记本、进修的学习日志等一些“自我成长”的精神宝物。在美国几次搬家后,这些“古董”现在依然还在我的一个小箱子里。那些在白纸上着色的剪纸作品居然没怎么褪色;那些蜡光纸更没退掉“革命本色”,三十多年后看上去依然很新。

我反复翻看一叠自己创造的文图俱有的人生“小人书”,就像用手指在纸角翻数“大团结”、绿美钞,我欣慰地想:好一堆精神财富……光阴荏苒,记忆如昨,在辛勤的中美世界蹦跳不止中,中年兔子的我已经体验了太多的两世两求。

我们的人生之戏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来源于家庭、各种教育、社会政治,周围的很多良师益友,古往今来的中外名著,一个相遇的人不经意的示范、小帮助.一个鼓励的微笑、交谈,一句人生警言……它们不知不觉地在我们的人生中烙上印记。在几十年的人生混沌、逆境中,我们也能从中培养起挫折商,去伪存真,提炼感悟和豁达,达到“四十不惑”的自由心境。回首四十多年。我满怀对两世两求中那些良师益友的感恩。借此,我表示对他们的尊敬。文中90%的故事属实,10%可能是记忆误差或文学中的“添油加醋”。在我过去的二十一年旅美日子里,我渐渐和大多效提及的人们已经没有或没法联系了,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已经忘怀他们。其实,在美好记忆中,他们显得更加清晰:远者生敬意。

2008年3月初写,2011年3月修改于美国中西部

目录

自序:寻找冠男

一、红孩红趣(1963~1976)

  天天高潮  

  寻找玩具娃娃  

  “北风吹” 

  一肩担尽古今愁 

  鬼?贼?阶级敌人

  穿林海,跨雪原  

  烤“知了” 

  斗蟋蟀 

  “贵族学校”住校生

  叶家的孩子 

  比比谁的高帽高?

  贯彻“54号”文件

  男伢儿女伢儿?

  一粒稻穗  

  糠饼疗法  

  老鼠吃了! 

  爸爸的剃须刀

  一月工资可买几块橡皮?

  “文革”与文艺复兴

  《卖花姑娘》

  金鸡独立  

  准鸳鸯火锅 

  大蒜鸡  

  野生动物园  

  绝对制冷 

  一块手表 

  学英语  

  遥看破布挂前串

  “高歌”猛进

  一个爱情沉醉的夏夜

二、有女初成(1976~1989)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生病真好 

  “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

  明星梦  

  走进大学  

  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

  爱可以是纯粹的 

  新的“五四运动”

  要做就做浙江文人

  学弟马云

  荠菜马兰头,姐嫁后门头

  琼瑶阿姨的言情疗程

  跟着三毛去流浪  

  那年冬天里的一把火

  钢琴王子  

三、留学异国(1999~1993)

  开放英语教学  

  麻派还是托派? 

  中国关系和美国资助 

  东方是静感的,西方是动感的?

  何日君再来 

四、美国打拼(1993~)

  哭泣的美国老太

  玉米“脱口秀”

  《侨报》副刊陈主编

  自我掉价? 

  “军事演习”

  做梦的日子  

  家在何处?  

  头号儒商  

  卖房“劳模”

  房地产经纪一定挣大钱?

  分房点数和贷款信誉

  我的“工作坊”

  母亲  

  第三次考过 

  心曲  

后记

序言

2006年初夏的某天,女儿用中文在“百度”、“雅虎”上查寻《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多种悦耳的唱法立即从电脑里跳出来。末了,我突发奇想:何不查查中文互联网上的“叶冠男”?之后的两个小时里,我仿佛从十七年中文互联网的睡谷中苏醒过来……

在各个网站上,我发现我的小说《我拨错了电话)、《博士主夫》以及其他一些随笔被不断地评论,《留美手记》、《美国随想》也被中美几十所图书馆收藏,包括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这些年,我的作品在多家网站停留,而我这当事人却浑然不知。因在美国的商场拼搏,我早已把中文作家的美梦“冬眠”了。我也纳闷,这么多年我怎么能投身在美国的房地产业中而毫无“中文作家”意识地生存着?

我不能不惊叹这些年间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猜想这些“信息革命”大概发生在1998年以后,也就是我在美国密歇根州做房地产的这些年问。这些年我一直是在英文互联网上查询房源,用英文电邮和客户联络。我整天忙忙碌碌,偶尔浏览过几家最早的全球中文文学网站,一度以为这些网站是“全球小道消息居委会”,颇费宝贵年华。我不是网络写手,不曾邮稿,不曾“博客”,对这些不以为然。现在或许我应该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应该融入全球多媒体时代。科班出身也罢,留过学也罢,作品在正规的出版社发表过也罢,清高也许只是一件奢侈的古董。作家的作品,通过网络,应该更显其表达的“个人性、开放性和交互性”。

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笨拙地在中文互联网上“闲溜”。一不小心,我点击到某个网站,从那里蹦出几个“土著部落”的“女首领”,她们丰乳肥臀地搔首弄姿,几乎一丝不挂地人来人“网”……我连忙大无畏地对正在一旁做功课的十岁女儿喊道:“闭眼!”像所有天下母亲一样,我希望小孩的童年能长一点。

我东张西望,小心翼翼地点击鼠标,生怕鼠标塞宰的声响惊扰了其他几个“冠男”的生活。广东居然有一个“冠男名人堂”,在“作家叶冠男”旁注着“作家简历暂缺,请知道的人输入”。我一点鼠标而过,下意识地将椅子推离电脑屏幕,像是隐身人那样地玩起捉迷藏游戏。

转眼问,信息世界“风起云涌”:我在杭师院英语系的学友马云开创了中国阿里巴巴;文学社的中文系老兄陈烟土成了房地产大亨,在网上推销浙江房地产;我的作品被一些文化、学术刊物评论;我尊敬的教授的书籍和自己的书在网上书店出售;我认识的英语老师在网上传授学好英语的高招;很多亲朋好友在网上聊天;后生可畏的韩寒们在网上进行思想革命……

这世界在变小.变近,变快!

海内外亲朋好友经常问我:“最近忙不忙?”我答:“我在异国生存,不忙才怪,真是忙得团团转”……

就连过节我也忙得团团转。一年又一年,我交错着过美国节日、中国节日,顺便也过邻近的加拿大节日。

我的舌头也忙得团团转:我一会儿讲英文,一会儿讲中文,一会儿说凡旬日语……

自从我对中文互联网有了伟大的“哥伦布发现”,除了英文互联网,我也开始每星期上几次中文互联网阅读、查询。我要英文世界的“Guannan Ye”和中文世界的亲朋好友、读者、“叶冠男”进行“零距离?接触!我也在中文世界里为“寻找冠男”、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过去而忙得团团转……

内容推荐

《两生两求》由叶冠男所著。27年中国成长的经历,21年美国求学打拼的过往,一个以英语为专业、以文学为梦想,却跻身于竞争激烈的美国房地产行业的中国女性,以她的故事构成了一份《两生两求》的成长记录,也折射出中国的发展路径,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份个人记忆,更是一份时代记忆。

编辑推荐

中国是“娘家”,美国更像是我的“婆家”;“泼出水”去的女儿,飘飞的“叶”子,是时候进行一场回忆之旅了……叶冠男所写的这本《两生两求》以她自己的故事构成了一份“两生两求”的成长记录。这是一份个人记忆,更是一份时代记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