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暗之间(历史深处的人和事)/闲话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散木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木编著的《明暗之间——历史深处的人和事》以大时代下历史深处的褶皱为契入点,借助自己仿佛“雾里看花”的眼光,对一些历史事件(大多不曾追踪或揭露过)重新予以审视,以期揭示那个特殊的时代,而所谓“明暗之间”,正是说明在历史行进的主旋律下,依然有着潜藏在历史深处的“阴翳”,它会通过那些具体的人和事表现出来,这其实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20世纪的非凡岁月。

内容推荐

散木编著的《明暗之间——历史深处的人和事》是一部历史随笔集。

《明暗之间——历史深处的人和事》分为五个小辑,第一辑“星花旧影”,说的是蔡元培、鲁迅、瞿秋白三位中国开篇人物的其人其事。其二“杂花生树”,选取了宋、蒋家族以及两位国民党的特工,呈现了宋氏三姊妹在政治上紧张对峙又有浓浓手足之情的斑斓;其三“大夜弥天”,更是选取了正式历史文本之外的三二人物,如张学良的几个智囊,他们透示出的更是历史暗处的褶皱。其四“血色晨光”,是续写20世纪中国女性的三个单篇,讲述了奇女子施剑翘手刃军阀孙传芳等旧事。其五“阴暗之间”,选取了上世纪以来在“大革命”名义下的若干人和事,比如赵梅生、萧军、赵树理。

目录

星花旧影

 大夜弥天、风雨如磐中的蔡元培

 鲁迅殡丧过程中的一些旧事

 《鲁迅》画册中的“秘密”

 “泪飞顿作倾盆雨”——瞿秋白一生的感情历程

 瞿秋白的三个弟弟

杂花生树

 宋氏三姊妹

 留学苏联前后的蒋经国

 一个国民党高级特工的“反省”

 胡适在葛斯德东方图书馆——兼说从“中统”专员到图书馆馆长的童世纲

大夜弥天

 张学良身边的几位不为人所熟知的“智囊”

 从叛徒到反共学者——“著述等身”的叶青

 一个著述等身的反共学者——郑学稼其人其事

血色晨光

 各剧《秋海棠》的原型—-一伶人刘汉臣、高三奎被杀之谜

 奇女子施剑翘手刃军阀孙传芳

 不应被忘却的老北大的三个湖南籍巾帼英烈

明暗之间

 延安“抢救运动”中的赵梅生之案

 延安的萧军

 话说“藏书家”和“书法家”的康生

 元帅彭德怀和作家赵树理

 1966年2月胡风的五封告别信

试读章节

留学苏联前后的蒋经国

鲁迅先生1934年11月21日写有一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的名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揭露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但在文章篇首却有一段评述国民党当初“联俄联共”的机心的文字。鲁迅还认为国民党原先不过是“利用他们”,因为“这说的并不是真实”,比如当时留学苏联之风,是“国民党中很有些有权力者,是愿意共产的,他们那时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苏联去学习,便是一个证据,因为中国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第一等宝贵的人,他们决不至于使他们去练习做剿灭的材料”。那么,送子弟去苏联学习的权贵们是什么用心呢?鲁迅没有明言,只是说:‘环过权力者们好像有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以为中国只管共产,但他们自己的权力却可以更大,财产和姨太太也更多;至少,也总不会比不共产还要坏。”这是说他们希图中国的“共产”是为获取自己的私利,即所谓更加“阔”起来,如是,“孩子自然是第一等宝贵的人,但自己究竟更宝贵”。这里,鲁迅似是暗示:为了自己的“阔”,他们是可以把自己“第一等宝贵的人”——孩子们当作牺牲的。鲁迅遂感慨地说:“于是许多青年们,共产主义者及其嫌疑者,左倾者及其嫌疑者,以及这些嫌疑者的朋友们,就到处用自己的血来洗自己的错误,以及那些权力者们的错误。”

鲁迅应该是看到或听说过这些用“自己的血来洗自己的错误”或“权力者们的错误”的事实的,所以他会那样愤慨于从苏联回来的人们将等待到的是“绞架”,以及其中做了“内心的忏悔”的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还有一条路,是使劲地拉住了那颈子套上了绞索的朋友的脚”。自然,这是鲁迅“轰毁”了其曾信仰的“进化论”思想后的一种认识,它也渗透在晚年鲁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不时见到鲁迅文字中相似的表述。

对于鲁迅这篇文字,我所见到的几乎所有的解读文字都是轻描淡写或者语焉不详的。而且,如果没有具体的历史情景的再现或者铺垫,对鲁迅的文字也是不易说清楚的。下面,我试以当时国民党中第一“权力者”的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为例,分析当时国民党子弟们——这还有冯玉祥的子女冯洪国、冯弗能、冯弗伐,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和女婿屈武,李宗仁的弟弟李宗侗和内弟魏允成,叶楚伧的儿子叶楠,陈树人的儿子陈甫,邵力子的儿子邵志刚,汪精卫的小舅子陈春圃,张发奎的兄弟张发明和张民权,邓演达的兄弟邓明秋等,他们为什么会去苏联学习,以及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一、青年蒋经国

蒋经国1924年入上海浦东中学,翌年五卅运动中因参加反帝爱国斗争竟被校方以“行动不轨”开除,此后他被安排赴北京入吴稚晖开办的海外实习学校,不久又因参加中共北方局领导的反帝游行和罢课斗争被捕,获释后其父将之召回广州。

到广州后,正值苏联为培养中国革命干部而开办的莫斯科“孙逸仙劳动大学”(亦称“中山大学”)招考,时苏联派驻国民党的特别顾问鲍罗廷尤其建议选派国民党子弟赴苏学习,于是,初出茅庐而两度受挫的蒋经国决定去苏联留学。后来,许多人揣测蒋经国赴苏的用心以及蒋介石所以认可之的用心,其中不无不实之处,对此,我们须把问题置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考察。

大革命中众多青年纷纷亟请留学苏联,取当事人的回忆,其共同的心理动机是这样的:“当着神秘性的俄国革命真相还在巧饰宣传、没有揭穿的阶段,世界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一般社会主义者都有一种大体的想法:我们并非生性怀疑别人是否具有真理和已够幸福。但对于苏联的现状,我们被迫如果不在思想上有所决断,就应该在行动上有所决断,现在既然在大部分思想和行动上表现了出来,我们的决断和他们有所不同,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不同在哪里?如果我们与共产党人是在同一世界致力于相反的目的,那就应该看我们与他们的目的在哪里与怎么相反?当两种目的相遇与冲突时,我们必须注意究竟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目的被粉碎。不管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首先必须有一种直接的观察和了解,由是1917年以后,‘到苏联去看看!’在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中便形成了一种普通的愿望。还在内忧外患痛苦呻吟中的中国青年,在这一新的诱惑与好奇心理下,自然,也有着美丽的憧憬!适逢其会,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重建革命基地府广州,一方面由于苏俄革命领袖列宁之奉献殷勤;另一方面由于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或有可供我们观摩之处。在这种情感与理智激荡下,于是有大批的中国留学生从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涌上西伯利亚的征途,‘到苏联去看看’!”(王觉源《留苏回忆录》)

王觉源是与蒋经国一起作为首批留学苏联的中国学生赴苏的,那么,这或许也是蒋经国当时的心理了,蒋在后来发表的《痛定思痛》一文中说:“谈起我到俄国去求学的动机,也有一段因缘。当我在北平时,常被邀到俄国大使馆看俄国电影,这些电影片都是宣传俄国如何进步、怎样美好,简直把俄国描写成‘人类的天堂’,不禁令人油然向往。”至于蒋介石,他对自己15岁的儿子的要求则要复杂一些。即“留学,是蒋经国从上海到广州后不久,就多次向蒋介石提出的要求。蒋介石起初并不赞成,因为他不怎么喜欢苏联,这不仅在蒋介石从苏联写给外婆的大量家信中已有十分明白的表达,而且在蒋经国留苏问题上同外婆商量时,他也重复表示过。”(陈洁如外孙陈忠人的回忆。转引自江南《蒋经国传》。)看来蒋经国的留学苏联是陈洁如对蒋介石一再劝说的结果,而蒋经国在苏联一度的开销也似是陈所提供的(陈忠人回忆其外婆曾“将全部私蓄二千元托陈果夫转汇”给蒋经国)。

对蒋介石终于决定让蒋经国留学苏联,江南在写《蒋经国传》时是这样分析的:“蒋介石是道地的机会主义者,又是玩弄权术的斫轮老手,送经国去莫斯科,这个注他不下吗?后来纬国去柏林,不正是南京向希特勒认同之际吗?至于1927年以后的戏剧性发展,使得蒋先生噬脐莫及,那是连神仙都料不到的。”

1925年10月,蒋经国与其他二十余位同学(内有冯玉祥之子冯洪国、叶楚伧之子叶楠、于右任之女于芝秀以及左权等)在受到蒋介石接见后启程赴苏联留学,进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蒋即加入共青团,小组长是邓小平,蒋任壁报《红墙》的编辑。在中山大学,蒋经国的表现是不错的,其时蒋经国“年少英俊,经常穿一身皮茄克,头戴列宁帽,发言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还操着俄语经常与苏联人交往,跟其余那些大员们的子女相比,令人瞩目”。(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斯施云所著《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热情活跃,曾被选派参加少共国际代表大会等。又据他同班好友、也是结拜兄弟的屈武(于右任女婿)后来的回忆:“我俩同窗期间,情同手足,知无不言,每每言及民族兴亡,蒋经国动辄拍案而起,语惊四座。”(《两世相交同窗好友——屈武怀念蒋经国》,刊《瞭望》1988年第4期)于是,在中山大学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他是一颗耀眼的明星,每每在他激情的演讲结束之后,人们将之团团围住并把他抛举到空中欢呼。即使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其父蒋介石的形象也逐渐变得丑恶,蒋经国依然信念不改,如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蒋经国致信其父,称“介石同志,我今天站在同志的立场和你讲话”等等,严厉抨击其反共的行为。又如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中山大学召开声讨大会,蒋经国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我在这里不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而是作为共青团的儿子来讲话的。”继而愤怒声讨其父的反革命罪行,他说:“蒋介石的叛变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论革命时,他已经逐渐开始背叛革命,切望与张作霖、孙传芳妥协。蒋介石已经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朋友,他已经走向反革命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1927年4月24日汉口《人民论坛报》)他还用俄语高呼“打倒蒋介石”,而苏联的“塔斯社”也随即传出他的声明:“蒋介石的背叛并非意外,当他口头颂扬着革命的时候,已渐渐开始出卖革命,一心想和张作霖、孙传芳共流合污。他的革命事业已经结束了。就革命而言,定了死刑。背叛了革命,从此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敌人。过去他是我的父亲、革命的好朋友,去了敌人的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从此蒋经国愈加成为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在苏联,他的“声明公布后,我们不论去哪里,人见人问:‘蒋介石的儿子在哪儿?’一夜间他成了知名人物。可是,对我们这一群没有著名父亲的人,价值直线下降”。(同上)此后,该校学员中凡国民党党员和国民党高干的子女,除因“蒋经国的‘革命行动’带动了邵力子的儿子邵志刚、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他们两人也登报声明同其父断绝关系,以示革命”外,(西门宗华:《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政治风云》)其他人都被遣返回国。苏联所以没有全部驱逐这些中国学生,据说是鲍罗廷的建议:“此时遣送中国学生回国,等于帮助国民党执行其清党工作,如系共产分子,等于送他们上刀俎,不如及时控制及软禁这批青年。如其不愿,等待相当时日后,再行遣送,亦不致误事。到那时候,中国的革命情势或能好转,纵使不能,国民党中央对于由苏回国的学生即令不加杀害,也会不敢去信任。”(转引自江南引王觉源:《留苏回忆录》)蒋经国因能与其父划清界线,却被保送到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学校深造。不久的1927年12月15日,因发现苏联卷入广州暴动(驻广州副领事哈西斯于幕后指挥,被国民党捕杀),国民党宣布与苏联断交,在苏联的国民党学生随即被苏方扣押,作为此后与国民党交换中共被捕干部的人质,蒋经国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一种“人质”了。

P85-90

后记

“良友书坊”的臧杰兄嘱我为《闲话》文库提供一个选本,答应下来后却颇费了一番思索。

青岛的《闲话》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悦读”热点,也许在人们看惯了过多的高头讲章之后,对先前民国时代的“语丝”、“论语”、“万象”等恢复了兴致,“闲话”么,不就是随性而发,写或看都不必正襟危坐,其实这正是随笔的姿态。此等写作,正合吾辈胸怀。不过,虽说是“闲话”,说的却未必是“闲事”,以中国百年来所处的时代,如人所说,是抄了一个近道,经历了人家几个世纪的路程,那么,记述它是需要“宏大叙事”的手法,即使是说它的“闲话”,也不能不去微渺而彰显宏阔。

《明暗之间——历史深处的人和事》就是笔者为这套文丛提供的一个选本,它以大时代下历史深处的褶皱为契入点,借助自己仿佛“雾里看花”的眼光,对一些历史事件(大多不曾追踪或揭露过)重新予以审视,以期揭示那个特殊的时代,而所谓“明暗之间”,正是说明在历史行进的主旋律下,依然有着潜藏在历史深处的“阴翳”,它会通过那些具体的人和事表现出来,这其实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20世纪的非凡岁月。

《明暗之间》在笔者和编辑的合力安排下,分为五个小辑,这样或许会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感觉。其一“星花旧影”,说的是蔡元培、鲁迅、瞿秋白三位,他们也是上一世纪中国开篇的人物了,至于其人其事,或许不在人们熟知的范围之内。其二“杂花生树”,在所写人物的色谱上,选取了宋、蒋家族以及两位国民党的特工,这里无疑“明暗”的反差是巨大的,然而“明暗之间”正是色泽上最为斑斓的,这如宋氏三姊妹在政治上紧张对峙的另一面,却是浓浓的手足之情;以反共著称的小蒋,原来却有一段“尼古拉同志”的经历;即使是以魔鬼闻名的国民党特务,其内心的剖白也会让人眼前一亮;等等,这就是历史深处的“阴翳”了。其三“大夜弥天”,更是选取了正式历史文本之外的三二人物,如中共叛徒、反共学人,他们透示出的更是历史暗处的褶皱。其四“血色晨光”,是继笔者《女界旧踪》的小册子之后,续写20世纪中国女性的三个单篇,依稀那本小册子大概也过去了二十年了吧,或许,它可以修订改写了。其五“明暗之间”,选取了上世纪以来在“大革命”名义下的若干人和事,若光明处如延安和共和国,仍会有历史深处的“阴翳”(如“托派”积案和一些“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谜案端由);若昏暗处如康生其人之种种,也仍会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视之,这些林林总总,可能都会告诉我们:革命是曾经怎样走错了房间的?换言之,什么是历史深处的“阴翳”?如此,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这个小册子也多少不无意义了。

末了,感谢“良友书坊”和青岛出版社的同道们。

散木

2011年盛夏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