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公元1911年,乃农历辛亥年,这一年4月27日,一代伟人孙中山、黄兴组织、发动了广州起义。然起义失败,死难者甚众,后来收葬在广州城北黄花岗的七十二人,即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孙中山为此叹日:“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最后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广州起义失败后,辛亥革命高潮就到来了。是年,长江流域大水成灾,饥民暴动和抗捐斗争迅速发展。
4月22日,清廷邮传大臣盛宣怀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川汉、粤汉铁路协议,借款六千万元,要把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者,此举激起了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尤为激烈。武汉革命党孙武、蒋翊武等人所组织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凭借这有利时机积极在新军中开展工作。湖广总督瑞澂害怕新军造反,把新军中最富于革命思想的一部分人交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调遣,派到四川去镇压人民,武汉一时空虚。趁此时机,工程营左队的熊秉坤,集合军中同志,于10月10日首先开枪发难,猛扑楚望台,占领军械局,辎重营由城外冲入,合攻督署,瑞潋和新军统制张彪逃跑,武昌全城为革命军所占,旬日之间,举国响应。
10月12日(农历八月廿一日),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之丹佛城中得知武昌首义的消息,心中大喜,决定经芝加哥赴纽约,然后赴欧洲办理外交。翌日抵达芝加哥后,听闻当地同盟分会预定15日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孙中山遂为之写了通告,并给英国金融界代表写了信,为革命筹款。先生致函英国银行家时称,共和国承认清省政府给予的一切特权和租让权。lO月18日,孙中山致函美国国务卿诺克斯,要求秘密会晤。两日后抵纽约,于此致函两广总督张鸣岐,劝其献城归降,并保证其性命财产安全。孙中山又致电咸马里,谓革命的突然成功,可能助长黎元洪的野心,然黎缺乏将才,无法久持。并谓如得财力支持,自己绝对能控制局势。在孙中山来到纽约的前一天晚上,南美秘鲁首都利马华侨在中国戏园开会,由李荣南发表演说,号召华侨捐款,支持国内革命,当场募得捐款一百万英镑。11月2日,孙中山离开纽约,前往英国筹款。先生抵英后,即由咸马里代约“四国银行团”主任会谈,磋商停止清廷借款之事。先生向英政府提出了三项要求:第~,止绝清廷一切借款;第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第三,取消各处英属政府之放逐令,以便取道回国。英政府允许了三事。“四国银行团”主任言只有中国新的政府成立,银行团才能借款。孙中山又与康德黎晤谈。对国内现状,担忧会成割据状况。其道:“余于共和政府之大统领,毫不在意;惟维持中国前途之责任,余可担当。今之中国,似有分割为多数共和国之象,余甚望国民速建设一善良之中央政府。”
11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德全致电各省都督,公请孙中山返国组织临时政府。其电大意为: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合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我公力顾大局,想亦无不赞成,即祈速复。
时孙中山对自己未来的政治出处有自己的想法。他对康德黎道:“我的志向不在做中国的总理大臣,惟做此官,苟有益于中国,亦所不辞。”先生又与《滨海杂志》记者谈话,道:“不论我将成为全中国名义上的元首,还是与别人或那个袁世凯合作,对我都无关紧要,我已做成了我的工作,启蒙和进步的浪潮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中国人民的性格勤劳和驯良,是全世界最适宜建立共和政体的国家,在短时期内,它将跻身于世界上文明和爱好自由国家的行列。”
孙中山取道东归之际,于11月21日抵达巴黎,在此会见了若干政界、财界人士,并访问了下议院和报馆。又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谈借款问题。西蒙答应中国中央政府成立,各列国承认后,予以借款。之后,孙中山乘“马瓦号”轮船离开法国东归。行抵新加坡之际,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邱继显等相接。孙中山登岸,住石叻门陈武烈士之山园。
12月22日,孙中山乘英邮船抵香港。船泊码头后,胡汉民、廖仲恺、李纪堂、陈少白、容星桥、谢良牧等上船谒见。之后,孙中山乘小火轮上岸,到芝兰室公司聚话。午后三时,粤省七十二行、九善堂、总商会所派来港迎接孙中山的代表,也到了芝兰室晋谒。席间,孙中山谈了灭满、建设共和国体及财政、外债等问题,又谈了他将带胡汉民一起赴沪,粤督暂由副督陈炯明署理,俟汪精卫回粤后,由汪出任。时众人皆欲挽留孙中山于粤主持一切,胡汉民道:“当前的革命形势,满清垮台已无问题,然袁世凯是革命最大阻力。不仅袁本人为一奸雄,还有北洋系的四镇兵力。这四镇兵力乃当前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今袁的势力可达到武汉,甚至湖南。广东对北洋军来说,因为距离较远,鞭长莫及,自可埋首建立一支反袁的革命部队。目前姚雨平已组成劲旅,不过人数不多,若有半年时间,简练民军,全力扩充,则五六万精兵不难组成。以此和袁一拼,才有必胜把握。所以先生目前以留粤为上策,现在赴上海,必被拥为总统,这个总统手下没有能战的兵卒,一定受制于袁,对革命事业是无补的。”
孙中山道:“以形势论,沪宁在前方,不以身当其冲,而退就粤中,以修战备,此为避难就易。但四方同志正引颔属望,目前情势是我恃人心,敌恃兵力,既如此,何故不用我所长,避我所短?”孙中山又道:“革命军骤起,列强仓猝,无以为计,他们只得守其一贯的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胡汉民说袁世凯不可信。孙中山道:“袁是不可信,但我可利用他。利用他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我若不至沪宁,则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非他人不能胜任,我当即行。”是晚,孙中山离港赴沪。
当孙中山赴上海之际,在革命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全国二十四个省,已有十五个省宣布独立,在清朝统治下的省份仅有东三省和直隶、河南、山东等。就是在这几个省里,革命党人也不断发动起义。时清廷便授意袁世凯和革命军议和。革命军方面的代表是伍廷芳,袁世凯委派的代表是唐绍仪。南北议和开始。
时各省参加会议代表均已到达南京,接到沪电,称孙中山将到沪,请派代表欢迎。遂由代理议长指定马伯援、王有兰、许冠尧三人赴沪欢迎。
12月25日,孙中山乘英轮于上午九时三刻抵沪,时天下毛毛细雨,都督府参谋沈虹齐奉命乘“建威”号兵轮往吴淞口相迎。轮船靠岸后,孙中山一行乘汽车赴静安寺路哈同花园。陈其美、伍廷芳、汪精卫、黄兴等早已于此迎候。
孙中山抵沪前,报界盛传先生携巨款而归。及抵沪,各报纷纷探访,当有的记者直言问及此事时,孙中山道:“我没带回钱,所带回的,革命之精神。”记者问及议和,孙中山道:“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而言。”
对于孙中山的到达,同盟会代表及光复各省军政首脑纷纷通电表示欢迎。
翌日,孙中山于寓所召开了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选举及组织政府。时立宪派已倡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并欲以宋教仁取代孙中山。章太炎且四处放风,谓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而黄兴则坚持举孙中山为总统。
到会的有孙中山、黄兴、陈其美、胡汉民、宋教仁、张静江、马君武、居正等。会上,宋教仁虽然同意孙中山为总统,但主张内阁负责制,孙中山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
众皆认为孙中山说得有理。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