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
本书为“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系列丛书之《中兴之治》。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一、汉朝昭宣中兴
西汉自武帝后,即昭帝、宣帝两代,社会比较稳定,史称“昭宣中兴”。
对于昭宣中兴,我们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汉武帝晚年,问题成堆,社会危机十分严重。武帝在临终前一二年,虽然进行了政策调整,对皇位继承人也匆匆作了安排。但是,武帝所制定的辅政模式能不能有效的运转,所提出的息兵养民的措施能否坚持贯彻下去,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从这一方面来说,昭宣两代解决的是比较好的,例如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社会经济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吏治整顿方面也收到一定的成效,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处理得也比较好,等等。应该说,与汉武帝晚年危机四伏的情况相比,昭宣中兴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汉朝自昭宣中兴后又一蹶不振,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对昭宣中兴的评价又不能过高。
(一)燕盖之乱之平息
汉武帝在位时大权独揽,没有人敢于向他的权威提出挑战。但是,在他死后,这种权力中心顿时瓦解了。所以,对昭帝和他的那班辅政大臣来说,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封建统治的权力中心。没有这样一个权力中心,政策的调整就无法贯彻,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派系、各种势力之间就不可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就会重新陷人政治动乱。总之,建立一个新的、稳固的权力中心,是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进行政策调整的前提。
由于巫蛊之祸的影响,武帝对皇位继承人的确定十分仓促,所以,留下了许多隐患。本来,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就是一种不符合封建社会常规的做法,昭帝即位时年仅六岁,又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难怪武帝一死,燕王刘旦就对此发起了挑战。刘旦接到武帝给诸侯王的玺书后,不肯哭,说是玺书的封套比往常小,猜测京师发生了变故,随即派亲信寿西长等人到长安,借问礼仪为名,刺探朝廷内情。辅政大臣为了平息刘旦的怨气,让昭帝特别下诏赐予刘旦钱三十万,益封食邑一万三千户。刘旦却拒绝接受,公然扬言:他本来就应该当皇帝,并且与刘姓宗室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的孙子刘泽等人暗通声气,甚至挑唆说:“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还派人到郡国进行鼓动以蛊惑百姓,制造动乱。刘泽更准备起兵临淄,杀害青州刺史隽不疑。刘旦也招徕郡国的不法之徒,赋敛铜铁,制造武器,检阅车骑。郎中韩义等人劝谏刘旦,刘旦竟杀死十五人。不久,刘泽的谋反举动被人告发,隽不疑立即逮捕刘泽等人,并且向朝廷报告。昭帝派大鸿胪等人调查,燕王的阴谋被揭发。结果,刘泽被处死,而刘旦因为是至亲,得到宽赦。
比起燕王刘旦等人明目张胆的谋反活动来。更为严重的辅政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根据汉武帝的遗诏,受命辅政的主要是三个人,即拜为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碑和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当然也负有辅政的责任,但关系稍为疏远一点。因为昭帝还未成年,处理国家大事就完全依赖这些辅大政大臣,因此确保辅政班子内部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昭帝即位当年,金日殚病死,辅政的责任主要由霍光和上官桀两人承担。起初,霍与上官两人的关系相当融洽,霍光每次休假,都由上官桀代为处理政事。两人还结成了儿女亲家,霍光的女儿是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上官安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年仅五岁,上官安为了固权,很想将女儿纳入宫中。霍光为人谨慎,觉得外孙女年尚幼小,不宜操之过急。上官安仍不死心,就求助于盖长公主。盖长公主虽不在辅政大臣之列,但她是昭帝的姐姐,对昭帝负有养育之贵,因此对当时政局也施加着很大的影响。上官安与她所嬖幸的丁外人关系很好,就通过他向盖长公主说情,终于将女儿纳入宫中为婕妤,并于始元四年(前83)立为皇后。上官桀在武帝时,地位本来在霍光之上,上官安的女儿立为皇后,上官桀又成了皇帝的外戚,父子两人并为将军,就想专制朝权。他们为了报答盖长公主,想为丁外人请求封侯,但霍光不同意;父子两人不死心,又求为光禄大夫,霍光也不同意。这样一来,不但盖长公主怨恨霍光,上官父子也觉得脸上无光。于是,三个人与想当皇帝而不可得的燕王暗中结成了反对霍光的同盟。后来,桑弘羊因为在大政方针上与霍光发生严重分歧,也加入了这个同盟。
盖长公主、上官父子、桑弘羊与燕王经过密谋,给霍光加上“专权自恣,疑有非常”的莫须有罪名,企图借昭帝之手罢退霍光,但昭帝根本不相信这种指控。这个十四岁的小皇帝是个有头脑的人,他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上官等人表面上不敢再说三道四,暗地里又策划更大的阴谋,企图伺机杀死霍光,并且废黜汉昭帝,迎立刘旦为帝,刘旦则许愿立上官桀为王。可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上官安又密谋在废黜昭帝后杀死燕王,另立其父上官桀为帝。有人问上官安,如果废黜昭帝,将来如何处置皇后呢?上官安却说,追逐麋鹿的狗哪里还顾得上兔子呢?再说,靠皇后虽然可以取得尊显的地位,但一旦皇帝感情发生移转,那时即使想当一个老百姓也不可得了。可是,正当这些野心家做着篡夺最高权力的美梦时,他们的阴谋被人告发。元凤元年(前80)九月,汉昭帝下诏,命丞相派中二千石逮捕上官父子、桑弘羊和丁外人等,并宗族立即处死。盖长公主自杀。燕王得知消息后,知道事无可为,在接到昭帝玺书后就自杀了。
至此,自武帝晚年就开始酝酿的权力斗争终于告一段落,并且无可争辩地确立了以霍光为首的权力中心。这虽然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但是对历史发展仍然有着积极意义。霍光知时务之要,坚决贯彻武帝末年制定的政策,着力于休养生息,从而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以燕王为首的阴谋集团来势汹汹,最后仍难逃覆灭的命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昭帝坚定地站在霍光一边。唐朝的李德裕在评论这桩史事时,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评论。他说:
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戮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谗贼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资治通鉴》卷二三《汉纪十五》)
总之,昭帝之所以能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坚定地支持霍光,是因为他没有听信上官父子的谗言。李德裕将明以照好看做是君主最重要的品德,这确实是有道理的。
P1-5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国家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唐朝名臣魏征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我们编撰《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在把握中国历史兴替发展规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中国的历代国情着手,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厘清历代国家体制、方针政策、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变迁和损益,从中提炼对我们今天治国安邦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政治方面,我们要注意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分裂、治民与安民、官僚体制与行政运作、民族与治边;经济方面除了解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要注意历代的赋税财政、重农抑商向农商并重的转变、土地和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管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对其利弊得失,应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社会方面,重点则在于中国历代的社会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风俗,并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交通问题、流民对策、婚姻与家庭、宗教政策以及道德风俗等问题的处置与得失;思想文化则需要注意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与社会思潮的变迁、文化教育、封建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累积。这种累积不是无序的。人们的活动总是受理想、信念的指导和支配。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以人们理念的转变为先导;而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提升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注重个人的“修身、齐家”,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与个人思想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有关道德情操方面的礼仪体制、思想伦理和政治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源泉。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但愿我们编撰的《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从政和提高自身修养的案头书,借此促进祖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本辑六册与第一辑六册的内容,均根据赵禄祥主编的《中华史鉴·治乱警鉴》(北京出版社1996年8月版)作者的著作由原作者充实修改而成。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政尧、田人隆、刘洪波、李世愉、孟世凯、商传、谢保成、蒋福亚先生。
赵禄祥
201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