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
分类
作者 佟丽华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年来,万宁二小、李天一、药家鑫等孩子让整个中国社会为之颤抖唏嘘。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冷酷、专横?为什么接受了一流的教育但却无视法律?虽然家长们面临危机重重的社会环境,但这些孩子走到今天的祸首,是不是正确的家教方法的缺失?如果你觉得“李天一”式的宝贝离自己的普通家庭很远,我们会请中国最权威的青少年法律援助和儿童保护专家佟丽华证明:改变,刻不容缓!否则,九成以上的爸爸妈妈将迎来自己的“天一”,孩子的灾难必定会是家庭的灾难!

  《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从权威儿童保护法律专家和普通父亲的双重视角,针对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万宁二小、李天一、药家鑫等未成年人案件暴露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孩子成长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用真实案例的切肤之痛引导家长,我们要为孩子编织怎样的梦想,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榜样!

内容推荐

《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是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领域25个热点问题的深刻反思,就如何成为合格父母以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提出了大量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人的觉醒。“中国梦”不是要满足个人自私狭隘的欲望,而是为了实现我们自己和孩子美好未来的一种责任和勇气。《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作者佟丽华以其多年来对国内外儿童保护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基础,从一位父亲的视角,针对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药家鑫、李天一等案件暴露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劣质奶粉、雾霾天气等孩子成长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呼吁所有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为孩子们建设一个充满友爱、公平正义和环境美好的成长环境,以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尊重、培育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成就相对每个孩子而言的最大幸福,进而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录

引言 为了孩子的“中国梦”

01 对孩子成长的忧虑和反思

02 当前孩子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

03 对国内外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04 我们是否有勇气为孩子编织梦想?

05 我们有勇气为孩子追逐梦想吗?

第一章 我们应为孩子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

06 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同伴环境?

07 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美丽的国家?

08 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

09 如何和孩子共享人生的意义?

10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第二章 如何培养孩子真正独立?

11 如何培养孩子自理自立?

12 不做法治时代的野蛮人

13 如何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14 如何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15 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

第三章 如何成为孩子的偶像?

16 如何培养孩子爱的情怀?

17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18 如何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19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20 如何培育孩子的品格力量?

第四章 如何恰当教育孩子?

21 如何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

22 如何妥当处理与老师及学校的纠纷?

23 如何教孩子应对困难与压力?

24 如何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25 如何培养孩子明辨是非?

附录 倾听孩子的心声

后记

试读章节

谁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真爱自己的孩子?如果说我们不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为什么对孩子百般呵护并为他的成长殚精竭虑?如果说我们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是否考虑过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2013年3月在澳大利亚考察期间,我注意到香港政府限制内地人在香港购买奶粉数量的新闻,这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和痛心。中国有那么多的孩子需要奶粉,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却对国产的奶粉不放心。然而,我们的不放心是有道理的。2004年安徽等地大头娃娃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由于孩子们吃了劣质的奶粉,身体发育出现畸形,当时的一些图片我至今记忆犹新。然而,事情还远没有结束,更让人气愤的事件不断发生。震惊全国的2010年7月河北三氯氰胺奶粉事件阴影未消,青海一家乳制品厂又检测出三氯氰胺超标达500多倍的“毒”奶粉。这种多次发生的劣质奶粉事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公众已不再相信中国内地生产的奶粉。人们纷纷从国外采购奶粉,以致很多国家甚至我国的香港地区都不堪其负,说奶粉都被买得缺货了。于是出现了限购政策,从数量上限制购买。这种政策让我们感到尴尬,我们不得不给孩子喝奶粉,但当前国内生产的奶粉安全吗?我们很多人存有疑虑。

我一直非常清楚地记得一次参加打拐会议的情形,当时会场上两位母亲哭得撕心裂肺。我记得其中一位是天津的,孩子丢了几年后,母亲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志愿者发的照片,照片来自西藏,上面一个可怜的有残疾的小孩在乞讨,母亲认出那就是自己的孩子。但当志愿者去找的时候,孩子又不知去向了。你想想那是什么样的心情。那两位母亲哭得撕心裂肺,让我的心灵都感到震颤。我当时跟家里人说,一定要加大对孩子的看护力度。可问题是,如果社会大的环境不安全,我们自己能看得住孩子吗?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案件,这个案件很值得反思。对那四个被杀害的同学来说,难道还有比大学宿舍更安全的地方吗?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培养成人,上了大学,可他们却在自己的宿舍里被同学杀害。这对四个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何等的残酷!

我前面谈了空气的问题、环境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等,我还想说说社会稳定的问题。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影片里那家大财主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家有大片的土地,非常富有。可是战争来了,结果儿子、妻子都死了,一个宝贝女儿最后也不得不卖到了妓院。

所以我想说的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即使有再好的教育专家每天亲自陪伴孩子,孩子也很难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

我们离自己的梦想有多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无数让人骄傲的回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人民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不仅在多次对外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蒙受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耻辱;我们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八年抗日战争,还承受了十年惨烈、无情的“文化大革命”的煎熬。以致到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记忆中,不仅有悲壮的历史,还可能有艰苦辛酸的童年记忆。

在这种经历和成长背景下,人们似乎已经失去编织和追逐梦想的勇气了。如今,我们很多人的梦想都很简单实际:解决温饱、改善生活、教育好孩子,也就是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在内心深处,我们哪里还敢奢谈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达到了全球第二,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均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方面存在诸多漏洞;法治进程举步维艰,各种冤假错案以及滥用权力现象时有发生;各种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感觉自身渺小脆弱,都对社会不公感到无奈,但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助长着各种不良风气。某种程度上,很多人每天都在艰苦地奔波、辛勤地劳作,但却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梦想似乎越来越远,逐渐变得遥不可及。

但是今天,即使不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要唤醒自己心灵深处对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因为这个梦想与我们孩子的生命和未来息息相关!

我们要为孩子编织怎样的梦想?

当前中国社会在热议“中国梦”,它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我们自己一定不要把它打造成空洞的口号。很多事一旦脱离人性本身,被打造成一种脱离实际的运动,一些本来很美好的理念和愿景,往往会在各种枯燥乏味的讨论和宣讲中变得呆板,其让人激动和振奋的一面也会逐渐淡化。

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我们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爱自己的国家吗?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如果我们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快速发展、思想多元的时代,我们将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如何让自己、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梦想只是考虑我们自己家庭的那份所谓的教育和培养: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孩子上清华、北大,甚至牛津、剑桥;让孩子成为明星、政治家或富翁;给孩子留下金钱、房产等财富。或者说,我们更新了培养、教育理念,我们尊重孩子的独立与人格,尊重并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我们让孩子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问题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能不和其他孩子一样呼吸雾霾中的空气吗?我们的孩子在需要奶粉时能不存有顾虑吗?我们自己的孩子能脱离这个社会的环境而不受到伤害吗?如果这些健康和安全的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我们如何算是热爱自己的孩子?而如果我们的梦想都仅仅是围绕着自己的家庭、个人和孩子,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食品质量、安全等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的视野必须开阔起来,从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幸福的角度,我们必须跳出自私的、狭隘的家庭范畴,去思考那些更大的问题,诸如环境、食品质量、社会安全,等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的责任。

P30-34

序言

为了孩子,改变!

近年来,西安药家鑫、北京李天一等孩子的案件让整个社会为之震惊。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冷酷、专横?为什么接受了一流的教育但却无视法律?2013年初,持续弥漫在我国东部上空的雾霾令人揪心,不论我们的家境如何,我们都无法不去呼吸同样一片雾霾中的空气。钟南山院士警告说,雾霾比“非典”更可怕。

在这样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我们做父母的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让孩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真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并为了孩子做出大的改变!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改变社会风气 眼下,大家都在抱怨,我们社会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良乃至丑恶现象!但我们想过吗,这些现象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就是孩子们的父母所造成的?我们为雾霾、为日益恶化的环境、为劣质奶粉和食品而忧虑,但那些污染环境、制造劣质奶粉和食品的人,那些制定、执行和监管法律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孩子的父母?我们痛恨权力滥用、潜规则盛行、社会腐败,但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链条中的一环?我们很多人指责农民工素质低下,但我们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是否想到过远在家乡、日夜思念着他们的孩子?如果八千多万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缺乏关爱,那我们又怎么能够为我们自己的孩子建设一个充满和谐友爱的同伴环境?我们口口声声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总在抱怨他人,我们自己又何尝有过认真的反思?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要为他们建设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为了避免孩子受到雾霾的伤害,我们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中国;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冤假错案的追究,我们要建设一个法治的中国;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同伴的伤害,我们要建设一个充满友爱的中国;为了避免孩子自私狭隘、被社会边缘化,我们要和孩子讨论人生的意义。为了孩子,所有父母,尤其是那些花着纳税人的钱,担负着立法、执法等职责的孩子的父母们,都要有勇气恢复血性,我们要敢于担当!

为了孩子,我们父母必须改变自己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地教育孩子,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很多父母却劣迹斑斑:我们有的满腹牢骚,到处抱怨;有的吸烟醉酒,丑态百出;有的滥用权力,坑害百姓;有的言行不一,轻诺寡信;有的懒散傲慢、语言粗俗;有的霸道蛮横,自私冷漠;有的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有的无视规则,肆意妄为。作为父母,我们要反思的是,对照上述种种,我们自身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包括自己在内、中国至少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如此,即使煞费苦心,我们又能教育出怎样的孩子?

为了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要向孩子介绍周围人和事的美好;为了培育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我们要热情沟通、大度宽容、诚实守信、谦逊礼让;为了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我们要努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我们既要努力做到家庭和睦,还要妥善处理与老师和学校的分歧乃至纠纷;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要勇于摈弃吸烟、醉酒等坏习惯,养成统筹安排时间、陪伴孩子玩耍、运动等好习惯;为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我们要简朴而不奢靡,要节制而不贪婪。为了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有勇气改变自己!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改变家庭观念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是,子女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小时被当成父母的附属,长大后被寄予无限的希望。所以,父母要担负无限的责任:供养孩子上学、婚嫁、买房建房等,很多父母为此终身劳碌。心血、精力的巨大付出让很多父母高高在上,自认为有权训斥甚至打骂孩子,于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出现了情感隔阂甚至仇恨。有些孩子滋生了严重的依赖、享乐心理,于是不仅出现了“啃老族”,有些老人甚至被子女“扫地出门”,还出现了专横跋扈、虚荣比富的“坑爹族”。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成长环境严重弱化了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在父母的全面庇护下,很难成长出钱学森先生所期待的“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孩子既不是家庭的主人,也不是父母的附属,孩子是家庭的“过客”,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的家庭,走向社会去开创他们自己的事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无权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而是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赋予他们走向社会的强大能力;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正确理解、清醒看待父母的成就、财富不是他们的,贫穷、失败也不属于他们,他们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要清醒意识到,我们和孩子的感情不是天赋的,父母子女间的情感也需要精心呵护,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我们要力争成为孩子最早的、最铁的、最长远的好朋友!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前大家都在抱怨“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罪魁祸首,但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父母。我们仍旧固执地认为上名牌大学是孩子的首要人生目标;仍旧不厌其烦地向孩子渲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道理;仍旧不顾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考各种补习班;仍旧目光紧盯孩子的分数,要求孩子为了所谓的学习而放弃休息、锻炼和兴趣;仍旧喜欢当众夸大其词地表扬或毫不顾忌地批评孩子,以致孩子盲目骄傲或自卑绝望;仍旧强行限制孩子上网以避免受到所谓的网络伤害;面对孩子的压力、挫折和艰难,我们仍旧只会呆板教条地说教;如此等等。孩子已经厌倦了我们的说教,所以我们看到,孩子年龄稍大便出现强烈叛逆。我们对孩子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开始束手无策。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做父母的和我们的孩子,如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那种过了“桥”就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好的教育,很多高级技工不论在就业,还是收入等方面都已优于大学毕业生。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发现和鼓励孩子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潜能,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茁壮成长!网络日益成为孩子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勇敢地向孩子学习上网知识、与孩子共同面对来自虚拟空间的诱惑和伤害;我们自己必须以一种勇敢的、坚强的、乐观的态度去和孩子一起面对,以培养起孩子应对挫折、贫困和压力的勇气与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不要把自己尚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我们也不要让世俗和偏见伤害孩子的梦想。那是一种稚嫩的、没有加过任何修饰的梦想,那是孩子成长、追求卓越和真、善、美的动力,那是我们父母和这个国家的希望!

抱怨解决不了当下中国的问题,抱怨更解决不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我们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还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发展,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中国所有的孩子,让我们开始编织一个美丽的“中国梦”吧!

任何梦想都可能实现,只要我们父母开始积聚追逐梦想的勇气,只要我们开始改变自己并愿意为了孩子去担负责任,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为孩子们建成一个更加美丽、和谐、幸福的中国!

后记

近几年来,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这本《我们因你而改变》终于脱稿了。儿子问我:“爸爸,你是搞法律工作的,为什么要写‘教育’的书啊?”我回答:“原因很多。”

过去十五年里,我接触了大量与孩子有关的法律案件:有些孩子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身上伤痕累累;有些经常被老师体罚,精神出现疾病;有些过早外出务工,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还有些触犯法律,甚至致人伤亡,不得不接受残酷的铁窗生活。每一个案件都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让人揪心的故事。

过去十五年里,我不仅接触到那些权益屡屡被侵害的孩子、农民工等弱势人群,而且在推动法律政策变革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了各级人大的立法官员,各级司法机关的法官、检察官、警察,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这让我对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过去十五年里,我还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接触:清华、北大、人大等几十所大学的数百名学生到我所在的单位实习;我们还接受了来自哈佛、耶鲁、剑桥等国外著名大学的36名学生的实习。2013年1月至今,申请来我单位实习的外国学生已超过20名,在我们正式决定接受的12名外国大学实习生中,哈佛大学的学生就有5名。我在中美法律专家对话会上谈到上述情况时,与会的我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们都感到很惊讶。通过与国内外这些著名大学的交流,通过对实习生们的近距离观察,我对国内外的教育状况有了更多了解,也由此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作为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的孩子,我20岁以前的梦想就是转成城市户口,吃上商品粮。小时候的很多经历都已成了遥远的回忆。有幸到中国政法大学读书后,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奋斗历程。尽管经历了多种挫折和挑战,但每当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致诚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时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个都市家庭孩子的父亲,我时常对人生、社会以及人的性格和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命运多舛?为什么孩子的成长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与国外的教育到底存在怎样的差异?哪些是妨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法律与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中国的父母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有很多反思,也有很多感悟。希望和更多父母们来分享我的反思和感悟,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并在未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2013年5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在我们习惯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当做口头禅时,可曾想过为人父母者正是孩子们未来的奠基石与希望的领航员?在谎言充斥与信仰缺失的时代,在思想混乱与价值多元的中国,身教远远重于言教。不从改变自身做起,我们的孩子就没有未来和希望。”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赵普  “我与佟丽华是知音,读他的书有一种信任感,因为他是一位心中有大爱的律师,他拥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丰富经验,他对家庭教育有特别敏锐的真知灼见。他最重要的教育忠告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是的,如果父母和教师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任何教育都不会有希望。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父母自己。”

——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孙云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