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001
1.1 研究背景002
1.2 意义阐释008
1.3 研究方法012
1. 4 研究思路及框架014
1.5 数据来源018
1.6 可能的创新020
2 集群升级与产业转移研究概况021
2.1 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的概念界定021
2.2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状况024
2.2.1 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基础026
2.2.2 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素029
2.2.3 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033
2.2.4 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036
2.3 产业转移研究情况040
2.3.1 产业转移的微观动因043
2.3.2 产业转移的宏观效应047
2.3.3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050
2.3.4 产业转移的实践模式053
2.4 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056
2.5 对国内外集群式产业转移研究的评述061
3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063
3.1 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提出064
3.1.1 包容性发展的提出背景064
3.1.2 区域包容性发展的内涵透析与实施路径065
3.1.3 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外部条件067
3.2 基于综合比较优势演化的推拉模型:一个理论框架070
3.2.1 推拉模型分析框架的提出070
3.2.2 综合比较优势演化的理论内涵074
3.3 集群升级中的产业转移粘性分析088
3.3.1 基于集群效应的产业转移粘性分析088
3.3.2 基于沉没成本的产业转移粘性分析093
4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动力机制096
4.1 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选址的微观视角096
4.1.1 产业集群的形成097
4.1.2 产业集群的区际转移099
4.2 集群式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基于稳定性的中观视角102
4.2.1 产业集群演化中的路径锁定102
4.2.2 产业集群演化中的创新动力106
4.3 集群式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基于差异化的微观视角112
4.3.1 集群企业协同竞争与差异化战略113
4.3.2 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市场势力模型115
4.4 集群式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观视角118
4.4.1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趋势119
4.4.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集群升级的机理分析121
4.5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诸暨珍珠集群案例123
5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粘性机制129
5.1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粘性形成的微观分析129
5.1.1 基本假设129
5.1.2 模型分析130
5.1.3 结论与启示132
5.2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粘性形成的制度分析134
5.2.1 基本假设135
5.2.2 模型分析136
5.2.3 结论与启示137
5.3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粘性案例分析141
5.3.1 织里童装产业集群案例141
5.3.2 台州缝制设备产业集群案例144
5.4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146
6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路径及模式154
6.1 增量式转移与存量式转移并存:浙江与安徽的例证154
6.1. 1 集群转移日趋活跃:基于产业转出地的例证154
6.1.2 污染转移存隐忧:基于产业承接地的例证161
6.2 产业链空间协作特征明显:宁波服装案例165
6.2.1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概况及产业链解析165
6.2.2 调研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及要素供给171
6.2.3 调研样本企业的集群转移路径与模式175
6.2.4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战略升级研究178
6.3 低端路径锁定与集群转移:温州鞋业案例181
6.3.1 温州皮鞋集群的历史演化过程181
6.3.2 温州皮鞋集群的竞争优势与路径锁定183
6.3.3 温州皮鞋集群路径锁定的原因及破解185
6.4 全球价值网与集群升级:绍兴纺织案例187
6.4.1 基于全球价值网的集群升级模式187
6.4.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条件分析189
6.4.3 基于全球价值网的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路径195
7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实证研究198
7.1 中国产业转移和集群升级的整体态势199
7.1.1 中国集群式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影响因素199
7.1.2 中国集群武产业转移的区域与产业特征202
7.1. 3 中国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204
7.2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实证分析:基于浙江69个县的面板数据209
7.2.1 变量设计与实证模型选择211
7.2.2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描述统计217
7.2.3 实证结果与分析220
7.3 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拓展分析228
8 总结与展望236
8.1 主要结论237
8.2 政策启示241
8.3 不足与展望243
参考文献245
附录273
调研企业名录273
宁波服装企业调查问卷277
图索引281
表索引283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