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今天幼小的孩子特别是孤单的独生子女日后如何应对未来的世界,父母不得而知。人世有千古不变的道理,有因时而变的时务。父母只有告诉子女千古不变的道理,使得子女立定足跟,才能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时务。育儿成才,大致如此。魏殿生所著的《优秀是一种习惯(给天下父母的育儿通鉴)》供天下父母参考。天下无难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成果。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文盲的父母照样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优秀是一种习惯(给天下父母的育儿通鉴) |
分类 | |
作者 | 魏殿生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今天幼小的孩子特别是孤单的独生子女日后如何应对未来的世界,父母不得而知。人世有千古不变的道理,有因时而变的时务。父母只有告诉子女千古不变的道理,使得子女立定足跟,才能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时务。育儿成才,大致如此。魏殿生所著的《优秀是一种习惯(给天下父母的育儿通鉴)》供天下父母参考。天下无难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成果。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文盲的父母照样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内容推荐 古话说“百年树人”。只生一胎政策前无古人,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优秀是一种习惯(给天下父母的育儿通鉴)》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剖析,现实社会对“人”的素质需要,结合当代世界儿童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承前启后,视角独特,观点独到,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希望给独生子女父母和老师们的教育思路、方法以完整系统的参照,使得我们的国家民族世世代代后继有人! 《优秀是一种习惯(给天下父母的育儿通鉴)》由魏殿生所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品格胜于知识 第一节 三岁看老 第二节 宠子不发 第三节 人生本钱 第四节 志向远,成就大 第二章 知识改变命运 第一节 学习,别无他途 第二节 “早教”是非 第三节 恩怨老师 第四节 动手,多动手 第三章 自主而非叛逆 第一节 自主意识觉醒 第二节 益友,损友 第三节 心理问题 第四节 人际交往 第四章 人生的三大财富 第一节 “奥德赛”时期 第二节 关系是财富 第三节 挫折,玉成人生 第四节 社会大学 附录:怀恩师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三岁看老 养育子女,做父母的一要管理,二要牺牲。 这里说的管理包含交流、沟通、说服、教育、训练和强制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的本质是行为,而不是认知。这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管理方法。对子女的任何管理实践都离不开环境和变化。一个优秀的父母会根据孩子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指责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行。没有均衡发展的孩子,只有讲道理的父母。有种说法说“那个孩子从小不学好”。孩子自发学好是不可能的,尽管他(她)生来并不坏。坏人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学坏的,这就要求父母加以管教。只有管教了孩子才会学好,任其发展只能变坏。因为坏的东西能满足人们自私的生理欲望,比如贪、馋、懒、好色等等。 这里说的牺牲是指父母必须放弃很多与教育孩子相冲突的休闲、娱乐时间,需要重新学习知识、重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再学做人。 我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父母在养育子女上的这种付出绝对是与孩子的人生成就成正比的。你付出多少。孩子就回报多少。每个人都有支撑其一生的对父母的回忆。这是胜读万卷书的活生生的熏陶。培育孩子就是培育“未来”。 孩子一出生,先天条件就已决定。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这是父母能够控制的事情。成为父母是人生的转折点。当父亲会使男人增强责任心,当母亲会使女人更富爱心。在他们自己的孩童时代,不一定会听父母的话,但为人父母后就不一样了。经历社会磨炼后会总结反思自己、校正自己,在自己养儿育女的行为中,弥补上一代教育的缺失。有副古代对联说得好:“读书好,种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要做到后继有人,当父母的首先要树立起良好的教育观。很多年轻父母希望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实际上,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努力改变自己,做到言传身教。父母是镜子,孩子未来好的和不好的习惯都照得出来。 婴儿是天地造就的精灵。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与生俱来的本能和聪明,懂得了选择,要求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比如抱着不哭,放着就哭;抱着还哭,抖着才不哭;抖着不肯,还要抱出去走着才不哭等等。现在的医生都向初为人母的新妈妈强调,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吸奶,不能用奶瓶喂奶。因为新生儿喝奶瓶不花力气,一旦喝过奶瓶,就不再肯花力气吮吸母亲的乳房了。这不但不利于新生儿的吮吸锻炼,还可能引起二次污染。这时为人父母者就要从孩子走好一生道路和成才出发,对孩子引导管理。 婴儿时期的教育是大多数父母的盲区。虽说一生中人的性格脾气都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有或多或少的改变,但那都是微调,性格的基本面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三岁看老,三岁之前的时期是孩子的人生观形成的极为重要的阶段。这时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就是通常所说的赤子之心。大人引导、教育什么,他(她)就全盘接受什么,不会有点滴的遗漏和取舍。这种引导、教育决定孩子日后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确立主流社会认可的人生观和行为习惯。三岁之后,孩子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接触的外人日益增多,外界的干扰日甚一日,管教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人对外界的认知有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往往用先前已知的知识作为标准来评判后来信息的是与非。国外学者做过一个实验,给一批参加测试的人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这点事先并不告诉被测试者。要求参加测试的每个人运用自己的知识证明这个命题的成立或者不成立,最后再公布答案。结果发现那些认为命题成立的人在得知自己错了之后仍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顽固地寻找支持其观点成立的理由,并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国外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信念顽固症”,又叫“过度自信现象”。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不辨是非,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并不十分正确或完全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灌输给孩子,这无形之中养成孩子不为他人认可的习惯、性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中责骂不听话的孩子,这是因为有些孩子长到三四岁,连父母也不认可他(她)的行为习惯了。要知道,改变孩子的一个不良行为,在三岁之前只要几天时间;到了小学阶段就要用几个月;而到了中学就要花几年时间;此后,要改变他(她)的行为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孩子成年后即使受到社会的强制矫正、严厉惩处,也难以改变坏习惯。这就如同一棵小树的成长,小苗时一摆弄就直,而长大成了歪脖子树,就奈何它不得了。 儿童是在模仿中学习的,三岁之前尤其如此。在父母为子女所能做的事情当中,没有什么比做个好榜样更重要的了。比如,’一个父母之间总是任性地为小事吼叫和争吵的家庭,对子女来说难道不是一个无可躲避的牢笼?孩子没有正常的成长环境,又哪来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又怎能融入主流社会? 杭州有一对父母,他们的儿子从小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幼儿园时的小创作“新型昆虫观察器”获得日本长獭会青少年科技奖。小学时获浙江省“十佳少先队员”和全国“百名好少年”荣誉称号,发明的“新型世界钟”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初中时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13名小院士之一。其后各种奖励荣誉不断,高中毕业被保送上清华大学,不但是清华大学的科技之星,还是清华大学学生网球协会的会长。杭州许多父母希望知道这对父母的育儿秘籍,在新闻媒体答应不披露其真实姓名的情况下,他们化名黄杏美夫妇给那些父母们讲了一课。他们坦言: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这就是教育出人们心目中完美子女的家长的肺腑之言。 P2-4 序言 上苍给我们一个孩子,我们应还给他(她)一个怎样的人生?还给社会一个怎样的青年? 20世纪80年代,一位英国学者访问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回国后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今后的发展肯定超过英国,他的依据非常简单:只要对比两国小学生读书的用功努力程度就会明白。在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我们要承认这个英国人的眼光独到。他看到的那个年代刚好是中国1978年实行“只生一个”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读小学的年代,百废待兴,教育优先。“文化大革命”10年蛮荒之后,人人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想把荒废的时间抢回来。而第一代独生子女更是承载了当时全民族太多的期望,以分数成绩论学生的优劣是再自然不过的,谁也不会去想日后有什么负面结果。 现在,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超过1亿人,每个父母都想当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按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子女,竭尽全力给子女提供条件,希望他们成才。但方法得当与否心中并不清楚,对自己抛洒满腔热血的效果也不得而知。有些事等到子女长大了才会明白过来:做错了的无可补救。尽管养儿育女没绝对完美的答案,但把本书经过实践验证的观点作为镜子经常照照,肯定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本书不会使这个充满物竞天择的世界变得更好,但能使你孩子的人生变得更好。 本书的看点有四个: 一、我的儿子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高级中学(现杭州一中),后又毕业于浙江大学,都是浙江乃至国内的名校。但是再回首,检视自己的育儿经历,得失自知,感慨良多。我还是要说:当年,我们不懂育儿!自己曾深信过的不少流行的育儿理论和观点误人父母、误人子女。所以,我把我的经验教训写出来,有助于天下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者育儿成才、育儿成器。 二、我的孩子现在已自立于社会,当他度过那段青涩的年华,三十而立成家后与我们平等讨论他的成长时,他坦率指出我们在他的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进入社会后,社会对他的无情且硬性的“补课”。 三、本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研究企业管理的人之一,著有《领导三昧》。妻子是有30多年教龄的小学高级教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在这里,我从一个人成年之后,入世、用世的成败和一生命运是否通达这个特定的视角。追溯一个人童年教育与其命运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检验、鉴别流行的子女教育理论观点的正确与否。本书观点具有一般所谓的“教育家”没有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里,本书向天下独生子女父母宣传“优秀是一种习-愤”的育儿理念,从小养成子女日后适应社会的好习惯。上者成才,建功立业;次者成器,为世所用,根绝逆子、逆女、恶子、恶女的产生。 四、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养育独生子女是一锤子买卖。养好了一切都好,养不好就会成为心中永远的痛。养育子女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永久的失败,导致一生没有了结果。 古话说“百年树人”。只生一胎政策前无古人,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本书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剖析,现实社会对“人”的素质需要,结合当代世界儿童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承前启后,视角独特,观点独到,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希望给独生子女父母和老师们的教育思路、方法以完整系统的参照,使得我们的国家民族世世代代后继有人! 魏殿生 2013年3月 后记 东西方在人的培养教育上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而号称“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的哈佛大学的教育传统是“成人是基础,成才是目的,成才需得先成人”。哈佛的教育分为大学部和研究生部。表面上看,人才出自研究生部,但人们普遍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大学部教育。大学部教育侧重在“成人”,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成才”。大学部教育学生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有社会责任的、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感的人。哈佛认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若一个人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担当社会责任。这是哈佛几百年来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这不就是对我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的诠释吗!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个人成才之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离开学校进人社会的孩子,从此时开始真正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才之道。孩子的成长是正常的,就会拥有一般人的思维。人生机遇好,就会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受到百姓的拥戴;机遇不好,能有始有终,自立传家,为后代积累、投入。代代相传,必有后秀崛起。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今天幼小的孩子特别是孤单的独生子女日后如何应对未来的世界,父母不得而知。人世有千古不变的道理,有因时而变的时务。父母只有告诉子女千古不变的道理,使得子女立定足跟,才能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时务。育儿成才,大致如此。此书供天下父母参考。天下无难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成果。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文盲的父母照样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张英培、董荣吉、周文翰、王锡槐、傅俊俏、王杭炯等友人的帮助指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