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枣庄市舜耕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改革杰出贡献人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物理学会理事、“50年50人”枣庄先模人物。自2007年任职舜耕中学校长以来,坚持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积极构建以“舜德弘远、耕学载道”为校训的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精心扣‘造最具文化底蕴的学校。
这本《耕学载道(校长能力的五项修炼)》是其创作的关于介绍学校管理的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耕学载道(校长能力的五项修炼)/文化力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黄飞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飞,枣庄市舜耕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改革杰出贡献人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物理学会理事、“50年50人”枣庄先模人物。自2007年任职舜耕中学校长以来,坚持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积极构建以“舜德弘远、耕学载道”为校训的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精心扣‘造最具文化底蕴的学校。 这本《耕学载道(校长能力的五项修炼)》是其创作的关于介绍学校管理的专著。 内容推荐 《耕学载道(校长能力的五项修炼)》(作者黄飞)是“文化力书系”系列之一。 《耕学载道(校长能力的五项修炼)》包括了变革时代校长的挑战;变革时代校长的挑战;前瞻的能力;避免陷入“行政漩涡”;在校园之外寻找资源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变革时代校长的挑战 最伟大的资源——教育 时代呼唤教育变革,教育变革促进时代前进 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就改教育 校长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发动机” 教育要让懂教育的人来办 教育者的誓言 “教育家型”校长的修炼路径 第二章 前瞻的能力 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前瞻性的四个维度 往后四十年看教育 第三章 变革时代校长的挑战 “画图”的几个要点 构筑学校之“魂” 文化凝聚“磁场效应” 卓越文化是如何炼成的? 健体,唤起学生的精气神 激励,为学生成长导航 读书,丰厚学生的底蕴 仪式,独特的文化形式 名师是“永恒工程” 磨砺课堂,充盈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育理想”是名师支点 研读经典,让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榜样示范,凝聚群体的力量 教学做结合 避免陷入“行政漩涡” 授权,让年级成为管理实体 第四章 讨论的能力 回归学校“原点” 闭着耳朵“听” 闭着嘴巴“说” 杜绝“一言堂” 搭建家校合作桥梁 在校园之外寻找资源 第五章 激发主动的能力 做自己的主人 主动是人性的本质 激发主动的四个原则 激发主动的三个关键突破口 认识自我,培养兴趣 规划自我,树立理想 调控自我,养成习惯 把住习惯的“脉” 第六章 适应矛盾的能力 在泥沼中寻找快乐 正视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向水学习 附录 构建文化育人新机制 文脉丰厚志耕天下——探秘山东省枣庄市舜耕中学 试读章节 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先生曾经有一次被人问道:“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要改哪一件?”大前研一毫不犹豫地回答:“教育!”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由得为之心灵一振,顿时产生了心有戚戚焉之感,于是毫不犹豫地将他的这句话作为本节的标题。 社会要向前进,就必须改革,但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经济改革,抑或文化改革,都是由人来推动的,要归结到人的改革上来,而“改革人、塑造人”的工程,我们就称之为教育。所以说,教育是一切改革的原点。当然,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文化改革,都会反过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但最佳的切人点依然还是教育。 正因为如此,教育改革被上升到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度。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是思想观念、技术、能力的竞争;而思想观念、技术、能力的竞争,就是教育水平的竞争。 19世纪中叶,日本成立了明治政府,力图摆脱封建落后、被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经济闭关锁国的弱势局面。但是由于明治政府的先天发育不良,整个社会思想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障碍重重。这时候,以福泽渝吉为首的教育家开展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改革,并通过政府支持、号召民间保持相应的一致步调,一扫当时日本陈腐的神权蒙昧主义国民风气,创建了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独立思考的国家,可以说是教育改革保障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并推动改革往可持续方向发展。 而反思同一时期的中国,同样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当时的张之洞、李鸿章等一些有识之士也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救国运动,但由于只是变革了制度而没有变革教育,当时的主导思想依然是封建本位思想,在人才培养、观念革新方面依然僵化,所以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而到了1915年,中国掀起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其本质就是通过教育改革来变革社会。当时以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人物,以北京大学为试点,竖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思潮的改革。正是这次教育改革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引爆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在全球市场上已经拥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但我们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依然遭遇到了许多困境:我们在全球化市场上所占领的依然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中低级市场,中国的GDP很大一部分依然靠低劳动成本、低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来推动,我们在全世界高科技创新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中国人每生产一个DVD要交12美元的知识产权费……如果把国力竞争追溯到教育层面来考虑,我们就不难发现,正是长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在经济领域缺乏技术,而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劳动力素质不高,所以只能长期依靠低劳动成本、低技术含量加工来推动经济增长。 如果要看在信息时代教育改革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转向北欧国家芬兰。20世纪80年代,芬兰还是一个经济严重衰退的老龄化国家,但随后短短的十几年内即摆脱经济危机,成为耀眼的全球经济明星。依据“世界经济论坛w E F”所公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在衡量一个国家未来中长期经济持续成长潜力之“成长竞争力”总指标时,芬兰四次被评定为世界第一。而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于2003年针对41个国家的十五岁学生所做的PISA学术评比中,芬兰学生“阅读能力”、“科学”两项排名第一,“数学”、“解学问题”排名第二。 总结芬兰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教育投入。除了社会福利支出,教育支出是芬兰最大的财政支出。芬兰提倡公平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资源不偏斜。 第二,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重视来自一线的声音。 第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了应对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挑战,芬兰非常重视科技教育、英语教育、领导力、创业家教育等课程,重视产学研结合。 第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芬兰重视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发挥,采用无班级授课方式,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将兴趣、爱好、将来要选择的职业与学习课程联系在一起,自己选课,自主调整学习期限,自主设计人生发展目标。芬兰老师感到骄傲的事情是:“全班25个人,能想出25个不同的答案。” 第五,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人的发展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是可持续的发展,为此,芬兰政府提供了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机会。 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是否有一些标准可以遵循?应该由谁说了算?显然,教育改革不是拿数字来说话。“85%以上的人接受了义务教育,使2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说明教育改革的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不能成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由谁说了算?不是主管部门,也不是我们校长或老师,而是时代发展的验证,是学生对于自己人生的自主感受评价。 从芬兰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真正成功的教育改革,应当是满足三个条件的。 第一,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第三,可持续化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什么?是传授科学知识吗?是培养技能人才吗?也对,也不对。这个工业化时代的标准答案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是片面的。 芬兰的教育经验启示了我们: 新时代以基础教育为首要功能的中等教育学校,应当改变观念,不是将所有的资源和精力用于测试并选拔英才,而应该给予每一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学校不应将学生当作“巴甫诺夫的狗”,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该鼓励孩子形成“自我教育力”,要激发孩子的潜能,把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出发点;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必须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角”的模式向“无处不课堂,学生为主角”的自我教育的模式转移,从强调选拔、竞争的“单一学习”向“互动学习、组织式学习”转变。P8-10 序言 少年时代,我曾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哲学的书。其中哲学家康德的那一句名言至今依然回荡在我的心中:“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依然记得那些难忘的夏夜,十几岁的少年独自躺在天台上,听着蛙声,仰望着那海水一般湛蓝、浩瀚的星空,闪烁的星辰犹如荡漾在水面上的点点波光,如此深沉而美丽。那是非常神奇的一种感受:既有对广袤宇宙的敬畏和惊叹,又有在宇宙中生命是如此渺小和短暂的感伤,甚至还夹杂着一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但更多的是踌躇满志,那一次又一次星空下的思考,似乎在我的生命中注入了精神的能量,播下了理想和信仰的种子,尽管那时候还并不非常清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造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后来,因为际遇和人生的安排,我走上了讲坛,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干就是三十几年。平凡的日子看似简单的工作,一点一滴,拾掇起来,回首当年星空下那个踌躇满志的少年,心中竟然也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有一次,读到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一首诗歌《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这样对一群大学生讲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总理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激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了无遗憾了。我们教育界同样最需要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我愿意做其中的一个。 2007年7月我正式上任舜耕中学校长,当时的舜耕中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尽管朝气蓬勃,但是力量还非常弱小,它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然而我没有向上级部门提出任何条件,而是满怀信心地对自己说:“给我三年时间,我让舜耕中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如今,五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舜耕中学从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教育质量等方面呈现出强势的、持续的发展态势,成为鲁南地区社会关注、家长满意的名校。这一切都离不开全校师生对“卓越舜耕”的不断追求。 教育事业从表面上看确实不如政治、军事、商业那么惊天动地,也没有太多的风起云涌,但我依然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世界上不平凡的事业。尤其是,看着我的学生一批批地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看着我们学校一天天地在发展壮大,那种沉甸甸的收获感和喜悦感,每一天都充溢在心间。 教育是中国的未来,作为一个教育者,说小一点,他的工作关系着成千上万人的前途和命运,说大一点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教育者何其荣幸,责任又何其重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教育者不应当只关注自己脚下那“一亩三分地”,更应当胸怀未来,以教育家的目标鞭策自己。“仰望星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没有一点教育理想,又如何支撑起教书育人这个为民族培养后备力量的重大使命呢?但每一天的工作却又是琐碎的、现实的,甚至有时候充斥着无奈,所以也需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改变,慢慢来,急不得,慌乱不得。 高尚的理想、足够的勇气是必需的,但往往还很不够。甚至有时候,强烈的信仰可能会蒙蔽人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对于那些务实、负责的行为来说相当关键的言行和细微的差别。理想就像是“仰望星空”之时的北极星,时刻提醒我们前进的方向,但到达目的是靠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天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纷繁复杂而琐碎的,这是事实。如果我们只顾着仰望星空,而不看脚下的路,势必会摔跤,如果我们只顾着赶路而不看星空,势必会迷失方向。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中描述了一个因实行“教学做合一”办学理念从而焕发了勃勃生机的乡村学校。陶先生在现场考察了该校之后,赞扬该校校长丁超“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他有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虽然这位丁校长所做的仿佛都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改造校内卫生、改造学校周边环境,和学生自筹经费建立图书馆等等,正是这些细微的事情改变了学校和学生的风貌。在我看来,虽然这是1924年发生的事情,但“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直至今天依然是我们校长应当遵循的宗旨。 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理想,又能办实事。教育家型校长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我将花费一生的时间去磨练自己。 作者 2013年春于薛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