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秘的印度/叶永烈看世界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印度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

《神秘的印度》作者(叶永烈)夫妇组成”两人团”,在印度朋友乌玛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为众多读者撩开纱丽,写出一个真实的印度。本书既具很强的可读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帮助你在纸上走进今日的印度。

内容推荐

印度与中国山连山,水边水,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印度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仅印度人对中国现状所知甚少,中国人对印度也并不十分了解。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妇组成“两人团”,在印度朋友乌玛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为众多读者撩开纱丽,写出一个真实的印度。作者向来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读世界,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神秘的印度》既具很强的可读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帮助你在纸上走进今日的印度。

《神秘的印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录

序章:找心目中的印度

我成了“半个印度人”

《西游记》·“印度阿三”·《流浪者》

美国硅谷成了“印度乐园”

印度成为“金砖四国”之一

我和妻“两人团”访问印度

印发印象

飞往新德里

靓丽的国门——新德里机场

我的陪同乌玛桑戈

“塔塔”的启示

“猪头”与两只“大耳朵”

印地语·梵文·季羡林

印度与中国山连山

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

与巴基斯坦的恩恩怨怨

美印关系的“3.0时代”

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

印度的“两弹一星”

印度的“钱学森”

印度人看中国

首都巡礼

新旧德里及其“界碑”

气派而豪华的新德里

美丽与脏乱并存

拜谒圣雄甘地之墓

开国总理尼赫鲁

尼赫鲁家族的历史烙印

步入莲花庙

锡克教金寺

印度改革的起点:1991

异域生活

奔驰在印度的公路上

火车之旅所见所闻

乘坐印度国内飞机

体验印度的宾馆

领教咖喱

“拉”来“拉”去的拉茶

轻纱下的美丽

感受印度物价

走访印度社区

瑜珈王国

大象的趣事与传说

横行霸道的神牛

与蛇共舞

古印度风情

来到“圣都”

沐浴在恒河的晨曦中

小巷金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圣地极乐西天

奇特的耆那教

粉红色的古城

“大象背上的宫殿”

水之宫·风之宫

红与白之城

第一名胜泰姬陵

“一滴爱的泪珠”

不朽的占西女王

“性爱之都”克久拉霍

大胆的性爱雕像

尾声:告别印度

试读章节

美国硅谷成了“印度乐园”

《拉兹之歌》响遍中国大街小巷的岁月,也是中印两国友谊的蜜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宣称“彼此是兄弟”的中国与印度,在1962年交恶,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流血战争。从此中印两国关系跌入长达26年之久的“冰河时期”,直至1988年才重归于好——只是这“好”远不及当年的“彼此是兄弟”那样热络。

在中印的“冰河时期”,我与印度“绝缘”。我只在中印关系“解冻”之后,在上海的书店里买到重新出版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

我与印度人的真正接触,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那时,我惊讶地发现,印度人已经不是当年上海英租界里站岗放哨的“红头阿三”,而是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美国“高科技首都”——硅谷的时尚白领。

自1990年起,我的两个儿子先后去美国。我的小儿子从事电脑软件设计,定居于旧金山硅谷。有一回,我在他家附近散步,闻到一股浓烈的咖喱气味。小儿子告诉我,那里住的是他的印度同事。印度人喜欢在菜里加咖喱,所以那股强烈的咖喱气味也就从厨房的排烟器里排出。不像中国,美国的厨房大都是“开放式”的,即与客厅或者餐厅直接敞开相连。这是因为美国人很少在厨房里油炸食物,厨房几乎没有油腻。其实,这种开放式的厨房并不适合中国人和印度人,中国人喜欢油炸食物,而印度人几乎在每一道菜里加咖喱。硅谷的空气中,这样的咖喱气味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专门的印度餐馆。这表明前来硅谷工作的印度人越来越多。

小儿子带我到他的公司参观。我发现,那里有很多皮肤黝黑的印度同事,他们很热情地跟我握手。尤其在我的小儿子的同行——电脑软件设计工程师之中,印度人比比皆是。软件设计是印度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强项,是印度人占领的一个电脑技术“制高点”。

印度人大规模地向美国硅谷移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早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批留学生在20世纪80、90年代涌向美国,前往硅谷的。比起印度来说,中国大陆晚了一步。

由于印度进军硅谷早,那里40%的网络公司创始人是印度人。在硅谷创办高科技公司的,也以印度人为最多,甚至超过美国人。

随着大批印度电脑工程师涌入硅谷,硅谷成了一座“印度乐园”。早在1997年,比尔‘盖茨就曾预言:“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

1988年至1993年期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数量占第一位。2003年~2004年的统计数字也显示,约有50万外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其中10.8%为中国学生。此后,印度在美国的留学生最多,居第一位,而中国则居第二位。

在硅谷的外来高科技工程师之中,来自中国大陆和来自印度的移民数量最多,两者曾经是平分秋色,各占50%。如今,来自印度的高科技移民数量超过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硅谷高科技公司的每一个房间里,都有印度人!

小儿子在硅谷工作了一段时间,决定在那里买房定居。我和妻陪同小儿子、儿媳去看房子。硅谷是高科技公司云集之地,而且高科技人员也同时是美国的高收入群体,正因为这样,硅谷是美国的高房价地区之一。我发现,在硅谷的看房者之中,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少,黑头发、褐皮肤的印度人也不少。

为了适应市场,有几家售楼处还配备了华人以及印度人售楼人员,更加便于沟通。

有~回,我们跟买房经纪人一起出去看房子。这位经纪人是美国人,热情地开车前来,接我们前去看房。他告诉我,最近在这里买房子的人,·40%是亚洲人,最多的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因为这里离硅谷很近,那里的电脑工程师很多来自中国和印度。

美国人说:“中国是世界大工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个培训基地,专门培养资讯技术人才。”这话虽说有失偏颇,但是印度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却是事实。

印度鼓励本国大学生IT专业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这些年轻人大都是自费前往美国,而印度银行则为他们提供留学贷款,因为印度银行相信,这些年轻人在美国花费两年时间获得IT硕士之后,就能进入硅谷工作,很快就会还清贷款。

另外,印度也鼓励高科技人员在美国硅谷工作几年后回国工作。现在每年从美国硅谷返回印度的高科技移民大约在3.5万到6万之间。这些回到印度的高科技人员,带回了硅谷的最新技术,在印度建立一个又一个高科技公司。这样,印度不仅“占领”了美国的硅谷,而且也在本国建立自己的硅谷。印度以本国的高科技公司为基地,向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出口大批软件,承包各种软件设计。印度的软件出口已经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印度这些高科技公司不仅因出口软件赚取大量外汇,而且还在印度本土培养大批电脑人才。在大量出口软件之后,印度公司不断派出人员到美国做售后服务工作,又使一批高科技人员有机会来到美国,学习、掌握美国IT业的最新技术。

电脑软件往往需要许许多多电脑软件工程师合作才能完成。每一位电脑软件工程师分担其中的一个环节。这样的电脑软件工程师,人称“程式师”。在硅谷,大多数中国人是做“程式师”,实际上也就是“高级打工者”。中国人在硅谷能够做到初级经理的不多,至于高级经理、主管,几乎没有中国人的踪影。然而不少印度人却在硅谷担任高级经理、主管,甚至担任总经理。

有人这样分析硅谷的中国人与印度人心态之不同:“中国人是想把工作干好就行了;但是印度人不甘心做个程式师,眼睛盯住管理阶层。_旦当上经理,他们就有雇人的权力,这样用不了多久,他的下级全是印度人了。”

还有人这么说:“一个印度人在一部门做头,第二年这部门全是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当头,第二年就剩这个中国人。”

印度人在硅谷能够成为“人上人”,是由于他们容易融入美国社会,与美国人沟通顺利。印度被英国统治了几百年,“获益”之一是英语成了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用英语授课,并使用英语教材。这样印度人从小就能够流利地讲英语,教育也与西方接轨。虽说印度人的英语口音很重,中国人听起来往往很吃力,但是美国人能够听得懂。印度人凭借他们的语言优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从最底层的程式师逐渐向管理层进军,而且进入高层的印度人又不断提拔印度人,使得硅谷不少高科技公司成为印度人的天下。

在硅谷见识那么多印度人,使我对印度的印象全然改变。一个崭新的印度,正在飞快发展,正在崛起。

除了在硅谷见到印度白领之外,我在美国纽约也见到许多印度人。我曾在纽约乘出租车,司机就是一个印度人。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很多不是纽约本地人,而是外国移民。据《纽约太阳报》报道,纽约正式注册的出租车司机有四万多人,其中有五千多人来自孟加拉国,使这个南亚国家摘取了纽约出租车司机第一出口国的桂冠。排在孟加拉国后面的是巴基斯坦、印度和海地。美国司机只能排在这四个国家后面,居第五位,其中纽约本地人占一半。P8-12

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后来又访问了马祖岛,这样就走遍了台、澎、金、马。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日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曹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

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