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本文丛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观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邵大箴先生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研究,其中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及中国当代美术研究尤为深入,成就卓著。邵大箴先生作为20世纪50年代被派往苏联学习的留学生,接受了美术史论教育,知识体系涵盖世界各个民族的古今建筑、绘画,雕塑和实用美术等。回国后,除进行西方美术史教学外,还不断翻译介绍西方美术史,尤其是“文革”后,对西方现代美术的介绍,为当时如饥似渴的知识青年开拓了视野,带来了新鲜空气,《美术》杂志主编的职务,更把他推到当代中国美术的思潮和走向的思考上。当代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特别是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联系,以及中国画的创作问题,成为他长期关注思考的课题。深厚的西方美术史学养以及长期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关注与思考,使其在面对诸多思潮及敏感问题时,总能保持客观的认识,在大潮的波动中不动私心,泰然处之。在涉及当代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关系的司题上坚持“要走自己的路”,在文人画的“复兴”司题上,主张走“借古开今”的道路。力促中国美术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50多年来,作为新中国美术理论与研究的风雨历程的见证者与亲历者,邵大箴先生以其睿智的思想、客观冷静的态度、深厚的学养,不停思考,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重要文章,主持和参加了各种国际、国内的学术讨论会,时时关注着中国当代美术的创作与发展。《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集结了邵大箴先生几十年来的创作心血,分为新局与问题、新潮与批评、借古开今、史论与美育四部分,反映了他对新中国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敏锐观察与冷静思考,是其学术观点的集中体现。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支持艺术多元化(不要把文艺观念的多元与政治上的多元混为一谈)的提法,多元是指艺术观念,多样是指风格面貌和形式技巧。
邵大箴认为艺术走向现代有多种途径、多种形态,而且各民族、地域的艺术走向现代形态必然带有自身的特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我们可以有分析地参考和借鉴,而对它顶礼膜拜肯定是一种奴颜婢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