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石访谈/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殿琴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单从字面上看,退休就是退到一边休息,休就是休矣,完了;余热,就是剩余的能量,都是剩下的了,恐怕也热不到哪里去。我不禁要问,难道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可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休息吗?即使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难道就要说成是在发挥余热吗?如果说是“余热”,恐怕依靠微不足道的能量所做的事情,就没有多大意义,不值得宣扬。《论语》中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50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不能超出规矩。应该说,人到五、六十岁的时候,是最成熟的时期,这时,岁月不仅给了我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了我们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还砺练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处乱不惊的淡定从容。如果说,从60岁算老年的话,这恰恰到了最能发挥能力的时期,应该焕发出第二青春和财富,这时候发出的力量就加了一倍,把退休改为转移,整体的认识就不是退休的意思。我理解的退休就是转换平台。从以前工作岗位的平台转换到一个更广阔、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平台。很多人退休后,突然之间觉得没有事情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方向,没能很好地过渡到第二个平台。第二个平台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完全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的舞台,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去实现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去接触以前从不了解的领域,这个时候是自己第二个事业的开始。而且,我也不喜欢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这样的说法,很多声音都在说中国是“未富先老”,似乎老年人成了我们国家进人小康和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老年人就一无是处,是社会进步的包袱,我认为老年人多对这个社会是好的,证明我们的国家很健康,更好地延续了幸福生活。社会是不能用年龄来划分的,年龄不能衡量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难道就能比一个老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吗?所以用年龄划分社会是对老年人的偏见。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皇上觉得年纪大的老人活着只会浪费粮食,就颁诏下令,60岁的老人全部活埋。当时,朝中有一大臣是个孝子,就把自己的父亲偷偷地藏在夹壁墙里赡养。过了几年以后,有五只成了精的老鼠闹到东京,每一只老鼠都有老牛一般大小,所有大臣都束手无策,这位孝子大臣回家以后就闷闷不乐,父亲问他究竟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如实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他,明天上朝带着一只8斤重的狸猫上朝。大臣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但是,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思带着一只八斤重的狸猫上朝。当五只巨大的老鼠闹到皇宫的时候,这位大臣就把8斤重的狸猫从朝服的袖子里拿了出来,五只巨大的老鼠见到了狸猫立即吓得浑身颤栗,变成了五只小老鼠,狸猫飞扑上去四只爪子,一个爪子按住一只老鼠,另一只怀孕的母老鼠趁机逃跑,传说现在咱们看见的老鼠就是当时逃跑的母老鼠所繁衍的。皇上见老鼠被降服,急忙问大臣是怎么知道狸猫能降服老鼠的。大臣急忙跪在地上向皇上请罪,说自己犯了欺君之罪,把他如何把自己父亲藏在夹壁墙里偷偷赡养的事情和他父亲如何告诉他降服老鼠的事情告诉了皇上。皇上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免了大臣的罪,皇上也知道了老人还是有用的,就又重新下旨除去了60岁活埋的律法。这个故事讽刺的是那个持“老人无用论”的皇上,最后不得不承认老人“还是有用的”,不得不对见多识广的老人心悦诚服。中国有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宝贵的地方就是老年人延续了历史的长河,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就是记录和交流。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文化就是靠口耳相传才能得以延续,老人就是一部历史书。历史与文化就像一个代代相传的接力棒,一个人岁数越大,手里握着的接力棒就越大,越接近历史本身。承传不变,才能有历史的厚重。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知道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了。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对新的东西,有的也接受不进来了,这是个客观事实,也得承认;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我想为也来不及了。比方说,搞电脑我就不行了,放弃就等于自甘落后,不自甘也不行。什么文化产业,我听都听不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吧,我别耽误人家的事儿,别用我的看法限定人家这不行那不行,需要我说的我就说,不需要我说的,我说了就耽误事儿啦。有一天我参加一个活动,欣赏奇石,他们说奇石很美,丑石也美,丑极了就是美。我就写了一首诗:不奇不丑是平常/忝列其中已勉强/愿乞娲皇能谅我/只堪随后望尘香。奇的也美,丑的也美,我不奇也不丑是个平常;奇石也行丑石也行,就“中石”不行啦,“中石”随后望尘香。

P159-164

序言

我不断审视自己,资质一般而命运却好,在人生路上总遇高人薰陶或是贵人相助。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过21年教师生涯,其中8年是在北京通县师范学校度过的。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学校,迄今已历经百年沧桑,一代宗师王国维在民国初年曾在这里任国文教师;建国后第一任高教部部长杨秀峰曾任历史教师;著名作家从维熙、房树民于五十年代在这里就读。最近即将出版一本纪念文集《百年通师》,约请欧阳中石和我为之题辞,我以欢愉的心情忆起种种往事,写道:“百年名校百年功,总有琴韵伴书声。每忆执教台前事,春花春雨识春风。”在通师度过的岁月里,对我的人生命运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那便是欧阳中石先生,他的智者眼光和仁者情怀都不寻常,终生与之交往,也终生感到温馨。

今日欧阳中石已被誉为国宝级书法大师、京剧艺术大师和逻辑学大家,可谓名声遐迩,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大约五、六年前我与妻子去看望他,恰巧遇到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送来一叠照片,其中一张琴师专注地拉着京胡,中石先生的神情,都融入《空城记》的情境之中,虽未上妆,却已有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风采。去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去看望中石先生的报道,他与夫人张苣京都刚过80岁寿辰,头发虽已斑白, 却是精神矍铄、笑容可掬、满面春风。

46年前,我曾与中石先生相识,并且同台执教,以后一直与之交往,从而受益良多。我1962年毕业后派往北京通县师范东校教三年级语文,通师东校的原址是通县女师,在运河之畔,燃灯佛塔的近旁,穿过几条宁静的街巷,便是幽深的院落,松墙、回廊、树丛和一排排的教室、会议室、宿舍,以及有400米环型跑道的操场,都能显现当年的规模。校牌“通县师范学校”出于大书法家谢无量之手,朴拙而见风骨。一年之后,这里划归通县三中,我们迁入中山街的西校,校牌改为“北京通县师范学校”,由我出面请郭沫若题写,前几日我与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聊天时,对她说起当我还是戴红领巾的少年,出于对郭老的崇拜,经常徘徊在她家门前,以期向郭老求教诗的奥秘,那时她家住西四南大街大院胡同,而并非今日的后海前街的“郭沫若故居“。正是那时的登门拜访,方有十年后相求为之题写校名的机缘。

……

——截选自《代序:智者如圣》

内容推荐

欧阳中石,山东省肥城人,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面对欧阳中石,就仿佛面对一本厚厚的书,让你敬重,让你深思,让你味之不尽。本书《中石访谈》是北京电视台《第7日》《7日7频道》制片人黄殿琴女士与欧阳中石先生的访谈记录。《中石访谈》的出版为研究欧阳中石提供了大量鲜活材料。

编辑推荐

《中石访谈》一书是北京电视台《第7日》《7日7频道》制片人黄殿琴女士与国学大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范围达十多年,内容涉及很广。包括中石先生在国学、逻辑、音韵、戏剧等方面的造诣及教育成就,尤其突出了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