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首次出版,便大受欢迎。作品伴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度过了快乐而又充满幻想的童年。不仅孩子们喜欢读,很多大人也将其奉为经典。目前这本书前后再版三百多次,已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在全世界风行不衰。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想象丰富,于荒诞不经中充满幽默。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书中讲述的故事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作者卡罗尔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玩笑式的语言,对当时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书中的故事大多取材于英国传统童谣,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展开,并详细叙述,童谣里的人和物都被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过目不忘。
卡罗尔的这本《爱丽丝漫游奇境》包括《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和《爱丽丝镜中历险记》两篇作品。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讲述了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会说话的兔子,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由此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在这里,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块蛋糕又会变成巨人;在这个世界里的故事,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有些古怪:跑来跑去的兔子,为时间而苦恼的帽匠和三月兔,充满神秘笑容的柴郡猫,粗暴的红桃皇后……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嘲弄当时古板、迂腐、拘泥而教条的生活,讥讽了当时僵化的教育体制,这些都可以从书里设置的人物角色上体现出来。譬如终日叫嚣着“把他的头砍下来”的王后是独裁者的代表;经常看手表不停狂奔的兔子是胆小如鼠的小市民代表;为躲避王后惩罚而把白玫瑰涂成红玫瑰的园丁是公务员的代言人;而经常说话不经过大脑的公爵夫人,就是那些鲁莽、无知、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象征了。书中唯有勇敢的小爱丽丝,敢于站出来抗争,她的理智和勇气,体现了作者追求平等、民主的思想和主张。
《爱丽丝镜中历险记》讲述的是爱丽丝对镜子里的东西好奇不已,以致穿镜而入,进入镜子里的象棋世界里的故事。在这里,整个世界就是一盘棋,爱丽丝本人不过是这个棋盘中的一个小卒。小姑娘从自己所处的棋格开始,一步一步前去,每一步棋都有奇妙的遭遇。等到了第八格,当了王后之后,为所有人准备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宴会最终变成一片混乱,爱丽丝在混乱中醒来,开始追问这到底是自己的梦呢,还是国王的梦?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没劲,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可是书上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觉得:“一本书既没有图画,又没有对话,那有什么用处呢?”
因此她在自己心里琢磨着(她尽可能这么做,因为这炎热的天气把她弄得昏昏欲睡,呆头呆脑),编一个雏菊花环的乐趣,是不是值得她不怕麻烦,爬起身来,去一朵一朵地采摘雏菊。这时候,突然有一只粉红眼睛的大白兔跑到她跟前来。
这件事并不令人非常惊讶,爱丽丝听见大白兔自言自语地说:“哦,天哪!哦,天哪!我要迟到啦!”她也不觉得很奇怪。(她事后再想想,才觉得自己对这件事本来应该感到特别,但是当时这一切似乎都非常自然。)不过,大白兔这时候竟然从它的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块表来,瞧瞧时间,然后匆匆跑掉;爱丽丝便马上站了起来,因为她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自己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只兔子有背心口袋,也没有看见过从那口袋里会掏出一块表来,她感到奇怪得不得了,便跟踪追击,跑过田野,正好及时赶到,看见它一下子跳进篱笆下面一个大兔子洞里去了。
一转眼工夫,爱丽丝便跟着它跳了进去,却想都没想一下,自己究竟怎样才能再跑出来。
兔子洞像一条隧道那样笔直向前,走过了一段路以后,却忽然向下倾斜,斜得那么突然,爱丽丝根本来不及想到停住脚步,便发现自己好像正在一口非常深的井里往下掉。
那口井如果不是非常深的话,那就是爱丽丝掉下去的速度非常慢,因为她一面往下掉,一面还有足够的时间东张西望,并且猜想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起初,她打算往下看,想弄清楚自己要落在哪儿,但是下面太黑了,什么也看不见,然后,她打量了一下四面井壁,只见四周全部是碗橱和书架:她看到东一处西一处的挂钉上挂着地图或者图画。她身子经过的时候,顺手从一个书架上取下一只瓶子,上面贴着标签:“柑橘酱”,可是叫她十分失望的是,那是只空瓶。她不想把空瓶扔下去,怕这样会把下面的什么人砸死,因此,在她往下掉又经过一个碗橱的时候,她设法把空瓶放到碗橱里面了。
“好呀!”爱丽丝心里想,“经过这样一次往下掉,以后从楼梯上翻滚下去就能不当一回事了!家里的人全都会觉得我是多么勇敢呀!哼,即使我从屋顶上掉下来,对于这件事我决不说一个字!”(这一点很可能是真的。)
往下,往下,往下掉。会不会掉个没完没了呢?“我不知道此时我往下掉了几英里啦!”她大声说道,“我一定正在接近地心的什么地方了。让我想想看:我想可能往下掉了4000英里啦——”(你瞧,这是因为爱丽丝在教室里念书的时候,一知半解地学到了这一类学问,虽然此刻并非是显示她的知识的大好时机,因为现在没有人在听她讲,虽然如此,把它说出来依然是很好的实习嘛。)“——不错,大概正是这样一段路程——不过,我却要问问,我已经到达什么经纬度啦?”(爱丽丝一点儿都不懂什么是纬度,也不懂什么是经度,但是她觉得说得出这两个词真了不起。)
过了一会儿,她又说道:“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要跌下去,一直穿过地球哇!这样一来,似乎要掉在那些头朝下边行走着的人群当中了,这该多么有趣呀!我想,那些是讨厌家伙——”(她这回很高兴没人在听她说话,因为听起来完全用词不当。)“不过,你明白的,我将不得不向他们打听那个国家叫什么名字。夫人,请问这里是不是新西兰?或者是不是澳大利亚?”(她一面说,一面就打算行个屈膝礼——想想看吧,你是在半空中往下掉的时候行屈膝礼呀!你想你办得到吗?)“我这么一问,她会觉得我是一个十分无知的小姑娘了!不,决计不能问,也许我会看见国名在什么地方写明的。”
往下,往下,往下掉。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因此爱丽丝立刻又说起话来。“我能肯定,今儿夜里戴娜要想死我了!”(戴娜是那只猫儿的名字。)“但愿他们会记得在吃茶点的时候给她一碟牛奶。戴娜,我的宝贝!我真希望你在这儿跟我一起往下掉!我想这里半空中是没有老鼠的,但是你可能逮住一只蝙蝠,你知道它很像一只老鼠。不过猫儿吃不吃蝙蝠呢?我可不知道。”说到这儿,爱丽丝开始感到困倦了,用一种睡梦昏慵的调子自言自语地继续说着:“猫儿吃不吃蝙蝠呢?猫儿吃不吃蝙蝠呢?”有几回却说:“蝙蝠吃不吃猫儿呢?”你瞧,由于这两个问题她都答不上来,因此不管她怎么问都没有什么关系。她觉得自己在打瞌睡,开始梦见自己正跟戴娜手拉手儿在散步,正在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喂,戴娜,跟我说实话,你究竟吃过蝙蝠没有啊?”忽然就在这时候,扑通!扑通!她掉到一堆枯枝败叶上了,这次下跌也就结束了。
爱丽丝一点儿也没有伤着,她马上一蹦就站了起来。她抬头仰望,只见一片漆黑。在她面前的是另外一条长长的通道,她瞧见那只大白兔正沿着那条通道急急跑去。一刻也不能耽搁啊,爱丽丝像一阵风一样离去,正好赶上听见大白兔拐弯时候说的话:“哦,我的耳朵和硬须呀,现在多么晚了呀!”爱丽丝拐过弯来那时刻是紧跟着大白兔的,可是此刻大白兔却不见了;她发现自己待在一问长长的、低矮的厅堂里,屋顶上挂着的一排灯正亮堂堂地照着这地方。P7-11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1864年写出了那部奇妙的故事《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初稿,并于1865年改定出版。这部书当时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读者的热烈欢迎,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考验,证明这是一部可以世代流传的经典著作。
1871年初的《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同样是这位作家卡罗尔的令人赞赏的一部作品。它可以视为《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续篇或姐妹篇,不过它又可以独立成篇。许多年来,它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这两部书写的是爱丽丝的两个梦。在第一个梦中,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里,从此演绎出种种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第二个梦中,爱丽丝则像隐身人那样穿过一面玻璃镜子,她在镜子后面的天地里东游西荡,遇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人物和事件。
在《爱丽丝奇境历险记》里,卷首插图是扑克牌中的红心国王和王后端坐在宝座上审案,旁边还有他们的扑克牌卫兵。故事的结尾是一副扑克牌像雪片一样纷纷落下来,惊醒了爱丽丝的怪梦。在《爱丽丝镜中历险记》里,卷首插图则是一副国际象棋盘,棋盘上布下了几个棋子,棋子中的“兵”代表爱丽丝。棋盘下端是这副残局的走着的说明。
作者卡罗尔给爱丽丝安排在睡梦中穿过镜子的情节,然后让她在壁炉的灰烬里发现了会行动和说话的棋子,再让她来到被树篱和溪流分隔得像一个大棋盘的土地上。
这整篇稀奇古怪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像硕大无朋的棋盘的山林水泽之中展开的。或者说是在由山林水泽组合成的硕大无朋的棋盘上展开的。反正读者只要记住,爱丽丝是一个在梦中,在镜中世界里,在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棋盘上走动的小兵,最后变成王后,这样一个“事实”,就不会被这篇故事弄得晕头转向,仿佛自己也在做梦。
爱丽丝会脚不沾地地飞着走路;一条笔直的小径会弯曲和抖动起来;花儿会说话;蚊虫会扇风;羊腿会鞠躬;王后会变成绵羊;绵羊会变成女店主,她手中的编织针会变成划船的桨;一对怪模怪样的兄弟;手指先贴上膏药,然后出血,然后才被扎伤的怪事情;一个蛋形矮胖子;海象、狮子、独角兽;两个老是从马背上倒栽葱地摔下来的骑士却要比武;长篇的诗歌背诵;花样百出的考试;爱丽丝紧紧捉住的红王后最后变成了一只小猫咪,等等——这一切只有在神魂颠倒的梦境里才会出现,只有极富想象力的作家才能描写出来。卡罗尔,这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竟然在创作了《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之后,又创作了这样一部同样令人赞叹的《爱丽丝镜中历险记》,难怪他虽然没有一部“皇皇巨制”,却仍然能够以这样两部小作品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占有令人钦敬的一席之地。
卡罗尔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作家,已由这两部作品加以证明。在现在这一部里还可以举出两点来说明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本书第十一章,只有这样一句话:“——而且。到头来,它的的确确是一只小猫咪”便结束了。如此写法恐怕是从未有过的吧。二是《卷尾诗》一共2l行,原文每行的头一个字母从上到下拼写起来是:Alice Pleasance Liddell(爱丽丝·珀莱裳丝·立德尔),正是这位实有其人的小姑娘激发了卡罗尔的创作灵感,这样一首压卷之作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一般来说,两部“爱丽丝”应该属于儿童文学,但是它们问世130多年以来,读者不计其数,版本、译本也不知有多少。有些注释本,释文甚至超过正文,可见有人是把它们作为经典文学来研究的。可见其读者并不限于少年儿童。就拿译者本人来说。我已年逾古稀,读来还是兴味盎然的。
少年儿童是人生的一个短暂阶段,转眼之间就是成人。一般低幼读物在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便不会再去翻阅,但是经典性的作品比如《安徒生童话》,比如两部“爱丽丝”,我觉得可以终生受用,常读常新。因此,我翻译这两部作品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哪一个年龄段的读者的接受程度,也没有删减很难翻译的诗句、对话,或者双关、俏皮之处。我只想尽可能用所能掌握的语言来表达原作的原貌。力所不及之处则用注解说明。有些注解是知识性的,我想对于读者或许有帮助,而我本人查找的时候费了不少工夫。也许有的读者觉得没有必要,就请略去不看,好在这种地方并不多。
《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卷首插图那副国际象棋盘曾使我绞尽脑汁也没有看懂。我特地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又画了一张棋盘,试着走棋,仍然不能解决。后来我想起远在北京的弟弟吴沅陶。他是某科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业余钻研国际象棋,还翻译过一部棋谱。我驰函求教,附了复印件,结果就译在《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卷首了。是否正确,还请这方面的专家赐教。
那副国际象棋盘下面的说明,我都按照我国通用的叫法译为王、后、车、马、象等等。但是车的原文castle是“城堡”之意(另有一个专门名称rook);马的原文knight是“骑士”之意;象的原文bishop是“主教”之意。在正文之中,我译为国王、王后(避免与“后来”的“后”混淆)、城堡、骑士(骑士比武不能译为马与马比武);而主教在正文中没有出现过。
我原来以为翻译这样一部七八万字的书不用多少时间,想不到从2000年5月开始,直到今天竟然有两年之久。当然中间为琐事所扰不得不停笔。但愿我的辛苦和审校者的功劳能得到读者认可。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1892—1982)翻译过这两部书。第一部书名是:《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1年翻译,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部书名是:《阿丽思漫游镜中世界》,1969年在美国出版,不知是哪一家出版社出版。据知,北京商务印书馆在1986年出版了两书的重印本。我曾拜托在那里任编辑的老同学沈愈先生代购,可惜没有余书,只寄来复印的《译者序》和《出版说明》。赵元任先生在《译者序》中说:“我相信这书的文学价值,比起莎士比亚最正经的书亦比得上。”我认为这位蜚声中外的学者的这句话对于两部“爱丽丝”都适用,因此录在这里,希望引起读者的更多注意。
《爱丽丝镜中历险记》中数十幅精美绝伦的插图采自英文本原著,作者是英国画家约翰·坦尼尔爵士(SirJohn’Fenniel.1820-一1914),《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中的插图也是出自他的妙笔。
本书(上海译文版)承蒙孟丽女士担任责任编辑,在此表示感谢。
吴钧陶
2002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