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的视阈/1
第一章 儒家的“人之始”与基督教的“神之始”/19
第一节 从道德主体论向度,对儒家与基督教人际原则之审视/21
第二节 从道德本体论向度,对儒家与基督教利益原则之审视/35
第三节 从道德价值论向度,对儒家与基督教价值原则之审视/44
第二章 儒家的“此在性”与基督教的“彼岸性”/55
第一节 人际形态对利他主义产生性质的作用: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57
第二节 经济形态对利他主义产生性质的作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81
第三节 文化形态对利他主义产生性质的作用:道德优位与理性优位/89
第三章 儒家的“人性善”与基督教的“人性恶” /105
第一节 维系统治与拯救心灵——两种利他主义的不同指向/106
第二节 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两种利他主义的不同依据/114
第三节 时间先构与逻辑先构——两种利他主义的不同建构/135
第四章 儒家的“人之本”与基督教的“神之本”/151
第一节 儒家的人性之仁与基督教的神性之爱——两条利他之路起点之差异/152
第二节 儒家的修身在己与基督教的救赎在神——两条利他之路途径之差异/165
第三节 儒家的内圣外王与基督教的天堂永生——两条利他之路目标之差异/176
第四节 儒家的伦理宗教与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两条利他之路形态之差异/187
第五章 儒家的“政治化”与基督教的“宗教化”/209
第一节 秩序的存在纬度与建构的方式/210
第二节 儒家的道德与政治的联姻/225
第三节 基督教的宗教与道德的密合/247
第六章 儒家的“世俗性”与基督教的“神圣性”/275
第一节 建构人与人的和谐,对儒家与基督教人际原则的借鉴与转换/276
第二节 建构人与自身的和谐,对儒家与基督教利益原则的借鉴与转换/289
第三节 建构人与社会的和谐,对儒家与基督教价值原则的借鉴与转换/300
结语 期盼一个“和谐”的社会/315
主要参考文献/321
后记/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