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EPA开发的深水型(不可涉水)河流生物评价系统整合了目前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规范化。正如编者在前言所述,如果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每个评价方案都可以提供中肯的、符合成本效益的信息。在该指导性文件中,编者系统介绍了深水型河流生物评价的概念、缘起及其应用;还介绍了生物监测原理、生物数据分析以及报告编写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深水型(不可涉水)河流生物评价的概念及方法》译本的出版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对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理解,并从理念、方法上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水体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维持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有效遏制生态退化,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弗洛特莫斯科、斯特里布林等著,刘录三博士等译。
第1章 引言
1.1 文件目的
1.2 溪流向河流的转变
1.3 大型河流生物评价方案概述
第2章 生物监测的要素
2.1 生物评价要素
2.2 物理生境质量
2.3 化学
2.4 生物
2.5 数据管理
第3章 研究设计,数据质量和性能化方法系统
3.1 研究设计的类型
3.2 通过管理目标来协调采样设计
3.3 数据质量目标
3.4 测定质量目标和性能特征
3.5 基于性能的方法系统
第4章 生境评价和物理化学参数——由Joanna L.Lessard提供
4.1 引言
4.2 位点位置和其他叙述性信息
4.3 采样河段表征:横断面
4.4 河道和河岸特性
4.5 河内生境
4.6 遥感应用于生境评价
4.7 非自然干扰
第5章 藻类——由Lei Zheng提供
5.1 引言
5.2 藻类方法讨论
5.3 现场采样方法
5.4 针对固着藻类的大型河流生物评价方案(LR-BP)
5.5 实验室处理
5.6 数据导入
5.7 数据缩减(度量计算)
5.8 位点评价与阐释
5.9 利用藻类进行生物评价的性能特征
第6章 大型底栖动物——由Brent R.Johnson,James B.Stribling,Joseph E.Flotemersch and Michael J.Paul提供
6.1 引言
6.2 野外采样方法
6.3 采集大型底栖动物的大型河流生物评价方案(LR-BP)
6.4 野外保存
6.5 实验室处理
6.6 导入数据
6.7 数据缩减(度量计算)
6.8 最终指数和位点评价
6.9 使用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生物评价盼性能特性
第7章 鱼类——由Blaine D.Snyder提供
7.1 引言
7.2 方法
7.3 大型河流鱼类生物评价方案(LR-BP)
7.4 野外采样过程
7.5 野外质量控制
7.6 基于鱼类的生物完整性指数
7.7 使用鱼类作生物评价的性能特性
第8章 数据分析
8.1 引言
8.2 生物分析策略
8.3 特殊位点评价
8.4 流域评价
8.5 坡度设计
8.6 报告结果
参考文献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