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冒险之旅:偷渡玉门关被活捉,逃出来又在沙漠中迷路,再逃出来又被强盗抢劫,再逃出来又被异教徒抓去当活人祭品,再逃出来又被抢劫……西行取经,历经艰险,唐僧玄奘,最终成为印度第一高僧。
翻开《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作者:明一居士),了解玄奘一步一步走成全印度第一高僧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明一居士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冒险之旅:偷渡玉门关被活捉,逃出来又在沙漠中迷路,再逃出来又被强盗抢劫,再逃出来又被异教徒抓去当活人祭品,再逃出来又被抢劫……西行取经,历经艰险,唐僧玄奘,最终成为印度第一高僧。 翻开《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作者:明一居士),了解玄奘一步一步走成全印度第一高僧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 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 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19年后,偷渡客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走下龙椅迎接,更屡次逼他还俗为官。玄奘夜以继日地翻译完成1335卷佛经,使佛教在中国全面复兴,并最终传延至你我手中。 翻开《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了解玄奘一步一步走成全印度第一高僧的传奇人生。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由明一居士编著。 目录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 玄奘是谁? 不做“长安十大高僧”,反生西行取经之心 生于书香门第,四岁丧母 自小便是“神童” 小小抄经手,十三岁破格为僧 对!西行取经 官府拒绝让玄奘西行 为逃出长安,忍饥做“难民” 被当做间谍,玄奘偷渡玉门关 独自一人,起程西行 独行沙漠生死一线,五天四夜没水喝 大悟:一切事物,皆由心所变现 进入西域,遭高昌国王扣留 玄奘选徒弟:悟清、悟明、悟净、玄觉 轻易放弃万贯银钱,说退土匪 白龙马现身 屈支国最美的两个女人,都爱上玄奘 色诱玄奘,反被教化 翻越雪山,痛失弟子 死亡,是一个全新历程的开始 不信佛的突厥王,却爱听玄奘说佛 邪教徒!烧死他! 与拜火教三大祭司斗法 痛苦,只因贪、嗔、痴 大雪山迷路 一年徒步二十四国,终抵印度 六遇强盗,差点真成唐僧肉 寻访佛陀的足迹 佛教衰败,玄奘失控大哭 最大的愿望实现了--那烂陀寺学法 游学全印度 降服婆罗门外道,挑战小乘佛法 为争抢玄奘,印度两大强国竟要开战 曲女城大法会连辩十八天 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 西行十九年,终要回大唐 偷偷摸摸出关,风风光光回长安 写下《大唐西域记》,让尊道的李世民转信佛教 不眠不休,苦译佛经 唐僧玄奘入灭 试读章节 玄奘是谁? 唐高祖李渊定都大兴域后,更名为长安,同时将大兴宫、大兴殿和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和太极门。从这些名称的变更即可察觉出,已经谋得天下的李唐,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发生了悄然变化:尊道抑佛。 佛教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然而,般若真谛,不生不灭;宇宙大道,不动不摇。天道民心自有其发展轨迹。正当天下僧尼不知何去何从、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转月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掌控了朝廷政局的秦王李世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立刻取消了沙汰佛道的诏令。 不光是芸芸众生离不开寺院,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其心灵也需要宗教的慰藉——如愿得到皇帝宝座的太宗李世民,登位不久,总是莫名其妙地心慌、心悸、盗汗,夜晚更是噩梦连连,以至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朝中那些精通佛理的大臣都明白,前不久异常惨烈的玄武门之变,自己亲手射死兄长、部下杀死胞弟,这种手足相残有违常伦,在太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阴影。于是,大臣们以“为国祈安,超度阵亡将士”为由,奏请皇帝,在皇宫启建“六道慈忏”法会。 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颁下圣旨,诏请京城有道高僧到皇宫,准备连续七天举行法会,为国祈福,超度多年来死于战争、动乱与各种灾害的亡灵。 六道慈忏,内容复杂,程式严谨,在佛门诸多法事之中堪称第一,最少需要十名德高望重的大师级的高僧同时主持。 唐初,天下佛教僧尼事务隶属于鸿胪寺。鸿胪寺大大小小的官员不敢怠慢,赶紧在京城内外各大寺院中遴选有道高僧,筹备皇宫法会。 能到皇宫为国家祈福,为帝后祈安,是佛教界十分光荣的事情,所以大型寺院很快都举荐出了自己的人选。鸿胪寺卿郑元璹对比着手头的名单,不禁颔首微笑:那些深孚众望的有道高僧尽在其中。然而,也有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反反复复地出现在郑元璹的眼前:玄奘。 作为国家专门负责藩属、宗教事务的最高主官,郑元璃几乎熟知京城各大寺院的所有住持,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僧。但这个玄奘,他的的确确闻所未闻。在他的记忆里,这个人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京城的僧籍册上。可是,现在京城内外大大小小的寺院几乎都推荐了这个人,甚至连大兴善寺、大庄严寺、大总持寺这些与皇家关系甚密的顶尖大寺,也都举荐了他。 这个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突然冒了出来,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那些学问精湛、修为深厚的高僧?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在硕德①云集、高僧荟萃的京城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正当郑元瑞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在前厅当值的官员来报:宰相大人——萧璃前来鸿胪寺视察。 萧瑀出身于南朝皇室。南梁皇族从武帝萧衍开始,就以奉佛传家。受家庭影响,萧璃从小就倾心佛教,常修梵行,在朝廷大臣中以精通佛理著称。 当朝宰相驾临鸿胪寺,自然是为了皇宫法会之事。萧瑀审查鸿胪寺初拟的名单时,其目光掠过玄奘的名字时,似乎闪了一闪。这稍纵即逝的微妙变化,被郑元璃看在了眼里。他有些惊诧地问道:“宰相大人居然知道这个玄奘?” 萧璃点点头:“恩,我知道。上个月,偶然之间听他讲过一次《杂心论》。” 郑元璹知道,《杂心论》以难解难讲著称。所以他好奇地追问:“那玄奘讲得如何?” “煌煌若丹凤鸣于九霄,沉沉如游龙吟于沧溟。” 萧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然而,怎样的“煌煌”,如何的“沉沉”,萧瑀并没有说清,他像是在回味那次听讲的场景,眸子里洋溢着如梦似幻的光彩…… 宰相大人的神态,更撩拨起了郑元璃对玄奘的好奇,他决定亲自到大觉寺走一趟,去见一见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奘。 在佛寺林立的京城,大觉寺并不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名寺。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觉寺虽然史籍无名,但在初唐时期,因为有高僧道岳(公元568~656年)出任住持,其在佛教界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皇家大刹。 道岳,洛阳人,俗姓孟。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温习儒业。他兄弟六人中,有三人披剃出家,而且都是名震天下的高僧。他在长安明觉寺研究《俱舍论》,五年足不出房门,终于无师自通,通达论义,著(《俱合论疏》二十卷。当初,玄奘从赵州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之所以要挂单大觉寺,就是为了向道岳大师学习《俱舍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仅几个月之后,客居于此的玄奘之名望,已经能够与道岳大师并驾齐驱。 郑元璹在大觉寺山门前下轿,在随从们的簇拥下来到大觉寺客堂。京城寺院的知客大都见多识广,知客从郑元璃身穿紫色官服、佩戴金色鱼袋,迅速判断出来者非同寻常,乃是一位官居三品的朝廷大员。再看看随侍在其身边的那几位鸿胪寺的主簿、录事,平时到寺院总是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架势,眼下却卑躬屈膝,诚惶诚恐,马前鞍后,一脸的巴结。知客因而推断,来人可能就是主管藩属与佛道的鸿胪寺卿!他赶紧从禅凳上站了起来,碎步趋向前来,合十致礼道:“不知大人光临敝寺,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郑元璹微微一笑,大度地说道:“是我不让他们预先通知你们的,怕惊扰了僧众的清修。” 鸿胪寺卿亲自造访,必定有重大事情,所以知客说道:“请大人到会客室稍憩,小僧马上派人去请方丈和尚。” 郑元璹摆摆手,说道:“我并不是专程前来拜访道岳大师的。听说,有一位玄奘法师在贵寺挂单,若是方便,你先去请他前来一见。” “方便,方便。”不等知客吩咐,早有一位伶俐机敏的小沙弥匆匆而去。P1-3 序言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只千古而无对”; 中国伟大思想家鲁迅称他为“民族的脊梁”,印度国父尼赫鲁将他列为世界历史上四大伟人之一; 他本来是一个人,中国和印度却都将他当神崇拜,甚至在印度,人们把他的顶骨合利与释迦牟尼的佛舍利放在了一起; 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孤身万里,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壮举;他用他那绚丽的生命光华告诉世界,情爱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痴,而信仰的意志同样能令人荡气回肠。 他走过了历史,走进了现代,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他在历史上一步步走成了冒险家的象征、佛法的传播者。 他,就是唐僧——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他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不顾官府的禁令和通缉,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人西行十万八千里,历时十九年,到印度取得真经,并穷一生译经l335卷。他足迹遍布五印度,影响远至日本、朝鲜半岛,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西行求法,历尽千难万险。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进;他被劫数次,其中一次险些被强盗当做供品祭了天神;天山绝峰,雪崩突来,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他一次次克服了艰难险阻,也一次次战胜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国王的奉承、宰相的尊位、至高的荣誉、美女的诱惑——他把这一切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用绝食的方式以求继续西行。 玄奘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虔诚、勤奋、智慧的玄奘最终在印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成为全印度学识最为渊博的佛学大师。远在公元9世纪,一位到印度求法的日本僧人就已经发现,在印度许多寺院的壁画上,玄奘已经被描绘成了一个半佛半仙的人物。他脚穿草鞋,腾驾在彩云之上。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长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们争相迎接从印度云游归来的唐僧玄奘。 回长安后,玄奘拒绝了宰辅高位的诱惑,潜心译经十九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留下一千多卷佛经译本。这些佛经广泛传布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像玄奘一样,升格为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唐僧。唐僧,本来是唐代所有僧人的统称。然而,因了玄奘的光华极为灿烂,如同日光之下不见满天星斗一样,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唐僧指的就是他!玄奘还有另一个称呼——唐三藏。唐三藏,原本是对唐代所有精通经、律、论三藏经典的法师的尊称。而今,唐三藏指的就是他!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玄奘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玄奘留给国人的,远不止那些佛经译本,还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 因此,我力图将玄奘的这种智慧、意志和精神表现出来,将这位已被神化的人物真实地呈献给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