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采,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浙江余姚人,另著有《东南纪袁》《西南纪事》《诗经儿课》《礼经节要》《姚江书院志略》等。邵氏乃清初浙东重要史学家,为学主于经世致用,倡言经学、心性之学本出于一源,主张治史在鉴古知今,以救时弊。论文则以为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者不可不作,故于明亡殉国臣子传记持详,旁及宋明遣民轶事,亦孜孜访求,作傅表彰。浙东地区自阳明倡致良知之说,亲炙私淑,代有传人,书院讲学之风特盛。邵氏乃列学人及书院傅记于卷首,以尊学术,此类文章大多收入《浙江文丛:思复堂文集》,对于稽考史实、辨章学术均有一定的价值。《浙江文丛:思复堂文集》有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和光绪二十年会稽徐友兰重刊本。徐氏重刊本较康熙本增又八篇、附录四篇,并对康熙本的文字讹夺有所订正。故本次整理以徐氏重朴苯焉腊本,校以大兴长恩闵傅节子手校康熙本。
《思复堂文集》,清邵廷采撰。廷采原名行中,字允斯,改名廷采,字念鲁。浙江余姚人。生于清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卒于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终年六十四岁。
邵廷采是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少时聪明颖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喜读史。年二十,师事余姚韩孔当,又问学于黄宗义、毛奇龄诸前辈,经史之学大进。二十二岁游邑庠,补诸生,此后淹滞科场,以教授为业。康熙三十三年,讲学于姚江书院,以学问湛深,操行高洁,见重一方。晚岁,出游齐鲁燕趟等地,孜孜访求遗民孤臣轶事。回乡后,屏居里闬,潜心著述。主要著作有《思复堂文集》,此外尚有《东南纪事》《西南纪事》《诗经儿课》《礼经节要》《姚江书院志略》等多种。
廷采为学,主于经世。倡言经学与心性之学,本出一原。倘于经学之外,别求心性,必失圣人作经之意,流于空谈,又以为治史在于鉴古知今,以救时弊。故所著『论」二略』,洋洋洒洒,远溯原委,详述流变,而其意趣则在明辨当世举措的得失,谋求翼正之道以利人民'这种经世致用的治学观点,是进步的观点,与同一时期名世大儒顾(炎武)黄(宗羲)颜(元)李(土恭)基本相同。
廷采论文,谓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者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极,亦不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