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的外省媳妇
事例描述
小李是四川女子,15年前外出打工,后来在姑姑的说服下“裸婚”嫁给了春雷。小李和春雷都是憨厚老实的人,平时对父母也是毕恭毕敬,算是孝子。小李一直未能怀上孩子,这成了她和婆婆之间的敏感话题。春雷有个弟弟叫春亮,成年后的春亮娶了泼辣的媳妇小桃,春亮、小桃和父母一起住,春雷和小李搬出去单住。争气的小桃两年多内给家里添了两个孩子,这更是增长了她的气焰,她不仅时常对公婆趾高气扬,还经常明里暗里踩在小李头上。这些小李都忍着,谁让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呢……婆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照顾小桃的两个孩子和小桃家田地上了,对自己和春雷不闻不问。时间久了,小李开始对婆婆抱怨起来,对婆婆的怨气也慢慢积压起来。
多年寻医治病,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小李生下了一个儿子。本以为婆婆也会像当初照顾小桃一样伺候自己坐月子,可没想婆婆还是被小桃那边牵扯着离不开半步。这些小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前不久,小李因为地界的原因跟小桃争执起来。回到家里,春雷不做声,一边是自己的父母与兄弟,一边是自己的老婆……小李闹着要离家出走,婆婆无奈说了一句“走就走吧”,却真的让小李带着孩子离家出走了。已经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李还是没有音信,憨厚的春雷不知该去何处寻回自己的妻子。
“过来人”支招
对于处理和婆婆、小姑、弟妹之间的关系,干练点的媳妇会选择从大家庭中搬出来住,自食其力,和她们保持一定距离:懦弱点的就只能看她们的脸色,还企盼着她们有一天能改头换面,真心相待。像小李这种情况,在本地无亲无故,我们作为邻居也不好多说什么。首先,我们只能劝她别招惹小桃那样的厉害媳妇,好好照顾孩子就得了。其次,对自己婆婆也不要有太多怨言,毕竟小儿媳太厉害,轻则骂重则打,婆婆也惹不起,还是相互体谅的好。最后,像春雷这样憨厚的农村男人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夹在中间也确实是很难做,既不能埋怨父母偏心,也不能怪自己媳妇胡闹,只能忍气做和事佬。
心理师和你聊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ABC理论,具体指的是:A(activating even,激发事件)——B(belief,信念、想法)——C(conseqLJerice,结果)。从ABC理论模型可以看出,事件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才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
打个比方,小李婆婆今天看到小李的时候脸色不太好(事件),如果小李认为婆婆讨厌小李(想法1),小李会觉得很难过,那么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太好(结果1);但是如果小李认为婆婆当时可能因为小桃或其他什么事情心情不好(想法2),小李可能(结果2)会妥善注意自己和婆婆之间的互动,使得氛围融洽一些;如果小李认为婆婆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想法3),小李可能会很心疼地对婆婆格外好一些,婆婆可能也会加深对小李的好感(结果3)。所以,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也会影响小李和婆婆之间的关系。
面对春雷家的现状,春雷可以做的是:
第一,现在当务之急是找回小李。她选择离家出走也是一时气愤,家毕竟还是家,看在孩子的分上,相信小李会回家的。春雷可以给小李保证,今后自己努力站在小李的角度想问题,让小李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第二,小李在大家庭中被弟弟及弟媳欺负,小李的丈夫春雷此时应该有所作为。回归小家中,春雷细致入微的照顾可以让小李找回一些家的归属感。比如,多帮小李做些家务或者经常跟小李谈谈心等。
第三,春雷应试着重拾自己兄长的身份。站在春亮夫妇面前,提出适当的要求。比如,不要让父母这么累、不要处处刁难小李等。
第四,春雷还可以和母亲交流看法。以儿子的身份告诉母亲自己的现状,表达希望母亲平等对待自己和弟弟的看法,让母亲给小李留足面子,在面子上保证对两家平等相待。
P5-7
人们总是觉得农民亲近大自然,应该不会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但令人吃惊的是,有调查显示,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5倍,我国90%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农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逐渐面临着同都市人群一样的生活压力,在其相对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下,各种积压的情绪却得不到及时排解宣泄。都市人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去心理咨询机构,可农民的不良情绪的出口在哪里?
所幸的是,新农村建设当中出现的留守儿童、农民工、隔代抚养等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对我们而言,能有机会为农村朋友写点实用、易学、易懂的心理调节书,是一件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事情。
——林崇德 全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前些日子,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杂志社执行社长黄亮给我送来10期《农家书屋》杂志,读后颇感亲切。这本反映中国农村时事生活的月刊是“农家书屋”工程的配套杂志,该工程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而发起的,说明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兄弟的民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意义非常重大。而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段鑫星教授编著的这套“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小、中、大学开始,逐步推向全社会,成绩是显著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身心更健康。农民有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农村要不要适当开展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就是很好的探索。我认真审阅了这套读本,认为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这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针对农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集,具有开创性,也对农村问题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是书中所采用的案例真实、鲜活,内容丰富。这些案例都是段鑫星教授及其学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的源自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同学们的自述,有的是同学们利用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机会,深入农村一线,在田间地头征集而来。全部收集、整理工作耗时两年多。
三是丛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一方面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非常贴近农民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针对性强。
心理健康教育到底如何深入开展?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关系,为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于2007年在自己主编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一文,提出心理和谐要求我们关注中国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几大关系,其中就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硬件与软件、中国与外国等一系列关系处理问题,也特别提到心理学工作者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农村的留守/流动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
段鑫星教授的这套丛书,在年龄主线方面,涵盖了农民兄弟成长、成熟、成家、育子等一系列人生课题;在心理问题的类别方面,对农民的职业发展、爱情心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一名专业心理学工作者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的又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应该值得表彰和推广。我恳切地希望各级领导部门能够重视,更盼望广大农村读者能够喜欢。
是为序。
2012年3月10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依次针对农民兄弟成长、成熟、成家、育儿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形式,与农民兄弟拉家常,为广大农民兄弟排忧解难。
段鑫星、吴国莎编写的这本《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家庭篇)》由“事例描述”、“过来人支招”、“心理师和你聊”三部分组成。“事例描述”中主要列举了农民结婚风俗、婆媳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案例,“过来人支招”则再现了农民兄弟独自处理问题的经验,“心理师和你聊”则从心理师的专业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易学的方式来给予农民兄弟细致入微的帮助。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家庭篇)》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妈妈阅读,也适合农村地方干部、农村问题研究人士参阅。
在段鑫星、吴国莎编写的这本《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家庭篇)》中,心理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形式,与农民兄弟拉家常,为广大农民兄弟排忧解难。内容涉及农民结婚风俗、婆媳关系等方面。本书心理学原理深入浅出,适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