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第一词人,又是武功出众的御前一品带刀侍卫。他是一个奇特的男子,几乎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但独独没有快乐。他是情深不寿的最佳典型,生命短暂却拥布很多故事。他是古拳难得一见的情种,也是受尽造化捉弄的失意之冬。他用词章抒写自己所有的故事,一首首小词似乎信手拈来,却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巨大的波澜。
轻轻翻开泉凌波、聂小晴编著的《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典评大全集》这本书,透过这些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浩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典评大全集》里。
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若,现存词作349首,刊印为《饮水集》和《侧帽集》,后多称《纳兰词》。词风淡雅又不眨真情实意,哀感顽艳却并不媚俗,感情简单质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广为传唱,一时有“家家传唱饮水词”之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字里行间,真情天然流动,饱含着美好的感情和纯真的激情。
泉凌波、聂小晴编著的《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典评大全集》上篇为纳兰容若的传记,讲述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并以纳兰词中最动人的词句,串连起他真挚、哀婉的友情。和爱情篇章,揭示了他凄美悲情的内心世界。下篇收录的词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每篇均附有注释、赏析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
轻轻翻开《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典评大全集》这本书,透过这些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一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书里。
第三节 宫墙柳,爱别离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
现在网络文学很发达,小说文章的种类已经不是单纯的几种就能概括了,洋洋洒洒无数,还有专门针对女性读者的小说,其中有一种,叫做“宫斗文”。顾名思义,小说讲的就是后宫之中的各种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看一群初进宫的年轻女孩子,最后谁能笑傲众佳丽之上,成为六宫之首。
虽然是小说,夹杂了作者们的想象,但古往今来,后宫之中的生活,从来都是不足为外人道,谁都不觉得那是个美妙的地方。《红楼梦》中贾元春省亲的时候,也搂着贾母与王夫人一干亲戚大哭“当初把我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据说某朝皇帝驾崩之后,皇后变成太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免除了她故乡那些年轻女子的当年选秀,由此可见,后宫之中,其实并不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美丽。
那里虽然是全天下最富贵的地方,却也是无数年轻女子的坟墓,日复一日把自己的青春白白浪费在皇宫深院之中。
唐诗中有着不少的宫怨诗,李白、王昌龄、顾况、自居易、杜牧、朱庆余、杜荀鹤等众多诗人,笔下都描写过那些宫女们寂寞、无助而又孤苦的哀怨。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是唐朝诗人刘方平笔下的名句,生动地写出了深宫之中的少女,是如何的寂寞孤苦,青春易逝,再是花容月貌,也只能被湮没在后宫无数的青春少女之中,一年一年,白白蹉跎了岁月,最终只能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这些美丽的少女们,一旦进了宫,等待着她们的,将是大富大贵,飞黄腾达,但那看起来美好无比的富贵与地位,却是要她们在几千几万同样年轻貌美的女子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说不定还能“成功”,失败的,要么被深宫给吞噬掉,要么就是白白蹉跎了青春,麻木地看着自己的满头青丝缓缓变成苍苍白发。
纳兰容若的这位表妹,究竟在人宫后是荣幸地成为了嫔妃,还是像无数的秀女一样,被吞噬在深深的后宫之中,已经无法得知,唯一可知的便是,当宫门重重关上的同时,也隔断了两位年轻人情投意合的心。
只是隔着一座高高的宫墙,从此形同陌路。
选秀对这位小表妹来说,代表的,却是异常残酷的现实,利刃般无情地切断了她与表哥之间那萌动的情弦。
看着镜子里那漂亮的面孔,双颊上还带着少女特有的红晕,小表妹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自己不如长得丑一点,蠢笨一点,或许能避免这样的命运了吧?
一声叹息,是为那从此被宫墙高高圈住不得自由的小表妹,也是为墙外明知是空还苦苦守候,抱着一丝遥不可及希望的少年纳兰容若。
相思刻骨,阻隔在他们之间的,不仅仅是皇宫那巍峨耸立的宫墙,更有自己身后庞大的家族。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成为千古佳话,可他们却不是,他们无法任性,更不能让整个家族来为他们的任性买单。所以,小表妹只能在宫墙内“寂寞空庭春欲晚”,而少年容若则在宫墙外,“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可以猜想,当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小表妹被送进皇宫之后,少年纳兰是怎么度过了那段愁思郁结的日子的。
回想着昔日与小表妹花前月下,情投意合相谈甚欢的日子,如今屋舍依旧,长廊依旧,甚至院子里的玉兰花树也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却仿若远隔天涯。
微风缓缓拂过,透过窗纱带来一丝儿一丝儿的凉意。天边,夕阳渐渐落下,偌大的庭院中,一条人影寂寥地站立着,黄昏只对梨花。
这里,纳兰容若用了“梨花”一词,倒是和唐代诗人刘方平笔下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中的“梨花”一词,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那些深宫之中的妙龄少女们,不管来自天南地北也好,豪门寒户也罢,最终也逃不出“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命运,空对着“梨花满地不开门”,何其的无辜,何其的悲凉。
于是在无数个夜晚,每当纳兰容若思念起那位咫尺天涯的小表妹时,叹息的,大概便是两人终究有缘无分,错身而过吧?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
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江城子》)
乍看这首词,就像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写景词,除了纳兰词一贯的清新之外,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风雨欲来,天上的云也显得厚重湿漉,朝远处起伏的山峦压了下来,那一层又_层的山峰烟雾缭绕,隐约迷离,仿佛被一层又一层的云雾给包裹住一般。是仙境、梦境,还是人间?远远望去,竟让人有些不禁怀疑,那到底是不是山峰了,或许是传说中的蓬莱吧?所以山峰间才会有着祥云缭绕。
可是,若当真是蓬莱仙境,为何神女却又迟迟不曾出现?
在这里,纳兰借用了宋玉《高唐赋》《神女赋、》里神女的典故,意指神女来时云雾缭绕,身影朦胧,叫人见了却看不见神女的真面容,只能暗自揣测。
而这一场经历,难道竟然是梦境吗?
或者说,只能在梦中,才能与自己心目中的“神女”相见了吧? 最后两句,引自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或许是纳兰为了表达自己对青梅竹马恋人的怀念之情,所以他在这里引用了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想说的,大概就是追思往事,尽管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恋情,有过青梅竹马的情投意合,但到头来,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无情碾压,那些美好的回忆,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
于是纳兰也自己问自己,除了在梦里,还有谁知道自己的这番心事,知道自己对那小表妹的思念之情呢!
有时候,他远远望着那巍峨的宫门,宫殿屋顶一层一层逐渐往远处延伸,高低错落,乍一看,何尝不像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
自己心心思念着的小表妹,就在其中“云深不知处”,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一面。
现实无情地阻断了他与表妹之间的联系,更像狂风暴雨一般把两人感情的萌芽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即使如此,纳兰并未就此放弃爱情上的追求。
即使知道这番相思注定是空,也不妨抱着这份感情惆怅终身。
皇宫巍峨,宫殿屋舍高低起伏,而深深的宫闱之中,从古至今,又有多少妙龄少女把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了里面。
但即使如此,每一年还是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妄想着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在美女云集的后宫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然后荣登顶点。
只不过,皇后从来只得一人!要么就是等你死在了这皇宫里,皇帝发个慈悲,追授个名衔算是安慰罢了。
这种东西,却让无数的女人争抢到头破血流。
大概皇帝也就乐于见到这样的局面吧?
不管是男是女,见到异性为了能得到自己的青睐而争夺得你死我活、头破血流,谁都会觉得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皇帝是不是人?当然是!
天子天子,上天之子,那还是个人!
而且是个男人!
所以在他看来,后宫三千佳丽,不过是他拥有的财产而已,重要性大概也就和笔墨纸砚等用具差不多,说重要?未必;说不重要?他又在意的很。
无数的美貌少女为了一个男人争夺得要死要活,谁不在意?
拥有天下的权势,拥有天下的荣誉,拥有天下的美人,也就难怪那么多人想当皇帝了。
好色的皇帝,不少。
不过当了这皇帝,要被人说不好色,那也难,毕竟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人,外人眼中,不好色才怪。
那时候年少的纳兰容若,心里有没有这样腹诽过,谁也说不清楚,毕竟按年纪算,只怕刚好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叛逆期”,正是开始有了自己主见的时候。
不过当时的康熙皇帝与他乃是同年出生,纳兰多少岁,康熙也就多少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惠儿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不用红颜伴白发,一树梨花压海棠。
但在纳兰眼中,那高高的巍峨的宫墙,是如此的罪大恶极,生生地阻断了自己与表妹,从此只能一个墙内,一个墙外,徒留遗憾。
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采桑子》)
张爱玲曾经这样绝望而且悲凉地说过:“生在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那时候,年轻的纳兰容若,就已经从自己失败的初恋那儿,早早地尝到了这样的滋味儿。
如同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里面情花的滋味。
“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多半因为这花儿有这几般特色,人们才给它取上这个名儿。”
那甜美的初恋,和小表妹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最终还是在现实那巨大而且无情的车轮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地被压成了齑粉,然后在时间一遍遍的冲刷下,渐渐变成苍白的印子,然后消失无踪。
曾经那些欢乐的岁月,无忧无虑的过往,在回忆里逐渐变得苦涩起来。
如果还能相见,大概,这份苦涩也会变成甜美了吧?
可是,那道巍峨的宫墙,就像是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深深地隔开了他与自己心爱的少女,再也无法得知对方的任何消息。
P20-22
纳兰容若其人其事其词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容若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容若之父明珠是年二十岁,任銮仪卫云麾使。容若之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顺治八年嫁于明珠的,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家族十分显赫,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追溯纳兰家的兴盛起源,要说到容若的曾祖父。容若的曾祖父名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这之间的关系令之后的纳兰家族与皇室有了紧密的联系。这场联姻使得纳兰家族的势力节节攀升,当到了纳兰容若出生的时候,纳兰家族在清王朝已经是权贵之家了。可以说,纳兰容若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生贵胄的家族中,他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贵公子,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容若在21岁的时候,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因为与东宫太子名讳相重,为了避嫌,便将成德改为了性德。容若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这似乎是天生就带来的灵气。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后容若18岁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19岁又准备参加会试,本来是信心满满、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却因为自身突然犯病,身体不适,而无法上场考试作罢。
容若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注定的,上天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容若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会时不时爆发,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身的疾病原因,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所以,容若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词坛的光芒,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作者并不多,词坛一片寂寂无声之景象,容若犹如一颗新星,在清初词坛掀起轩然大波。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年纪轻轻就可以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容小觑。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满族显贵,他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容若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纵观容若的词风,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却并不艳俗,反倒是清新脱俗,不流于坊间一些低俗之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作为一个满族人,容若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他早年就勤读诗书,为汉文化与满文化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时期,他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而且,在拜师学习的这几年期间,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一举动为容若日后在朝廷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头彩。不但如此,容若还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还把读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爱好也十分广泛。
在容若22岁的时候,他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这次的成绩让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青睐,康熙皇帝后来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之后不久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御前侍卫是很风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边,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当了御前侍卫后,更是经常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遍访大江南北,走访塞外山河要塞。时常与康熙皇帝一同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诗词,译制著述,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羡煞人了。
可是容若却并不满足,他虽然有着奇才,却并不留恋官场,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是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的,他无心功名利禄,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
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容若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容若的,在他20岁的时候,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给容若的人生多少带来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间的词作也大多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容若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诗,祭奠他和卢氏之间的情感。古时男子当以事业为重,儿女情长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这番悲情,无人能懂。
这一腔的愁绪,容若无处可诉,只有倾诉于诗词之中,高产的词作还有高质量的诗词,让容若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来因参透世事,又改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流传后世的《纳兰词》可以说是容若短暂一生的心理写照,期间悼亡词中不乏传世之作,一首《采桑子》就是范例。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张任政的《饮水词·丛录》中写道:“后之读此词者,无不疑及与悼亡有关,并引以推证其悼亡年月。余近读梁汾《弹指词》有和前韵一首,词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约枕双心字,睡损鸳鸯。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观上二首,咏事则一,句意又多相似,如谓容若词为悼亡妻作,则闺阁中事,岂梁汾所得而言之。”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得容若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后来容若又续娶官氏,此前又有侧室颜氏,都与她们感情平和,虽然没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关于容若的爱情,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人,一人是容若从小定情、青梅竹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选人宫,成为皇妃,这段初恋的夭折,也令容若一度萎靡不振,伤心欲绝,不过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并无太多记载,更多还是出现在野史上,所以,难以断定真伪,仅能作为一个参考。还有一个人便是江南才女沈宛,此人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容若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结识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她与容若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对她十分珍爱。
不过美好的爱情总是不能长久,容若是满族贵胄,而沈宛只是一个民间普通汉女,门第的悬殊令二人无法最终结合。沈宛随同容若在京城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容若迫于家庭压力,一直不能将沈宛接入家中,而沈宛也因为懂得容若的难处,便忍痛离去,回归江南。二人之间这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哀婉。
作为才子,容若的爱情生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由于历史记载偏少,许多史料都是以讹传讹,终不可考。
除了对爱情执著外,容若对友情也是十分执著,在交友上,容若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容若不流于俗世,他的朋友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也不论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有志之士,与容若志同道合之人,都被容若视为好友,看做今生知己对待。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容若对待朋友十分真诚,感情真挚,从无虚假。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份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不会小看和低视他们。
这使得容若拥有许多朋友。,当时无数的名±才子都追随在他身边,而容若也对他们十分礼遇,照顾有加。当时容若居住的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就因为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容若招徕文人雅士的这一举动,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容若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满族入,能够令诸多满腹才学的汉入都为之钦佩,他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的。容若的词作有着汉文化的底蕴,还有满族人自身所带着的不羁、无拘无束的风格,令词风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容若对李煜十分赞赏,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在诸多词风的影响之下,容若写出了自己的词风,并被万千人效仿。究其原因,无非也就是上面谈到的那几点。容若出身于主流上层社会,却是一生都在躲避上流社会,这让他自身充满了矛盾的焦点。
容若的一生,无不是后人关注与研究的。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功名利禄轻而易举得到手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寻的东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寻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说是稀松平常的自由与感情,却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特,想要的不会给你,不想要的却无法逃避。
这样的情形,构成了容若内心一种让常人无法体察的矛盾感受,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压抑情愫。爱情的来了又散、家庭的不理解,还有挚友们纷纷生离死别的这些境况,让容若本就脆弱的内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原本就孱弱的他,也终于在不公的世道面前妥协了,他的寒疾再次乘虚而入,在容若对人生几乎了无希望的时候,侵入他的体内。容若病倒了,而他这一病却是再也没能够从病榻上起来。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过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生命在容若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容若,历经悲观心态,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哀叹与惋惜之外,还有那部宝贵的《纳兰词》。纳兰词作现存349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婚姻爱情、友谊分离、家庭思索、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虽然词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开阔,高度上也无法与唐宋那些大词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旖旎,道出了极为真挚的情感。这让后人沉浸在他的词作中,无法自拔,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力之大。不过,后人虽然热捧纳兰词,但却未必能够真懂纳兰词中的真含义。容若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就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容若的词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纳兰词的时候,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府的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亲身父亲明珠,也难以懂得。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自己内心,却是无法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容若死后,纳兰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机,随后便日渐衰落,政治间的权力争斗无声无息,却是无比凌厉,纳兰家族最终落没在了这场争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没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入尘土中,被人遗忘。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后多年过去,乾隆晚年,和为了博得圣上龙颜一悦,献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读罢后良久,掩卷长叹一声:“书中所写,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吗?”世事无常,容若最终还是逃离了最残忍的惩罚,没有亲眼目睹家族中道衰败,不然那时,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这些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浩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典评大全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