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的美国
对我来说,美国一直是个比较神秘的国家。这个国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强大得足以让我这个5000年文明古国的公民汗颜。据说,我国现在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依次是日本和德国,而这三个国家的总和还远远少于位居第一的美国一国。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差距当然还有很多。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此,我认为可以讲得通的一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移民中不乏有思想、有胆识、有知识、有魄力、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形成群体,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我们这些年出现的深圳速度;如历史上由于战乱我国北方向南方的几次集中移民,形成了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地带经济的繁荣,至今依然在全国遥遥领先,都足以作为充分的例证。二是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独立200多年来,只有1861~1865年4年为维护国家统一而爆发的南北战争。其后,尽管其对外多有战事,国内却是风平浪静,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使我想起了老子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精辟论述。这论述的意思是说要小心翼翼,只能“微调”,不能“乱搅乱翻”、“大起大落”,不然就会把“小鲜”“翻碎了”,“烹烂了”,治大国就会把大国“搅乱了”,“搞砸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还怎么发展和进步呢?看看美国的历史,200多年来,始终按照国家宪法一步步向前推进,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一直到现在。
想想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也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同样也实现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果我们也这样发展200年,我想也不会比他们差到哪里去的。不管如何,不管我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这次我总算是有机会到美国,亲身体会一下他们的社会了。尽管,我并不是想验证我这观点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
2010年11月26日下午17:25分,我同我的夫人从北京国际机场登上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经过12个多小时的飞行,到了美国芝加哥上空。这时,播音员报告:“现在是26日下午4时,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哎呀,我的天,我们辛辛苦苦地坐了这么长时间的飞机,竟然比起飞时间还早了一个多小时,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啊!无怪乎在自际上的许多场合都经常使用那个所谓的“当地时间”昵,不然,无论如何也让人想不通。
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1833年建镇时只有350名居民。1837年成为芝加哥市时也仅有4170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市区面积已经达到606.2平方公里,人口283万,成为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市的美国第三大城市,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
芝加哥在历史上被称为“摩天大楼的故乡”。这个说法的起因来自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那时候芝加哥城市的建筑物,不论是住宅、商店还是办公用房,到处都是一幢幢的木屋。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八月里,奥利里太太家的一头牛踢翻了燃烧的煤油灯,使牛棚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顷刻间,火势迅速蔓延,全市17000多所房子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高速发展的城市一时间陷人停顿。
灾难当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缜密地反思,并给人以无尽的重生的力量。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开始研究使用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重建家园,在余烬的废墟上盖起了新式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1885年第一座十层高的大楼拔地而起,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之后,一座座几十层、上百层的高楼陆续建成。始建于1972年的希尔斯大厦,108层,442米,加上楼顶天线总高达到了527.3米,至今仍是世界之最。
尽管如此,在飞机上俯瞰芝加哥市区,最初进入视野的依然是大片大片的矮屋,高低错落的高层建筑就像辽阔的草原上生出的一丛树木,鹤立鸡群似的突兀在密歇根湖畔。看来,直到现在,“摩天大楼”式的建筑在芝加哥仍然不占主导地位。至少,从视野的感觉上和实际的占地空间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这或许是人们囿于对传统建筑的眷恋和崇拜;也或许那种板式结构的木屋就是那么富有情调和个性;还或许住在那样的房子里就是特别的舒适、美观、方便和亲切;更有可能的原因是美国的土地多,地价就便宜,造低矮的房子还可以省工省料,建筑成本也就相对的低。总之,在那场大火的废墟上,依然如故地生成了许许多多的木屋。说它易燃,就让那些“奥利里太太”们多留点心,好好看管自家的牛,别再让它踢翻了煤油灯就是。总不能因噎废食,从此让好端端的居住享受成为永远的记忆吧。P1-5
散步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无牵无挂,无遮无碍,轻松自如,悠哉游哉。双脚就那么顺其自然地挪动,思绪却可以随心所欲地驰骋飞扬,上天入地,翱古翔今,忽近忽远,若实若虚,真正是“精骛八极,神游万仞”。(陆机:《文赋》)既锻炼体魄,又可以更有效地开动脑筋,充分地利用时间。我的诗词文章有许多就是在散步中拓开了思路而形成的。有的则是边散步边吟咏,就那么徐徐从脑海里牵出来了。
记不清从哪年哪月开始,我养成了散步的习惯。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都要或在寂静的街道,或清幽的园林,或明净的河畔,或蜿蜒的田间小径,漫不经心,毫无目标地走上一二个小时。不论在居家的城市还是远游在外地他乡,都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2010年冬天,在儿子、儿媳几次要我们到他们那里过圣诞节的催促下,我和夫人来到美国。客居的日子,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
在美国散步,依然是早饭前和晚饭后的那个时间。同样是散步,但这毕竟是外国。在异邦的土地上散步,满眼是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一处处奇特的物象,一片片清新的视野,是那么许许多多与中国的不一样。其独特的景观和人文特色,常常使人陷入无限的迷茫、迷恋和陶醉之中。每当此时,我的思绪就会回到与国内朋友的情感之中。我想起在我到美国临走的时候,许多朋友为我送行曾嘱咐说:“到美国,并不要你给带回什么,而且那里的东西尤其是生活用品,有许多本来就是中国生产的,没有必要让你这么去‘出口转内销’。方便的话,就把在美国的见闻带回来吧。”
因为我的那些朋友大都没有到过美国,对美国一直有一种非常的神秘之感。把“在美国的见闻带回来”,无非就是要我在回国的时候把在美国所看到、听到的情况介绍一下,间接地消解一下心中的那种神秘感。我想,这介绍的方法一种是说说,在茶余饭后作为谈资聊一聊;另外就是写成文章给大家读读。后一种尽管费工费时费脑筋多,但可以记得详细些、具体些,读的人相对也多些,还能省却我许多口舌。而且,在散步之余把见闻一点一点记下来加以传播,不仅可以担当一点文化人的责任,也能够丰富自娱,让在这里的生活更充实些。
默默的行走之中,我在脑海里把“写出来”的想法做了进一步的梳理,进行了一番论证,看看这个“写”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多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我想,当前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地位都很重要的两个大国,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凡事总爱跟美国比较,动辄“人家美国如何如何”,颇有那种“言必称希腊”的味道;中国许多年前就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美国历史上也有西部大开发的经历,而我现在所在的并可以经过详细观察写成文章的地方,也正是当年他们那个大开发的中心;这些年,虽然中国到美国旅游考察的人很多,但基本上是在大都市和旅游景点之间的游行,真正到过他们的中西部,到过他们“农村”的人却很少,更不用说是近距离地体验和考察了;这些年,国内出版介绍美国的书不少,而我所见到的——恕我孤陋寡闻——介绍美国中西部风情,介绍美国“农村”的却几乎没有……基于这些因素,我便认为,以这里为题材写一点东西,完全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给国人提供一条探究美国的窥豹之管,使有兴趣的朋友来一次间接观光,从中或可得到些许的启迪和借鉴。
对我来说,写点东西想想容易,真正写起来就难了。因为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都不可能只是简单地表面化地写景状物,不可能是干巴巴地板刻和复述,必须是历史的、情感的、文学的、思想的结合体,应该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清新的、深邃的、生动的、美好的读物。读过之后能够得到一种快感,一种舒爽,一种愉悦,一种精神的享受。中国人历来把著述看成是“名山事业”,这原出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是说著述是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不可丝毫的马虎和草率。这是一个写作者的使命,也是一种作为文人的道德。写这个作品,也必须履行这一使命,遵循这个道德。
从形成一个写作的想法到完善思路到最终成稿,需要经过反复地酝酿、思考、论证,经过几次十几次地确立、推翻,再确立、再推翻、再确立的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要反复地读书,从书中获取知识.得到启迪;反复地对实际的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反复地思考、综合,尔后得以坦然地认定,从而写出好的作品。这一次写作,我先是按照所在的地域位置、小镇情结和时间、空间,在思路里确定了《堪萨斯小镇的圣诞》这个书名,有了选择和凝结材料的“中心”。后来为更加确当明了起见,又加了一个“美国中西部纪行”的副标题。
一直以来,我始终把读书看成是进入中外历史,进入哲人世界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知识,洞悉世象,增进思想和品格修养的重要渠道。读书是我生活中一件随时都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因而一有时间也就读一点,哪怕是一篇、一段或是一页。尽管如此,在我所读到的书中,有关美国的除了几本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反映其历史和现实的却并不多,更不要说是系统地阅读和了解了。现在,为了写出并尽可能地写好这个作品,只好把从国内带来准备在这些日子里阅读的书籍暂时放起来,让儿子想方设法给我购买或租借一些介绍美国的书来阅读。同时也借助网络,翻检网站、报刊之类,搜寻有关美国的可用资料,并不断地在阅读中完善、升华、明朗和细化已有的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使我想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这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这次我山海穿越来到异邦,万里已经不止。但古训里这个“万里”当然远不是简单的数学符号,而是在广袤大地的艰难跋涉,是对客观事物的广泛猎取,对社会动、静物象的细致观察、深刻了解和真实领会,甚至是刻骨铭心地感同身受。所以,我在美国有限的时间里,便尽可能多地走一些地方。在堪萨斯州东起密苏里河畔,往西到科罗拉多州;北出内布拉斯加,南到俄克拉荷马的广大的区域里,或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或在田间小径上行走;或在城市的街道上徜徉,或在乡村农牧场里浏览。脚不停歇地走动,眼不停歇地观察,口不停歇地询问,耳不停歇地听闻,以尽可能多地发现、掌握些鲜活生动第一手资料。
在不停地散步中,有时我也坐下来聊天,在路上,在家中,或者单位办公的地方,随时随地,或长或短,扯开话题就聊一会儿。聊天实际上是语言、思维的散步。在聊天中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启发思绪,拓展视野,是难得的人生际遇。一有机会,我就同儿子聊,与儿子的同学、朋友、同事聊。尽管,与美国朋友聊天需要儿子的翻译,但为了这个作品的需要,我依然乐此不疲。在随时随地之中,脑子也不断地把所有的了解、观察、发现进行不停歇地思考、综合和加工制作。这些发现和加工制作的结果大都按照结构布局写进了一个个独立的篇章。
在异邦的土地上散步,时不时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大都写进了书里。但是,因为主题和容量的限制,有些方面却没有写到里面。这里,不揣谫陋,作为余言择其要记录如下:
其一,看到美国大片大片平坦的土地和稀稀落落的人口,我想到了我国的人口众多的现状,想到跟美国不能比、不能学的三个方面:这就是不能学住别墅;不能学建高尔夫球场;不能学家家户户都买汽车。看看,现在一个县级小城都开始堵车了,再发展下去怎么得了啊!
其二,在当年他们西部淘金的现场,我想到了在晴空的飞机上,我看到我们国家地面上一些矿区乱采乱挖的百孔千疮,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而不再重蹈牺牲生态的覆辙?
其三,美国中西部那么多的中小城市,l万人口上下的居多,十几万人口就属于大市了。在这样规模的城市里,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全美的排名有许多居然十分靠前。而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人为地撤点并村,毫无节制地使城市膨胀。为了取得那点可怜的“可用土地”,有时竟然打破人们宁静的生活,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然。这样于民于国于今于后究竟会有多大的益处?据我观察,在民生方面,目前中国与美国的最大差距不是城市,却恰恰是农村和生活在农村的广大民众。
其四,当我进出于各地的商店、餐馆、公园、图书馆和形形色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观察人们的精神状态,想到他们国家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却并不见商品短缺,看不出居民购买力降低,生活之轨依然有条不紊地运行,则深感他们社会基础的稳固和国民心理的超然。
另外我想,那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也是一种周期性存优汰劣必然出现的过程,一种痛苦而惨烈的破茧成蝶,浴火重生?包括产品、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甚或也包括政治和经济体制。尽管,眼下他们远没有摆脱面临的危机。
这些,作为神思的散步,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不过说说而已。
《堪萨斯小镇的圣诞》是一部有关美国风情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二十余篇作品,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作者眼中的美国场景。作者长期游历美国,对美国社会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作者对美国的观察和分析中,融汇了与中国社会历史及现状的对比,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得到深刻启发。
《堪萨斯小镇的圣诞》由宫泉激编著。
《堪萨斯小镇的圣诞》是一部美国游记。作者(宫泉激)有机会在美国做较长时间的访问游览,再加上更长时间的探亲,因此得以对美国社会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收入二十余篇作品,内容包括《蓝天下的美国》、《从劳伦斯到克莱德》、《农村,农村(1)》、《12月,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镇上的欢喜事》、《克莱德的中国盛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