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看待医疗改革?如何看待医患关系?如何看待人文医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对于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思维,回答了诸多严肃的问题。本书收录了近百篇健康时评,每篇时评都是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有感而发,观点新颖,文笔犀利,或让人沉思,或让人警醒,或让人汗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谁在妖魔化医生(一个记者的医学视角) |
分类 | |
作者 | 白剑峰 |
出版社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医疗卫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看待医疗改革?如何看待医患关系?如何看待人文医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对于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思维,回答了诸多严肃的问题。本书收录了近百篇健康时评,每篇时评都是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有感而发,观点新颖,文笔犀利,或让人沉思,或让人警醒,或让人汗颜。 内容推荐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医生不能只关心疾病,更要关心患病的人。既有高超技术,又能关心患者、尊重生命,视病人为亲人的医生,才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医学的独特视角,堪称医务工作者的“人文读本”、“心灵鸡汤”,也堪称患者理解医学和认识医生的“通俗教材”,是医患沟通的“桥和船”。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大背景下,对于促进医患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配有百余幅漫画,编排生动,可读性强。 目录 第一章 医生:天使还是魔鬼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医闹”为何能闹起来 医生卸下钢盔之后 医生坐在刀尖上 医生被害是社会之耻 医生为什么伤心 “天使”为何要“逃离” 如果医生不愿冒风险 宽容医学失败 积极看待医患生态 医生,请不要总是抱怨 第二章 医学:温暖还是冷酷 让手术刀温暖起来 难忘那一只手 怀念听诊器 当医生成为病人 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 医生,请珍惜“处方权” 医生手机响起来 涂改病历就是践踏生命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 做手术是“良心活” 妙手与仁心 泰斗与斗室 第三章 医院:净土还是黑洞 “天价药费”与信任危机 “潜规则”是医学之耻 有感医药代表“放长假” 公立医院不可缺少“公益心” “零挂号费”之忧 “良医”何必当“良相” 医院“黑洞”知多少 一张清单看医风 “飞行医生”是与非 别怪“号贩子”太狡猾 牙防组的“标本”意义 第四章 医改:迷局还是坦途 何必陷入“模式之争” 医改不能迷失方向 穷国为何“富看病” 医疗“军备竞赛”何时休 “小病大治”与“有病不治” 大医院患上“巨人症” 别误解“平价医院” 让病者有其医 治癌症非得“倾家荡产”吗 “倒卖”病人暴露了什么 站在全局看医改 第五章 非典:灾难还是财富 大智大勇“零距离” 非典之后再回首 假如野生动物不带病毒 论“抗非英雄”的倒下 冷静应对禽流感 “打狗风暴”还会来吗 狗是人的一面镜子 树立“大卫生”观念 培育健康的“长青树” 第六章 中医:生存还是死亡 拿什么拯救中医 明天中医还姓“中”吗 “一筐草”与“一堆宝” 龙胆泻肝丸的拷问 药品不是无情物 药品迷上“换脸术” 多给乡村医生一点掌声 “木床治病”的启示 新农合是场新长征 第七章 生活:博命还是博钱 中国人需要“休闲” 让我们的劳模好好睡觉 为何“先进”总“先衰” 真假“健康传道士” 嚼得菜根是福气 还有多少“带血的电池” 谁吞噬了农民工的“本钱” “短命的一代”并非危言 美国孩子吃“忆苦饭” 温暖是可以循环的 消融无知歧视的坚冰 关爱为何成伤害 “血荒”与“梗阻” 烟草镜头与心灵“毒弹” 第八章 生态:掠夺还是反哺 从麻雀的命运说起 欣闻北大荒又“荒”了 沙尘暴与幸福度 想起了那些藏羚羊 海光山色属于谁 江河能否万古流 漓江忧水 泰山的镣铐 草垫子的力量 苦涩的半杯水 富人没有超生特权 莫让“无限吃有限” 十三亿的警钟 冷漠标语折射冷漠人性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近来,一位医生感慨: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个医生真的太难了! 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虽然医生选择了沉默,但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极大地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 一些手机短信是这样描述医生的:“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衣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 不可否认,医疗界确实存在很多腐败问题,百姓深恶痛绝。一些医生医德滑坡,利用医药购销、医疗服务、药品处方、检查开单等活动,吃回扣,拿提成,牟取不正当利益。这不仅败坏了医生的形象,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贻害无穷,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否定一个行业,否定一支队伍。我国有600多万医务工作者,如果真的都变成了“杀手”,怎么会有13亿人的健康?怎么会有人均期望寿命近73岁的成就?事实上,每一位医生都希望“妙手回春”,没有一个人愿意患者丧命于自己的手术刀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那些把医生称为“杀手”的说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极端好和极端坏的部分处于两端,大部分处于中间。对于医生这个群体来说,没有任何特殊性。大多数医生都是平凡人,他们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职责,救死扶伤。我们无须忽而把他们奉为“天使”,忽而又视为“魔鬼”。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才是对他们的真正爱护。 当前,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很多,医生固然难辞其咎,但根本问题还在医疗体制上。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能“一边倒”,把责任全推给医生。试想,如果医生整日生活在偏见和指责之中,他们怎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那样一来,医学如何进步?社会怎样和谐?因此,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制度,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宽严相济,惩教结合,使大多数医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最终趋善避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社会也当尊重和关爱医生。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的耻辱。 作者手记 一度时期,媒体纷纷揭露医疗黑幕,医生成为众矢之的,曾经备受尊重的“白衣天使”深陷信任危机,医患对立情绪日益强烈,医生对媒体怨言颇多。2006年4月,一位医生告诉我,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好像随时准备跟医生算账。我隐隐感到,这是一种可怕的社会情绪,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当大多数医生失去了职业尊严感时,那就意味着社会的文明秩序开始动摇。而个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他们不再靠事实来引导公众,而是靠情绪来引导公众;他们忠于的不再是事实真相,而是公众的情绪。而不断让公众愤怒,已经成为“注意力经济”的促销策略。为此,我决心为沉默而压抑的医生们说几句话。此文发表后,在医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网站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我也成为近年来罕见的公然为医生“撑腰”的记者,赞扬者很多,攻击者也不少。是非毁誉,让历史评判去吧。 “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日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甚至违背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恶化了医患生态,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最终将丧失公信力。 作者手记 2007年4月,浙江一名年轻记者听了一句玩笑话后,竟然突发灵感,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结果发现:茶水居然会“发炎”。此事一出,舆论哗然。从一个患者的角度看,医德之滑坡,医院之堕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媒体一片抨击之声中,丁香园网站负责人李天天倡议:“有人用茶水泼了医生一身脏水,医生要用茶水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他们在网上发出“动员令”,全国近百家医院的年轻医生迅速响应,用“茶水当尿”做“实验”。结果显示:九成“茶水尿样”都呈阳性。在这一“反击行动”中,我也是策划者。当李天天告诉我实验结果后,我顿觉释然,多日压在心中的石头落地。随后,我又采访了多名医学检验专家,他们从检验学的角度做了科学阐述。于是,我独家抛出了这篇时评,扭转了“一边倒”的舆论。 次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澄清了这一事件,批评了个别媒体的不负责任。一名基层卫生人发来短信:“你的文章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不仅仅是你的文笔,重要的是你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打动了我!茶水事件发生后,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全社会也都以一种异样、挑剔的目光看待卫生人,你能够大胆站出来,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说出公正话,着实让人感动佩服,也让全社会看到了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高强同志在文章上批示:“应对剑峰同志出于公心、敢于直言、实事求是、维护大局的科学态度,表示诚挚感谢。”P3-8 序言 世界上最复杂的莫过于生命。 波音飞机有600万个零件,而人体一个细胞里就有30亿个碱基对,人体大约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每一秒钟内神经系统都要发出100万个以上的神经冲动指挥人体活动。人体的生理变化、代谢与自我平衡过程更是奥妙无穷。而医学的使命就是维持细胞的正常秩序。 人的生命是一个奇妙的现象: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而人的致命体温是42摄氏度。为什么横亘在生死之间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这是因为,人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只有多样化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复杂的生命活动,而蛋白质对温度极其敏感。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对温度最敏感。从本质上讲,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疾病,而是生病的人。所以,医学必须有人的温度。 遗憾的是,医院带给病人的温暖回忆太少了。在很多人的心中,医学是冰冷的、可怕的、痛苦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仪器越来越先进,医生却越来越冷漠;器械离病人越来越近,而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变成了人与金钱和机器的故事。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医学,从来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与其说是概括了医学之功,不如说是坦言了医学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来自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来自医生作为人而非神的特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病人、温暖病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不仅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人性的传递、情感的延伸。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抽去了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一座医学的高峰,必然是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尊重,手术刀和屠宰刀没有任何区别。一名医学博士在为死者做完病理解剖后,面无表情,扬长而去。也许在找到死因这一点上,他是合格的医生;但他不为死者整理遗体的举动,则说明他的眼中只有“病”,没有“人”。虽然他面对的是一个死者,但死者同样需要被尊重。对待死者的态度,折射出对待生者的态度。真正的医生,是深怀悲天悯人之心的大善者。 医生和患者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医患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客观上讲,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医患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在经济利益、价值取向、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冲突。站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我有时是矛盾的。从患者的角度看,得出一个结论;从医生的角度看,得出另一个结论。为此,我努力保持一个客观、冷静、公正的立场,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误解甚至怨恨,减少社会进步的风险和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是沟通医患的桥与船。 医学的故事,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故事。作为一名记者,我试图以社会和人文的视角来研究医学。在本书中,我记录了当今医学的冰冷与炽热。无论是赞美高尚无私,痛斥麻木冷漠,鞭笞卑鄙丑恶,其目的都是为了唤醒人的尊严。其实,记者本应是世界上神经最敏感、最丰富的人,他们时刻感知百姓冷暖,传递民生疾苦,表达社会良知,为丑恶而痛,为不平而怒,却不能为利欲而麻醉。 医生和记者有很多共同点,两个职业都需要集热烈的情感和冷静的理智于一身。医学大家张孝骞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说:医生的手因谨慎而颤抖。其实,记者何尝不是如此?医生拯救人的肉体;记者拯救人的灵魂。白纸黑字,落笔干钧。一言不慎,谬种流传。惟有秉持公心,才可无愧苍生。 后记 作为一名记者,我在“医学圈”里浸泡了十多年。我既是“圈外人”,也是“圈内人”。缘于这个特殊的身份,我有机会站在一个独特的观察点看待医学问题,思考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我把笔当成了“解剖刀”,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篇篇健康时评。今日整理成册,出版发行。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的话,新闻就是一朵朵浪花。有的浪花汇入了主流,有的浪花却瞬问消散。记者的使命,就是捕捉那些最有生命力的浪花。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医疗卫生改革,力求做到每有大事,必有评论。因此,一篇篇健康时评,也就串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大事记。有人说,时评只有一天的生命。而我写时评,恰恰是要追求超过一天的生命,让它成为历史的书签。 本书的主线是关于医学、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多数都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对于那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文章,有的没有收录,有的做了修订。记者是观察社会的“第三只眼”,既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因此,其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客观,更冷静,更中立。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本书是沟通医患的桥和船。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能有所思,有所得。医者悟医道,患者悟人生。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有人称为“读图时代”。人们看报读书一目十行,相对于严肃而沉重的文字,读者更喜欢轻松幽默的图片。于是,为了取悦读者,我大胆创意,为每篇文章配了漫画。一是为了读来轻松,二是为了延伸思考。图文并茂,互相映衬。漫画虽小,意境万千。文因图而有趣,图因文而深刻。可以说,这是一本供成人阅读的“小人书”。这些漫画,全部选自《人民日报》和《讽刺与幽默》,有的作者素未谋面。因联系方式不详,未能一一告知。希望作者看到此书,尽快与本人或出版社联系,我们将赠送样书。 本书承蒙卫生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对他们的热情帮助和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讽刺与幽默》报社的著名漫画家徐鹏飞先生,他为本书封面精心绘制了漫画,成为点睛之笔。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夫人张瑜,她为本书的付梓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不尽谢意,无法一一表达,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我的人! 作者 2007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白剑峰同志所写关于医学的新闻时评,及时反映焦点与热点问题,而且精确、到位。我想这与他深入了解医学、医生、医院与医改情况有关,也与他的理性思考与辩证思维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作者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分清主流支流,充满辩证色彩和人文情怀,告诉大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如何做一个好患者。作者出于公心和善意,力求化解医患之间的隔阂、误解和恩怨,纠正对医学的曲解和医生的误读,让医生更加爱护患者、关心病人,让患者理解医学、尊重医生,使医患之间和谐相处,互济共生。 ——卫生部党组书记 高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