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汤恩伯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邹伟平//章瑞年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个世纪之初,汤恩伯出生于浙江武义农村一个农民家庭。在人生追求上,汤恩伯与其他知名人物一样毫不例外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汤恩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过去,我们一直注重对敌后战场而忽视了对正面战场的宣传与研究,因此,汤恩伯的这段辉煌历史被湮没了。其实,汤恩伯在抗站中有两次非常好的表现。曾一度使他扬名中国乃至世界。由于种种原因,对汤恩伯的表现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由此产生了现代史学界的一桩公案:在台儿庄战役中,汤部是保存实力、逡巡不进?还是不断战斗,迂回奋进?

邹伟平、章瑞年编著的《汤恩伯传》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民国上将汤恩伯的一生。

内容推荐

汤恩伯,是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深得蒋介石的器重,他的部队被称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在我国现代战争史上是个不可小视的风云人物。

《汤恩伯传》的作者邹伟平、章瑞年是汤恩伯的同乡——武义人,他们对汤恩伯有着比他人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眼中的汤恩伯除了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将军外,还有另外的一面——带着浓厚乡土味的农民儿子。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发掘、整理和艰辛的考证、编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汤恩伯传》,其目的就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客观的去描述民国上将汤恩伯的一生,还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汤恩伯于读者。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漫漫从军路

聊发“少年狂”

求学遇“恩师”

“剿匪”得君宠

第二章 抗日美名扬

南口喋血记

台儿庄之战

第三章 梦碎“中原王”

武汉会战

南岳干训班

随枣突围

“中原王”之梦

蒋汤“对台戏”

三王“结盟”

豫中会战

许昌会战

中原会战检讨

第四章 受降显风光

湘西反攻

京沪受降

第五章 叹无“回天”力

会师苏中

兵败孟良崮

江防保卫战

退守大上海

第六章 落日梦难温

拒绝策反

厦门战役

古宁头的“余光”

落寞的日子

客死异乡

第七章 拳拳桑梓情

情系家乡

解囊办学

第八章 恩怨终难了

倔强的老人

陈仪其人

临危受命

再次主浙

密谋策反

东窗事发

不归之路

附录

汤恩伯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随枣突围

汤恩伯匆匆地离开南岳干训班,是因为一场新的战斗在等待着他,那就是随枣会战。

武汉会战中,日军攻占南昌并击退了第九战区中国军队的反攻,获得了武汉安全圈的东南屏障。

武汉会战后,武汉长江上游沙市以西一段长江江防以及鄂北、豫南、皖东大别山区划归第五战区。第五战区地处国民政府中枢门户的川东要冲。这一地区拥有相当优越的地形条件,进可袭扰平汉线威胁武汉地区,退可屏障川陕大后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五战区虽然所属部队系统庞杂,战斗力参差不齐,重武器相当缺乏,但是可依托有利地形积极袭扰日军。1939年4月上旬,中国军队从东西两侧频频袭扰平汉线南端,尤其令武汉日军不安的是,第五战区趁冈村宁次南顾之机加强了部署,使武汉侧背受到威胁,并牵制了日军南进长沙的行动。为加强第五战区实力,由汤恩伯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的6个师兵力,作为机动部队,由湖北移往枣阳,准备加强对日军的袭击,使日军侧背受到威胁。

1939年4月中旬,冈村宁次开始部署随枣战役。他将已在江北的第三、第十三、第十六师团及骑兵、战车、炮兵、工兵等部队,向钟祥、安陆、浙河一带集结。计划以一部配置于浙河以东,目的是想牵制中国军队,其主力于5月上旬自安陆一京山附近向汉水左岸地区滚河线急进,试图将中国第五战区主力围歼于枣阳东北地区。

随县、枣阳地区,位于鄂豫边境,大别山雄峙于东,桐柏山横卧在北,西依荆山,南临长江,大洪山虎踞其中。荆山山势陡峻,为进入四川之一大障碍。所以,随、枣地区攻可威胁武汉地区,守可屏障川陕通道。如果这一地区落人日军之手,中国抗战大后方将失去屏障,中国东、西部抗战力量的联系纽带便被截断,日军还可以顺利打通平汉路,后果十分严重。由此可见,冈村宁次用心何其歹毒。

4月下旬,蒋介石闻知日军在鄂北集结部队,立即电令李宗仁第五战区准备应战,并命令第一、第三、第九战区给予策应。4月底,应战的中国军队编成新的战斗序列。

总指挥由李宗仁上将担任。

右集团军司令为张自忠。兵力包括第三十三集团军和第二十九集团军。右集团军担任沔阳、宜城间汉水两岸及大洪山西麓阵地的守备任务,防御要点在汉宜公路方面。有关江防方面的作战指导,由重庆统帅部及战区直接处理。

左集团军司令为李品仙。兵力包括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是李品仙本人。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为孙震。左集团军担任大洪山外翼经随县县城至信阳外围间的守备任务,重点放在襄阳、花园公路方面。  大别山游击兵团为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团军。任务是以大别山为根据地,向鄂中及皖中一带游击,并相机攻击武胜关以南地区的日军,以策应主力方面作战。

汤恩伯之第三十一集团军作为机动兵团,辖第十三、第八十五军,任务是在枣阳东南地区支援左集团军作战。

此外,还有部分炮兵、骑兵部队。

这样,准备参加随枣会战的中国军队共有6个集团军的近20个军。

而冈村宁次投入进攻的兵力不足4个师团。冈村宁次认为在这种兵力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必须大胆采取重点使用兵力的战术,即实行分进合击、锥形突贯的方法。

1939年5月1日拂晓,日军分兵两路向中国军队进攻。一路以第十六、第十三师团为主力,借助优势炮、空火力支援,在钟祥、东桥、大龙挡向中方右集团军所辖之第三十七、第一八○、第一二二师阵地进攻,试图沿大洪山、襄河间地区进军枣阳。另一路以第三师团为主力,在炮、空火力掩护下,向左集团军所辖第八十四军徐家店附近守军发起进攻,欲夺取随县、桐柏地区。此外,日军另有一部,在沙洋附近进行佯攻。

为了有效地组织抵抗,右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命令第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统一指挥该地区襄河两岸部队。但是,中国军队未能有效地阻遏日军的攻势,致使枣阳于5月8日陷落。

正当右集团军将士与日军苦战之际,中国军队左集团军阵地上同样也是硝炯弥漫,与日军的另一路进攻部队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奋力抵抗,守卫孙家寨的一连兵力,在日军毒气和炮火攻击下,直到战至全部牺牲,阵地方告失守。

配合李品仙左集团军作战的汤恩伯之第十三军、第八十五军,也在高城附近与日军激战。5月1日,藤田第三师团的第二十九旅团对第十三军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数日,日军攻破万家店、财神庙阵地。5月3日,该旅团在炮、空协力支援下,重点攻击殷家店,并数次施放毒气。守军将士不畏日军优势火力,频频反击,至5月5日夜,仍在混战之中。

与此同时,日军一部乘中国独立第五旅接防之际,向杨家湾方面猛攻,随后又向桥头附近推进。第一九三师、第八十九师分别夹击桥头之敌,双方拉锯作战,伤亡隆重。5月7日,殷家店方面日军2000余人向桥头增援,另有一部1000余人向该地疾进。中国军队被迫于黄昏后撤至东岳庙附近沿河防守。5月8日日军第三师团主力又来猛攻东岳庙,第八十五军虽顽强抵抗,汤恩伯也多次跑到前沿阵地督战,并多次组织反击,但还是被日军突破了防线。入夜,中国军队退至江头店。

1939年5月9日,藤田继续穷追猛打,其第三师团主力在20余辆战车掩护下,自天河口向退到江头店的第八十五军、第十三军攻击。激战一天后,汤恩伯鉴于日军另一路的两个师团已攻陷枣阳、逼进桐柏,正面第三师团之敌又进攻猛烈,有包围中国军队于桐柏山以南地区之企图。汤恩伯部仍然与敌彻夜鏖战,肉搏相拼。这时汤恩伯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战况,认为战略上已经没有固守之必要,再加上也没有其他部队的策应,遂留下张轸率两个师的兵力,留在桐柏山内打游击,以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他令部队撤离江头店,转至吊金岩、蚂蟥沟一线。5月lO日,情况趋于危急,日军合围即将告成,汤恩伯只得将主力向唐河转移,日军第三师团又追至唐河。汤恩伯继续撤退,于5月15日到达泌阳以北之廿里铺地区,最后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随枣会战仅打了半个来月,中国军队虽然也损失较大,但彻底粉碎了日军围歼中国军队的企图,并使之付出惨重代价。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5000余具。日军使用主力突破汉水东岸中国守军阵地,突进至预定目标完成一翼包围,但其他两路日军则在随县及其北侧地区遭到有力抗击,未有进展。第五战区鉴于战场形势,决定转守为攻,由主力跳出敌之包围圈,转移至外线作战。日军由于合围计划失败且面临中国军队的反击,不敢久留,遂行撤退,中国军队尾追不舍。至5月24日,中国军队先后收复枣阳、桐柏等地,日军除占领随县县城外均退回至原地区,大体恢复战前态势,会战结束。

在这次战役中,汤恩伯军团是以机动部队的面目出现的,可见汤恩伯被认为是一个能打运动战的高级将领。可以说,他的运动侧击理论和实践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P63-66

序言

汤恩伯,是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深得蒋介石的器重。他的部队被称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在我国现代战争史上是个不可小视的风云人物。

上个世纪之初,汤恩伯出生于浙江武义农村一个农民家庭。在人生追求上,汤恩伯与其他知名人物一样毫不例外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他曾经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由于受蒋介石器重,他的官位从旅长、师长、军长、军团长到战区司令长官、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可以说是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其升迁速度之快,令同僚们难以望其项背。汤恩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过去,我们一直注重对敌后战场而忽视了对正面战场的宣传与研究,因此,汤恩伯的这段辉煌历史被湮没了。其实,汤恩伯在抗战中有两次非常好的表现,曾一度使他扬名中国乃至世界。由于种种原因,对汤恩伯的表现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由此产生了现代史学界的一桩公案:在台儿庄战役中,汤部是保存实力、逡巡不进?还是不断战斗,迂回奋进?为了便于读者的了解和判断,本书不厌其烦地把两种不同的说法予以陈述,目的是想尽可能客观的将此次战况呈现给读者,结论将由读者自己得出。

本书的作者是汤恩伯的同乡——武义人,他们对汤恩伯有着比他人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眼中的汤恩伯除了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将军外,还有另外的一面——带着浓厚乡土味的农民儿子。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发掘、整理和艰辛的考证、编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汤恩伯传》,其目的就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客观的去描述民国上将汤恩伯的一生,还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汤恩伯于读者。

本书作者邹伟平先生是我三十年的学友,平时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而每有新作成稿总会相互推心置腹地商榷一番。在我看来,邹伟平是个自然、随性、多才多艺的散淡型作家,他涉猎面很广,文学、书法、摄影、民俗、传记诸多方面都有所研究且收获颇丰。他的《走进俞源》一书,以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谨治学的态度,研究了源远流长的俞源古村落和与之共生的宗族、人物、民俗、耕读等文化,该著为后人研究俞源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受到诸多学者、专家的好评。邹伟平先生的另一力作《江南水彩》是一本颇具文采的散文集,文章饱蘸着作者浓浓的乡情,描写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风情。其中《觅春》、《小溪的梦》、《弯弯的小路》、《一叶扁舟》、《白鹭翩翩》等散文,宛如溪水淙淙,随性道来,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充分彰显了邹伟平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正因为邹伟平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清新自然的文风和深切的乡情,从而使《汤恩伯传》能将史料性、乡土性、可读性融于一体。本书的另一位作者章瑞年先生也是武义人,他虽然长期在外地工作,但是爱乡情切,离休以后一直关注和参与家乡文化事业建设,经常写一些乡土、乡风、乡情的回忆文章,其中包括汤恩伯等名人故事。此次,章瑞年为本书的编写作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考证工作。

通读了《汤恩伯传》文稿,总体感觉是依据史料、尊重客观。与以往各家撰写的汤恩伯相关文献比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叙事。也即《汤恩伯传》坚持史料编撰的原则,采用白描手法,且叙且述,不评不论,作者作为沉默的“局外人”跳出故事,让“当事人”说事,还历史的真实性,功过留于后人评说。在阅读时,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思绪是平静的,态度是认真的,写作是严谨的。他们能够立足于一个比较广袤的视野上去审视汤恩伯的一生,他们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还查阅了《蒋介石传》、《抗日战争史》、《中国老新闻》等一些相关文献,试图比较客观地再现汤恩伯的原貌。正如邹伟平先生在书的结尾处所说:“这只是我们后人的一种猜测和推定,也许符合历史的真实,也许离当时的实情还有距离。那么,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呢?谁也无法回答,或许,他是一个永恒的谜,随着汤恩伯的消失而消失了。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知晓其原始的真实。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的残酷和无奈……汤恩伯,到底是如何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所呈现给大家的又是怎样的一个汤恩伯呢?我们真的很纠结,很无奈,很迷惘,很遗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依旧,时过境迁,往事如烟,任何风云人物必将成为历史的传说。不管怎么说,《汤恩伯传》的出版,对于史学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汤恩伯这个有争议的民国风云人物,无疑是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

武义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深厚人文禀赋的地方,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发掘、整理、研究地方历史资料,是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基本职能和工作任务。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优秀文献问世。

是为序。

2011年6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