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自己能看上眼的刘备,却在新野寄人篱下,苟延残喘。
曹操认为,对于汉室江山,他不啻再造之功。曹操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很满意、很得意,他觉得自己居功至伟,盖世无双。
鉴于自己这么伟大,曹操觉得自己仅仅位列三公之一的司空,实在太委屈自己了。
东汉光武帝以后,人臣的最高职务是太尉(司马)、司徒、司空,号称三公。到了汉和帝年间,外戚窦宪官拜大将军。当时窦宪权倾朝野,公卿百官为了拍马屁,共同奏请把大将军这个官位置于三公之上,太傅之下。
然而,太傅这一职务,为帝国的最高荣誉称号,并不是常设职务。所以,窦宪之后,大将军一直是东汉王朝级别最高的职务。
曹操本来是做过大将军这一职务的,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的时候。不过很可惜,因为当时割据河北的袁绍势力比他强大,为了缓和矛盾,取得缓冲时间,曹操很不甘心地将这职务让了出去,而自己屈居司空。
曹操对司空这个职位是很不满意的。因为他觉得这个职位不但品级不够高,而且自己做司空有些不伦不类的意思。司空本来是个专门干杂活的官,而曹操起兵以来,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司空于他实在是名不副实。
《后汉书·百官志》中关于司空的职责说得很明白:“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
说白了,司空相当于后世一个工部尚书,或者说现代的建设,水利、交通、铁道四郏综合的部长。
对于曹操来说,他最低的期望起码是大将军。但是他对大将军也不怎么感兴趣,因为大将军这个职务,文化味道不重,很有武夫当国的意思。
而他曹操,文能安邦,武可定国,区区一个大将军涵盖不过来。
并且,官渡大战之后不久,大将军这个称号就已经被袁绍带到了坟墓里去了。和躺在地底下的袁绍再来争这顶帽子,曹操觉得很掉价。
前后揣摩之后,曹操决定做丞相。曹操为什么选中了丞相这个职位呢?
这还要从丞相制度的沿革说起。
说起来,如果皇帝不算一种官职,那么丞相这个职位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牛叉的职位了。
丞相的称谓最早出现是在秦国。秦始皇横扣六合,李斯就是丞相。秦始皇死后,废黜长子扶苏,拥立胡亥就是李斯和赵高一块儿干的。
春秋时期,上卿这一职位实际上履行丞相的职责。所以,齐桓公一霸春秋,管仲位列E卿,人们便把管仲也称为千古名相。
西汉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官制,在皇帝之下没立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是外朝官、内朝官和宫廷官。
外朝官由丞相统领,这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
内朝官,由大将军统领,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内朝官由皇帝直接差遣,不专任行政职务,也不受丞相领导。
宫廷官负责处理皇帝的吃喝拉撒和皇族私人事务,他们基本不参与政务。
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其中丞相执掌国家政务,太尉执掌国家军务,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但是,太尉是个非常设职务,不设置太尉时,太尉的权力由丞相行使。
按照汉初的政治架构,丞相统领百官,参与所有行政事务的管理,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