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是极为精彩、极具魅力的。
这本《真汉末三国事解》(作者章祥嵩)研究了三国历史。
本书主要内容,其一,针对汉末三国史料,进行辩误或说明;其二,解析问题事件。次要内容为整理、叙事。若您喜好三国,看过史料,而碰上一堆问题,则本书很适合您看。由于文章大多简练,长话短说,因此,可让您用时少而了解多,这是本书的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真汉末三国事解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章祥嵩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史是极为精彩、极具魅力的。 这本《真汉末三国事解》(作者章祥嵩)研究了三国历史。 本书主要内容,其一,针对汉末三国史料,进行辩误或说明;其二,解析问题事件。次要内容为整理、叙事。若您喜好三国,看过史料,而碰上一堆问题,则本书很适合您看。由于文章大多简练,长话短说,因此,可让您用时少而了解多,这是本书的特点。 内容推荐 《真汉末三国事解》(作者章祥嵩)主要内容,其一,针对汉末三国史料,进行辩误或说明;其二,解析问题事件。次要内容为整理、叙事。若您喜好三国,看过史料,而碰上一堆问题,则本书很适合您看。由于文章大多简练,长话短说,因此,可让您用时少而了解多,这是《真汉末三国事解》的特点。 目录 第一部分 长篇 一、汉末三国人物生卒辨 附:汉末三国200人生卒表 二、真三国事解从乌林到夷陵 三、真三国事解吴蜀攻魏 四、新吴书孙策传 五、汉末三国勇武记 第二部分 短篇 一、孙坚事时间辨 二、传国玉玺解 三、官渡兵力解 四、孙策薨事解 五、濡须分歧解 六、正统观与演义类 七、陈寿评亮事说明 八、甘宁事时间辨 九、王牌部队 第三部分 闲聊 一、反驳 二、刘备的真实形象 三、被袁绍弃掉的善言 四、创造经典的统帅们 五、《建康实录》的优与劣 六、从中平到兴平 七、曹魏谋士团 八、痴心情长 九、说曹操 试读章节 226年吴出,孙权攻石阳不克而还,诸葛瑾攻襄阳被司马懿击破,见《三国志明帝纪》、《三国志文聘传》。 228年蜀出,诸葛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亮自向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之,关中响震。魏往交战,亮使马谡统众。张邰大破谡于街亭,曹真击败云、芝,亮退,魏平三郡,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张邰传》。 1.关于马谡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戮马谡以谢众”,《三国志马谡传》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向朗传》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谡罪在违令、兵败、逃亡,故亮斩之。 2.关于赵云、邓芝兵力。《三国志赵云传》载“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又《汉晋春秋》载诸葛亮言“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是以知兵多犹败。若言《汉晋春秋》有意贬低?不然,作者习凿齿虽属晋,但极拥刘拥亮,直书亮破司马懿事。至于《三国志赵云传》,虽明出曹真“大众”但不代表出动击云、芝为多,应是少而精强,故可言云、芝“兵弱”。 228年石亭之战,周鲂诈诱曹休,休来而觉,自以军多,遂战。陆逊大破之,斩获万余,见《三国志陆逊传》、《三国志朱桓传》、《三国志周鲂传》。 1.双方兵力。曹休军步骑十万,见《三国志周鲂传》,后有贾逵军前来支援,合十余万。陆逊军三部‘,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各三万,见《三国志朱桓传》,逊中部不明,应在三万以上且有“中军禁卫”加入,《逊铭》日“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合十余万。 2.歼灭和击溃。战前,朱桓进计日“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孙权与陆逊议,逊以为不可,遂不用桓计,见《三国志朱桓传》。说明,陆逊所以弃“歼灭”而用“击溃”,显然是考虑到危险l生,若封敌退路而曹军降心四起,自是大获,可谁敢将十万之众置之死地?一旦反扑,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是双方兵力相近又非水战,即使魏丧十万也一方之损,而逊军若出问题将成一国之伤。后,逊挥师出击,休军轻易崩溃,胜局已定而兵断夹石,已晚,贾逵军及时支援,设旗鼓为疑兵。吴还。 228年蜀出,诸葛亮围陈仓,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来追,亮破斩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陈仓兵力辨。《魏略》载“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说明,郝昭兵不可能才千余人,《三国志曹真传》载“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既然曹真料到亮攻陈仓,又有准备,那昭兵应当有数千。吾疑鱼豢故意消减魏兵,以示昭守城之能。 229年蜀出,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郭淮将击之。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蜀平二郡,见《三国志诸葛亮》。 230年蜀出,诸葛亮遣魏延西人羌中,延大破郭淮于阳豁,见《三国志魏延传》。 230年吴出,孙权攻合肥,不克而还,见《三国志满宠传》。 231年蜀出,军祁山。诸葛亮破郭淮、费曜,后遣魏延等大破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军还,张邰来追,射杀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汉晋春秋》。 辨误。《晋书宣帝纪》称231年,司马懿连胜诸葛亮,而《汉晋春秋》与之严重冲突,为亮连胜懿。说明,其一,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只言亮射杀张邰事,不记亮与司马懿具体战事,显然是受政治影响,为懿遮败,而不是为亮遮败,抹懿胜绩。其二,《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属晋臣,应当不会恶意侮辱懿。故,《晋书宣帝纪》231年段有谬采,或造假。 231年吴诱击,孙布诈降,骗过王凌但被满宠识破。凌索兵不得,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布,遭布夜袭,死伤过半,见《三国志满宠传》。 232年吴出,陆逊攻庐江,离水远而魏大出,逊退,见《三国志满宠传》。 233年吴出,孙权攻合肥,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而还,见《三国志吴主传》。时魏用满宠策,城已远水,孙权不敢下船。宠料权必不肯就此罢休,定上岸耀兵以示有余,遂遣步骑六千伏隐处待之。权果如此,遭伏兵袭击,丧数百人,见《三国志满宠传》。 234年东西大举。二月,诸葛亮出斜谷,众十余万。五月,孙权攻合肥,号称军十万,朱然、全琮为左右督,又陆逊、诸葛瑾将万余人向襄阳,孙韶、张承亦万余人向广陵、淮阳。魏西守东攻,权战不利军又疾病。七月,曹睿将亲征,权退,逊、韶亦走。八月,诸葛亮病亡,军退,见《三国志明帝纪》、《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朱然传》、《晋书宣帝纪》。时司马懿屯渭南,郭淮料诸葛亮必争北原,议者多以为非,淮言“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以为善,淮遂屯北原。果如其言,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向,淮料其欲诱魏军重应西而实攻阳遂。其夜,亮果攻阳遂,有备不成,见《三国志郭淮传》。另,《晋书宣帝纪》称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应是故增亮兵,以张显司马懿拒守之功,虽然,蜀于亮时,亦兵出为多。 时间辨。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北征,陆逊、诸葛瑾攻襄阳。逊遣韩扁赍表奉报,为敌所得,军情泄露又权已还,逊势不利,恐急退有破败之势,遂兵压襄阳,敌惧,逊斩获千余人而还,见《三国志陆逊传》。说明,236年吴不曾如此北征,逊事当在234年东西大举时,陈寿“嘉禾五年”为笔误。 (03)魏延亡事解 魏延之死有两说,一是咎由自取,另一个是含冤而亡。吾以为此事相关,当依《魏略》,而《三国志魏延传》有大段内容不可靠,杨仪等人为使杀魏延合理,故捏造、歪曲事件,陈寿误采。 1.《三国志魏延传》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假使此段属实,诸葛亮为何不叫魏延?如此重要的会议,真若以延断后,亮为何不直接下令?则延若违令,当场理屈。杨仪、费□、姜维、董允、蒋琬等,这些是一路人,都亲亮,而延与仪矛盾很重,水火不容。又,在攻魏军事问题上,亮与延有所分歧,但亮绝不会不顾大局,在前线间接制造内乱。 2.简说《三国志魏延传》相关记载,魏延果真违令,不愿给杨仪断后,见诸军欲走,怒而先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刘禅问蒋琬、董允,而琬、允皆保仪疑延。后延攻仪,延士众知延理亏,皆散。延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简说《魏略》相关记载,诸葛亮病困,对魏延等说“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于是让延摄行己事。亮亡,杨仪惧延报私仇,故扬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众攻延。延无心交战,军走,仪追杀之。 3.对于《三国志魏延传》和《魏略》的冲突,裴松之认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话是有理,但不是回回如此。魏延问题牵扯多人,涉及政治斗争,陈寿在政治干扰之后,不一定能记录到真实情况。鱼豢方面,反而更可靠。总之,诸葛亮是不会不顾大局,在前线还间接制造内乱的,而魏延没有谋反,却遭毒手,更是铁的事实。P39-41 序言 首先,可以明确告诉您,三国史是极为精彩、极具魅力的。若使演义小说类一般程度尊重史实,是不是就不好看了?这绝对不可能。演义类虽千方百计、大力度给蜀汉方添香增美,但也抹黑、歪曲、贬低了魏吴的很多优秀人物和事迹。诸史料携手画出的汉末三国,丰富多彩,远远不是一本小说所能概括的。 为何要研究三国史料?为利益?为意义?还是单纯的爱好?人心思、追求不同,自是看法不一。我是因为推崇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自然想多有了解,在我的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才情,我认为建立在学识、思想上的情感,最帅最美。又,现实太冷,精神太饿,因此选择了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投入进去。在学习时,虽然会碰到史料问题,如笔误、错置、谬采、回护、造假等,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寻真、知真,这就有意义,而且还动脑,还锻炼耐性。本书说到了很多史料问题,希望能给三国史学爱好者带来帮助,这是我出书的目的之一。 说说弃学的事。我在初中二年级时,放弃了课堂学业,到职高一年级,彻底回家。原因其一,当时思想迷乱,状态烦躁,看周围不顺眼,既然无法适应,于是逃避。其二,认为课堂的内容,没必要再学了,不如去学我想学的,或者玩玩单机游戏也好(结果后来玩得太多,浪费大量时间)。其三,反正周围也没有知己,怀古且有才情的人,更是无缘相见。 长期孤闷、失落,但却恰好具备写作诗词的状态,于是我学习了诗词。后又学春秋战国史、诸子百家。也许因为自身史学责任感比较强烈,还有拥真思想,导致我对演义小说不感兴趣。是呢,当今假的太多,能真就真吧,毕竟有真才有意义。当然,文学艺术类的作品,也是有魅力、价值的,不可不接触,但除了诗词曲、《搜神记》、《桃花扇》,其他实在不合我胃口。回头看下我的三国史学习路线,还行,在此推荐给初学者。 1.先是《裴注三国志》。《三国志》是蜀国人陈寿所作,记事良好,但很简略,被称为“正史”。到南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以百数的史料或资料,给《三国志》扩充内容,连讲妖魔鬼怪的《搜神记》都用上了,真有些“宁滥勿缺”。裴注史料很有价值(有的甚至成书于汉末三国时期),但可惜的是,大多已失传,某部分保留在裴注里。总之,《裴注三国志》是根基,最为重要,全部内容都要看,基本功扎实与否,就在于对此书的掌握。 2.由于三国前接汉末,后接晋初,所以另外两部正史,《后汉书》和《晋书》也要研究。以“后汉”为名的史书有多种,其中南北朝刘宋时期范晔所作的,被称为“正史”,但晔只完成了纪、传部分,便被杀害。志的部分,是后人从晋入司马彪的《续汉书》里抽出、补上的。《晋书》是唐朝房玄龄所作,记实内容要差一些。这两本书没必要看全,谁属于汉末、三国、晋初,便去掌握相关传记,当然志的部分也要了解。 3.裴注的百数资料里,有两本书于今基本可见其完整版。其一是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有刘焉父子及蜀汉部分,其二是晋朝袁宏的《后汉纪》,编年体,只研究汉末的话,可从此书卷二十三,看到卷三十。 4.唐朝时,许嵩作《建康实录》,其中有孙吴部分,虽错误太多,但可以拿来做史料辨误练习。宋朝时,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其中有汉末三国部分,建议从168年灵皇帝即位,看到280年晋统一。 5.地理方面的书,自然也要学。如南北朝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都有汉末三国内容。 6.南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组织文人作的《世说新语》,唐朝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唐朝杜佑的《通典》,唐朝刘知己的《史通》等,有内容相关汉末三国,应当学学,加深功力。 7.最后说一下宋朝李防等人的《太平御览》。裴注的大量史料,虽于今失传,但有一部分在《太平御览》里,并且是《裴注三国志》中所不见的,比如195年周瑜带多少兵投奔孙策?是五百人,见《吴录》。然而《太平御览》有一千卷,想加深功力的同学,翻吧。愿意的话,把《太平广记》也翻了,这个有五百卷。 含梦柳垂残梦雾,有情人在无情路。闲时乱想,觉得很多事都是过眼云烟,但学识不是。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她便陪伴你多少,将死之时,有多少,带走多少…… 2010年10月于青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