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张捷夫所著的《丧葬史话》是丛书之一。
丧葬,简单说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最早的人类,生活与普通动物差不了多少,行动无意识,死后弃尸荒野,任凭禽兽啄食。可以说,当时的人是没有丧葬可言的。丧葬这一风俗是随着人类灵魂观念的产生而产生,并逐渐发展的。
张捷夫所著的《丧葬史话》运用大量的史实,介绍了丧葬文化在各个朝代的兴衰情况,同时介绍了各个民族、各个派别的丧葬思想及其表现形式,以及丧葬文化、丧葬礼仪的不同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不同影响。相信阅读完《丧葬史话》,您一定会对我国的丧葬文化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死,是人生的终点。丧葬,是指办理丧事,埋葬死人。可是,最早的人类,生活与普通动物差不了多少,白天成群结队地寻找食物,夜间住在树上或洞穴里,行动无意识,死后弃尸荒野,任凭禽兽啄食。所以,当时的人是没有丧葬可言的。直到灵魂观念出现以后,才开始逐步形成埋葬尸体的风气。
灵魂观念是怎样产生的?一般认为,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对自身和外部的自然现象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释。睡眠中偶然梦见已经死去的人仍然同活着的人一样进行各种活动时,便误认为人除肉体以外,还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存在,这就是灵魂。当时的人认为,灵魂附在肉体上,能主宰一切,灵魂一旦离开了肉体,人便死亡,人死以后,灵魂却还活着,仍能干预人间的事务,祸福子孙。随着人类亲情观念的浓重,对死去的亲人往往产生怀念之情,希望死去的亲人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好些,并能庇护子孙。于是,便开始重视对死人的处理,从而产生了丧葬。
《说文解字》记:“葬,从死在草中。”意思是,死在草中叫葬,身上盖的是草,身下垫的也是草。古语又有:“葬者,藏也,欲使人不得见也。”意思是,葬就是藏,把尸体隐藏起来。由此看来,最早的丧葬是极为简单的,仅仅是用杂草把尸体盖起来,或用其他办法把尸体掩藏起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宗教信仰和崇拜观念的出现,丧葬才逐渐讲究起来,走向复杂化。
一 原始社会的丧葬
氏族公共墓地
几万年之前,我国的远古人类开始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社会也称原始社会,是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类群体。每一个血缘群体叫一个氏族。氏族所有成员,都有共同的祖先,有骨肉关系。他们集体生活,互帮互助,相依为命。既然活着的时候每个人都要依靠氏族而生存,那么,死后也要在一起,以便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因此,设立氏族公共墓地,人死以后埋葬在一起,就成为氏族社会丧葬的重要特点。
氏族社会的公共墓地,在我国各地,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大量的发现。这些公共墓地都在居住区附近,布局和居住区相似,墓葬排列整齐有序,表现出血缘氏族的凝聚力。如陕西华县元君庙氏族墓地,就很有代表性。墓地在居住区南面,中间留有空隙地带。墓葬分为两区六排,自东往西,一、二、三排为第一墓区,四、五、六排为第二墓区。墓葬的年代顺序,排与排之间,是自东而西;同一排之内,是自北而南,井然有序。
母系氏族社会的合葬与二次葬
血缘氏族社会历史悠久,虽然自始至终都设有公共墓地,实行集中埋葬,但具体埋葬制度,前期与后期有着显著不同。氏族社会前期,血缘关系是以女性为依据的,所谓“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也称母系氏族社会。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极为牢固,多人合葬也就特别流行。迄今所发现的这种母系氏族社会的多人合葬墓,时间最早的是“山顶洞人”的墓葬。山顶洞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分上室和下室。上室是住处,下室是墓地。经考古学家对下室所存人骨的研究鉴定,葬的是老年男子1人,成年女子2人,幼儿1人,婴儿1人。比“山顶洞人”时间晚一些的,是北京西郊东胡林墓葬。这座墓里埋了2个成年男子和1个少女。这种男女合葬的现象,和当时杂婚制度有直接关系。
P1-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