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性格各异,面对各种运动,在外力的抗击下,各自有不同的反弹。
大姐性格最柔,当时是应该当红卫兵而不让她当红卫兵的年龄。有一次放学回家,发现前方吆喝声中走来的正是一支戴高帽游行的队伍。其中有我们的爸爸。
大姐不顾脱鞋,径自从路旁的水稻田直穿过去,绕道回家。
哥哥从小沉默寡言。压抑半天实在压抑不住,便挥毫泼墨写下“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二姐个性属皮球,越拍越反弹。有一次一个造反派头头点着她的鼻子,质问她为什么撕大字报。二姐一扭头,甩出一句:“革命大字报,越多越好!”
至于我呢,谈论最多的是关于我的一段淘气。
爸爸有一段时间,造反派命他挂牌子,在医院大门口面对大路的地方,每天站立几个小时,默读《毛主席语录》。
一开始我给自己分派的工作是看钟报时(当时普通人都没手表)。“爸爸,还有十分钟”,“爸爸,还有三分钟”……往来奔跑,乐此不疲。
大概久了嫌枯燥,便用几天时间,做了一个符合自己身量的小牌子。随后便和爸爸并排站着,挂牌子、学语录。有时站累了或注意力不能集中,便小心揭下牌子回家歇会儿。过一会儿,再跑过去,挨着爸爸站着。记不起爸爸当时脸上的表情,也记不清给牌子上画了什么,大概是“小反革命”或“小反动权威”之类。总之爸爸对我一向宽容,一任我胡闹。倒是还交流过心得,爸爸说,如果路过的人盯着你看,你也盯着他/她看,他们就会走开。
这一老一少的风景,事后经大人们演绎,才知道引发了许多响应。革命造反派专门召开过会议,有些人还严肃地指出“霍家小儿子”的淘气干扰了运动的严肃性。但不久爸爸的挂牌站立就被免了。我一直暗自得意,认为是自己立了一功。“文化大革命”热浪也随即慢慢消退,我莫明其妙地兴奋,总以为这和自己的“干预”有关。
七
从此爸爸有了在路口站立的习惯。我当年考上大学进省城读书,爸爸在路口一直看到车子开走。
放假回家,只要事先知道,爸爸一定在路口等我。如果不知道,爸爸一定会在回来的前几天,每天踱到路口,一站就是半天。
大学毕业我分到北京,以及从北京再移民新西兰,都不是从家乡奔赴目的地的,只能在电话里跟爸妈说声再见。
九九年爸爸中风,这是他第一次生大病。我从奥克兰飞回家乡,喜见他虽然虚弱,却恢复得很好,没有留下后遗症。中风后他脾气显然大改,连说话声音都小了。凡事皆好。
我们也少有交流。其实现在想来,早在他中风前好几年,他的脾气和性格就已大变了。什么事也不能打动他,什么事也不大能影响他,凡事他也不怎么表态,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子。“未置可否”,可能是比较恰当的一个形容。
爸爸有几枚奖章,那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文化大革命抄家时没丢,后来搬家时倒丢了。事后我知道了还不胜唏嘘,爸爸却十分无所谓。二○○五年年初,他获得抗战胜利六十周年金质勋章。我们做子女的高兴得很,自豪地仿佛自己得了勋章,爸爸也只是淡淡一笑。我有几十本连环画(北京俗称“小人书”),是我儿时的最爱,那里汇集了我幼年的全部回忆。妈妈大方地一本接着一本地送给了周围农民朋友的孩子。这对我是个大遗憾,爸爸居然幽默而让你哭笑不得地自问自答:“(那些连环画)市面上还能买到吧!”
八
当年我在北京,借用几篇旧作的标题来形容,可谓“紫陌”、“红尘”、“绿袖”……免不了有那个年龄层和生活环境所特有的苦闷和快乐。静下来,便写了一首小诗:
红烛照天天起风,
东方欲晓蓟门钟。
小月河上无月色,
南国秋千牵残冬。
自认为说了好多“槛内人”知道的事。后来拿给爸爸看。他看了一眼,放下,不置可否。
移居新西兰,做了“洋人百年大报”的记者。说是父母坚决反对,因为“祸从口出”。九九年回家问爸爸,他也未置可否。
其实就是移民出国,父母也是反对的。爸爸当然未置可否。经妈妈的表达,便成了“中国那么大,新西兰那么小;北京那么近,奥克兰那么远”式的意见。
我终究离开了新闻业,做了职业律师。但毕竟没能如父母愿当上医生,尽管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几乎全都成了医生。六七月份因事忙,近两个月没打电话,竞成永诀,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了。
爸爸走得非常安详,未经什么痛苦,“像睡着一样”。我未能见最后一面。等我带着全家转回到家乡,爸爸的遗体已经火化了。
九
听朋友说那天给爸爸送行的人特别多。从中心医院到城外殡仪馆的大街两旁,站满了人。灵车到处,便是一个挨一个地烧纸钱、放鞭炮,据说青烟缭绕,一时看不清街两旁的楼顶。那时正酷暑,灵车开出医院大门,便起了云头,一会儿便飘起小雨来。妈妈说谢天谢地,否则劳驾那么多人在毒日头底下站着,爸爸一定于心不忍。
据说爸爸生前说过要将骨灰撒了。求证于妈妈,这次轮到妈妈不置可否。
最后经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商定,认为将骨灰撒了,可能是当时那个语境中的一句应景话而已。我们做子女的,也都“现代”,对于将骨灰撒了的做法是能接受的。但想到爸爸漂泊一生,我们决定再给他置个家。于是在好友潘总的帮助下,选了一个背山面水的位置。山下的水田,有一大片是他当年“支持血防”的地方。
我们在家乡被称作“外地人”。爸爸出生于河南,参军后在中原一带抗日。负伤后到皖北学医,转业到现在这个“地方”——哪儿才是真正的家呢?四处漂泊,不就是四海为家吗?爸爸一辈子乡音不改,到晚年“不置可否”时,河南口音依然很浓。
我常常想他的“不置可否”,绝不是他没有态度或没有话说。经历了那么多事,这样的不置可否,是不是有点“物来应就,随缘了业”式的味道呢?
人的一生,无论平淡坎坷,想想看也就那么短短一瞬。
(2005年11月24日日记,2006年8月22日重抄)
P436-439
新西兰总督为霍建强《海外创出四重天》作序/1
奥克兰大学校长序/1
前言/1
第一部分 国会议员
第一章 国会第一天/3
“政治局”会议
主席和领袖
王子街支部
Caucus
新的领袖
蜂巢大厦
进入角色
官邸夜话
第二章 通往国会的三十五级台阶(一)/17
女皇伊丽莎白二世
向女皇宣誓
《金刚经》
佛光山
MMP
难忘的2007,2008
第三章 通往国会的三十五级台阶(二)/30
3.16和8.31
《南北时空》
拜票
“逼老投票”
第四章 朝九晚十的国会议员们/46
第49届国会开幕
紧急立法
就职演说
国会专业委员会
国会讲话
《财政预算(税举措)法案》
法案如何变成法律
四种法案
我的三部个人立法
第五章 就职演说/72
“Maiden Statements”
就职演说中文翻译
第六章 东方视点/87
01.CCTV不是CCTV:什么时候“中国中央电视台”不再是“闭路电视”?
02.修佛与马甲
03.曾国藩的“八宝饭”
04.牢骚、大唐及新西兰政党
05.早期华人和毛利人之色与戒
06.双语呈祥,“玉霞园”成路牌华人面上有光
07.华人政治生活和新闻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08.玩噱头“打假英雄”电视节目《靶子》成靶子
09.玩具巨头美太(Mattel)向中国道歉
10.消费事务部长:中国生产的衣物安全
11.新中自由贸易协定
12.纽币创新高:下滑;央行再加息:暂罢
13.寻短见,年轻妈妈打电话临终告别;脱口秀,著名主持人送温暖空中救人
14.说不尽的《隐私法》
15.24小时不间断电台直访,慈善机构欲破世界纪录
16.科学与政治的较量
17.移民精神:《南北时空》的主题音乐
第一部分附录:近看霍建强(专访四篇)/137
第一篇 不停奔驰的骏马,一步一个惊叹号——我所认识的霍建强(胡致华)/137
认识霍建强
近看霍建强
期许霍建强
第二篇 一个外国记者眼里的霍建强律师:“Brother from another:Motherland”,by Darrel Mager(梅建鹤)/141
第三篇 蓬莱山对话霍建强(亦军)/147
律师收费:六分钟一个单元
百年大所
百年大报
大砍刀新闻
“洋八股”
换血
猴肉事件
“全场对折”
第四篇 新西兰工党的首位华人议员:一位优秀的“新西兰人”/1 55
知性
理性
感性
第二部分 记者
第一章 大报记者/163
告别北京
奥克兰的新移民
第一次开飞机
移民新天地
百年大报
新时代的《新西兰先驱报》
洋记者土问题
第二章 文化冲击与海外生存/187
Culture Shock
卡莱沃·欧伯格(Kalervo Oberg)
“Cue”
习惯的力量
文化不是先天的
文化冲击不是病
失落导致失常吗?
了解社会是进入主流的第一步
第三章 什么是新闻/199
新闻的必然性和随机性
新闻九大标准
新闻标准的检验
检验新闻的几个指标
检验新闻
样文一
样文二
样文三
第四章 新闻语言与写作/216
新闻语言:LCD原则
倒金字塔(The Inverted Pyramid)
新闻写作的洋八股:启、承、转、合
如何写导言
导言之后的躯干
洋八股启、承、转、合案例(样文及分析:佛塔不是火化塔)
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
KISS原则
第五章 述评及观点性文章/234
简论
第一篇:《新西兰教育法》及国际留学生市场现状与问题
第二篇:移民、难民及政治人物“搅浑水”
第三篇:从“绿卡婚姻”看新西兰的国民性格
第四篇:移民、“阿舅”及井底之蛙
第三部分 律师
导读/255
第一章 新西兰法律制度/268
第二章 凯文和艾丽斯的故事/274
之一:在新西兰购买房地产
之二:“海外人士”申请许可
之三:地产经纪、“警示通告”和《土地让渡法》引发的一波三折
之四:“最后通牒”与“给丫曝光”
之五:禁止非法侵入
之六:未获许可而擅自建筑遭起诉
第三章 “共同拥有”还是“拥有共同”/312
第四章 反垃圾电子邮件法/315
第五章 关于《公平交易法》的几个案例/321
第六章 法律不计较琐事/327
第七章 案例分析:撩起法人面纱/330
之一:公司破产和债权人保护
之二:公司破产与财产转移(高等法院)
之三:公司破产与财产转移(上诉法院)
第八章 跨国合同中,司法管辖权条款十分重要——从澳大利亚的一
个案例说起/341
第九章 附录 言论自由与名誉保护——浅谈《1992诽谤法》/348
第四部分 诗人
第一章 缘何写诗/359
第二章 故乡月照/365
第一篇:独上北楼(诗三首寄台北名侠)
第二篇:诗两首:仿义山,心火
第三篇:有梦不觉人生寒
第四篇:应试
第五篇:青骥(老骥,蜜蜂,风流:仿西江月)
第六篇:忆故人(两首)
第七篇:故乡八首
第八篇:大学·慧原(三首)
第三章 梦里依稀/378
第一篇:大学1982
第二篇:大一大二
第三篇:八月
第四篇:心田守望
第五篇:我这样看你
第六篇:朱丽叶——不眠夜听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
第七篇:远去的大雁(歌词)
第八篇:紫竹院在海淀
第九篇:九溪烟树(杭州西湖)
第十篇:如愿
第十一篇:源头
第十二篇:近乡
第十三篇:北京,今夕
第十四篇:白天的风没有颜色
第四章 京都九章/396
之一:似尘如梦
之二:双环亭下
之三:风前有水
之四:夏夜小荷
之五:红烛照天
之六:金蛇狂舞
之七:关窗掩扉
之八:大蜀山下
之九:看动风幡
第五章 天葬台上/404
第一篇:担子
第二篇:京畿物语(之一,时间流在碰撞)
第三篇:参禅(外一首,钟声)
第四篇:秋风
第五篇:埋葬岁月的日子
第六篇:清明时节雨昏沉(二首)
第七篇:漫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第八篇:标本
第九篇:新西兰即景(五首)
第十篇:在法兰德斯战场(In Flanders’Fields,英译中)
第十一篇:见与不见(仓央嘉措诗中译英)
第六章 槛外人语/427
第一篇 第五套广播体操/427
第二篇 我的父亲/432
第三篇 奥克兰今夜无眠/439
第四篇 只有生命才能安慰生命——王明霞诗集序/442
一
这本书既不是“北京人在纽约”,也不是“上海人在东京”,更不是“中国人在新西兰”。这本书试图通过作者所从事的几个职业,通过工作内容来反射移民生活、介绍“西方社会”。
新西兰是个小国家,有人不客气地把她称作“西方的小尾巴”。人口将近450万,国土面积可与日本和英国相比。新西兰有世界独有的一种不会飞的无翼鸟,叫“Kiwi”,中译“几维”或“奇异鸟”,新西兰也不无自豪地称自己为“几维人”。几维人到了大导演彼得·杰克逊爵士(Sir Peter Jackson)那里就变成了三维特效,他的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中文译作《指环王》)一口气获了17个奥斯卡金奖,此外几乎所有近十年世界大片的特效 (包括《阿凡达 Avatar》),都出自他和合伙人理查德·泰勒爵士(Sir Richard Taylor)创办的惠灵顿Weta工作室之手。“Weta”在中文有个文绉绉的学名叫“沙螽”,其实就是新西兰一种长须无翅大蝗虫。泰勒自己就因《魔戒》而夺得四项奥斯卡金奖。2010年9月,惠灵顿华人为青海玉树赈灾募款,泰勒特地捐出一个亲笔签名的小金刚。《金刚》(King Kong)是他们在2005年合作拍摄的另一部大片。
说了电影也得说说科学。自从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随后至少有三个新西兰人获得生、化方面的诺贝尔奖(可能更多,因为统计标准不同)。
当然,广为人知的还是新西兰的蓝天白云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观。根据2010年6月份统计,新西兰有奶牛600万头,菜(肉)牛390万头,绵羊3,250万只……
可见这西方的小尾巴不小。北岛中部的淡水湖陶波湖(Lake Taupo)就和新加坡国土面积一般大,这能小吗?水清澈地仿佛见底,“扑通”跳下去游泳,顺便问船老大水有多深,船老大会不经意地答道:“不深,才100米!” 扑通一跳的那个人是我,那是好多年前的事。碧波荡漾的湖水映衬着远处的雪山。这山、这水就是地球沧海桑田过程中无数次火山爆发形成的。最大的一次爆发据史料说是映红了古罗马和中国的天空。
对新西兰的认知往往是两个极端:有人说新西兰是个弹丸之地,这里很静,节奏慢,充其量是个养老的地方。有人说她处处与西方列强同步,节奏快、竞争大、市场敏感,稍不进取就要落伍。
好在新西兰置身游戏圈内就必须按规则行事,譬如,很多人感觉不好,便卖房卖生意卖车举家搬到邻国澳洲,进出自由。几十年前国家党总理面对人员流失,就说过一句软刀子杀人的话:“去得多不怕,两国的智商指数正好因此都得到提升!”他不是一位人缘很好的总理,但这句话让许多新西兰这种“小地方”的人觉得爽快。
澳洲也不示弱。无论来自科技、艺术和经济领域,名声不好的他们说是新西兰人。名气大的如来自新西兰的影星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主演奥斯卡获奖影片《角斗士》和《美丽心灵》),澳洲则毫不谦让地据为己有。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与邻国澳大利亚相比,新西兰的资源有限,综合国力不在一个量级,人气没有澳大利亚旺,就业机会更少。这就涉及到本书试图解答的一个问题,读新西兰移民生活方面的书,图什么?
二
人人都会说的一句话叫“机会只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市面上常见的关于移民生活的作品,往往是在移民得到或失去机会的过程中着墨过多。这样的作品往往让读者或观众陪着主人公因其得志或失意而感慨一番,或是平添一些司马牛之叹。这时,像我这样的“过来人”,往往会突然想起中学读文言文时被语文老师强迫背下来的句子,例如“临池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如何结网、如何在机会来到之前(或丧失之后)帮助大家做些准备,便是这部书成型的一个主要参照。因为这个出发点,全书的内容、编排以及锁定的方面,就和传统或想象中讲移民生活的书有很大不同。
第一部分《国会议员》共七个章节,前五章是通过做国会议员的亲身经历,介绍与英国相仿的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亦称西敏斯特)政治体制以及新西兰独有的“混合比例”(MMP)选举制度。新西兰实行“一院制”(unicameral),没有参议院(上院)只有众议院(国会),众议院只有120多个席位,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获组阁权,组阁了该党领袖就是总理 (用老百姓的话叫国会里产生政府),想当部长首先必须是国会议员。
有了这层关系,就能理解为什么媒体就像“狗仔队”一样整天盯着这120多位国会议员。而作为华人,100多年以来是如何在新西兰社会层面争取生存空间和话语权的,从各社区的互动中、从一些政治和新闻事件中(有些事件是媒体制造出来的,故此区分),也能把到一些脉络。
第六章《东方视点》收集了我从政前的一些文章。其中有几篇是以海外华人角度来看中国,旨在抛砖引玉。例如《CCTV不是CCTV——什么时候“中国中央电视台”不再是“闭路电视”》,便是从英语的一个专用名词、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反射了和我观点相仿的一批人对中华文化的眷恋。因此,特别希望中国中央电视台把那个不文不白的英语缩写换掉。
第七章附录四篇对我的专访。算是对我这个作者的一个注解。
从政以来接受了不少平面媒体和电视、电台、网站的采访。有时很直白的一个问题却很难回答。譬如:“你为什么加入工党?” 我常玩笑地说,这个问题仿佛女性杂志专访时问“你为什么娶她、为什么嫁他?”之类,虽直白却不好拿捏。
2010年6月随工党领袖菲尔·高夫(Phil Goff)出访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和习近平副主席会谈。听他和菲尔亲切地交谈,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1972年工党刚选进政府不到三个星期,就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36年后,海伦·克拉克(Helen Clark)领导的工党政府又实现了和中国的四个第一,其中一个第一就是2008年菲尔·高夫以贸易部长身份,在人民大会堂签订了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
这两个理由其实就够了。很多海外华人都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强大的中国是使海外华人沾光的,这是昂首挺胸和低头自卑之间的区别。
第二部分《记者》共五章,讲我在《新西兰先驱报》(The New Zealand Herald)任记者的体会。除第一章《大报记者》稍微有点“煽情”,描述了移民早期的失魂落魄,其他章节分别从文化冲击、新闻定义、新闻语言和写作以及述评及观点性文章角度,比较理性又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新闻的理论和实践。其中所选样文都是从我以前发表的文章中筛选的。
许多人只知道我当国会议员以后的所谓“曝光率”,殊不知十多年前我的名气颇大呢 —— 这是不少大专院校的学生们告诉我的。因为他们修读英文课或专业课之前的“桥梁课程”(英语过度科目),老师讲时事就将我在报上发表的一些文章选编进讲义。那时移民不算很多,洋人大报有个华人记者还挺惹眼的。
媒体是移民和相关人士要过的第一关。过英语听、说关可以借助看电视、听广播,过阅读、写作关可以读报。但看电视读报纸并不是消遣。个中体会都在五个章节里列出来了。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强新闻理论和实践学习过程的渐进程度,我在第五章中采用了“无缝”(seamless)对接,登出的样文是英文原文,只给简介不给注释和译文。这样做是煞费苦心的。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本书对英语专业人士和外事、外企工作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律师》共选文章26篇,分门别类按18章列出,基本涵括了在海外(西方体制)创业和打工两个层面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新西兰目前有成文法1,100多部,以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为主的判例法(即Common Law,亦称普通法、共同法)更是浩如烟海。这是法律难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许多英美法系中的法律概念是中国文化里没有或是没有对等语汇的。除香港外,来自大陆、台湾和其他地区的华人骨子里还是受“大陆法系”(即Civil Law民法体系,也称罗马体系)影响,习惯了成文法(Statutory Law)、习惯了法典(Code),而对学法律的大学生来说,则是习惯了教材。这一切在英美法系体系中完全不一样,这是原因之三。
第四个原因是习惯上或曰作风上。许多华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虽然生活在新的环境,行为举止、思维习惯还保留了在来源地的那一套。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许多人习惯上不签合同,希望有不签合同的方便,但出了事又希望有法律上的保护。也有许多华人把“找律师”和“有麻烦”对等看待,或者出了事才想到律师。
法制国家法律无所不在。政府靠立法来贯彻自己的政策。大到年度财政预算,小到加油站因燃油加税而提价,都是靠立法来实施的。因此,政治和法律涉及的大多和百姓具体生活有关。就公民而言,大到跨国企业、小到街头练摊儿,无不牵涉到律师的专业意见和服务。会花钱的是把钱花在出事之前。未雨绸缪是律师服务的职能之一,好比健身和体检,“没事找事”往往可以避免出事。
英美法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法(Law)与衡平法(Equity)的区分与契合。何为法?按照墨子说法是“法不阿贵,绳不绕曲”,讲的是法的公正和说一不二。在英美法里,法指的是依照判例和成文法,主张具体的权利(rights)和补救(remedies)。而衡平法的精髓则是“公正不会让在没有救济的情况下蒙冤”(Equity does not suffer a wrong to be without a remedy)。 讲的是公平和“良知”,这里的良知和通俗意义上的理解有时不同,在法庭上往往指法官和被告私下掌握的但在普通法庭无法证明或接受的证据。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所有权(title)在法和衡平法意义上的区分。前者(legal title)指拥有权,后者(equitable title)指使用权,例如家庭信托,托管人在法律上拥有房产(产权)而受益人则拥有使用权。两个权利之间的渊源以及毁损后的“补”和“偿”(remedy and restitution)都是不一样的。法与衡平法庭二者合一,在英国也只是1973年的事。
这一部分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来自我为华人专门撰写的中英对照专栏“霍律师说法”。不错,这是个讲法律的专栏,并且是我的说法。其中有概念解说、案例分析、普法演讲以及和出庭大律师的对话。
中英文对照是依据这十来年读者反馈和要求而做出的决定。第二章讲拥有财产的两种不同方式,我把它译成“共同拥有” (joint tenants)和“拥有共同”(tenants in common),说明中英对照意义重大,否则容易导致“悬空式”理解或鲁鱼亥豕式的混乱。记得那篇文章发表不久,有位华人当事人打电话给我,说他读完后猛然醒悟:“共同拥有不能防第三者插足,拥有共同才可以”。不能说他回答完全正确,但能这样理解就很靠谱了。
中英对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保留了一些判例的原貌。“共同法”指的是英美法体系中判例共享。所以法庭判决的格式和体例都有讲究。好奇的读者可以看一看英美法系中的判决书是个什么样子。
大学教育经常讨论的话题是给学生猎物还是猎枪。猎物固然重要,否则没有实料。但猎枪来的长远,掌握了方法便可各取所需。这一部分文章或可充当一本小的交通地图,无论是业内同行或从事外事、外贸的专业人士以及各类移民和留学生,借此可以对英美法系的路况看个大概。许多东西可以举一反三。为方便读者,我给这一部分写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导读。
第四部分《诗人》是大学时代“小资情调”的延续。但生活在海外,对中华文化又平添了一层眷恋。这一部分因此从“小情调”变成“大情怀”。这一部分共六章,前五章选登了一些出国后写的古体诗和现代诗。第六章则以《槛外人语》为标题收录三篇散文和一篇为朋友的诗集写的序文。
这一部分我也写了一篇导读式的文字。总之,诗文使国会议员(立法)、律师(司法)和记者(“媒体第四权”)三个职业骨架之中,填充了一些血肉和精神元素。四重天,重重相辅相承。
有朋友问我为何将“他乡任游走,此处亦当归。山重现村舍,水复邀清辉”命名为《应试》(见第二章第四首)。我的回答是,移民路(和任何事情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个中艰苦好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要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气儿。山重算什么,只要坚持一定能找到村舍;水复又何妨呢?正好可以举杯邀明月。大师说“凡事之所贵,必贵其难”。所以有那样的胸襟、有那样一份坚持,便是人生的一个境界、一个命题。
三
这本书既可说是锱铢积累“十年磨一剑” 写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临时突击、利用工作之余和假期赶出来的。尤其是六月份回中国,在不同阶层走访一遍,感觉书中有很多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我们南半球“小地方”来的,显然步态赶不上。因此,四个部分大多数章节我都重新写过,补充了许多新的资料。
首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敢出这本四个体裁完全不同、个别章节还中英对照的“拼盘姘伴” 式的书。当年在北京,李音祚先生为我把关了几本译作,想必他不会料到十六年以后,我会丢给他这么一份关于移民打拼生活的答卷。
我的中文启蒙老师是舒州小学的江学奇先生和潜山中学的李杏林先生、鲍训治先生;英语启蒙老师是潜山中学储昭武先生和我的大姐夫许建明博士。大学阶段师从华泉坤教授读莎士比亚、江平教授读《罗马法》。出国之前,两位教授都为我写了推荐信,有他们推荐信壮胆,给我平添不少自信。
在新西兰“海外创出四重天”过程中,更是得到许多师长、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一一列名可能要占许多篇幅。我在第一部分第五章《就职演说》里提到了一些名字。
陆楠(Nancy Lu)是不少章节的第一读者,在此表示感谢。我惠灵顿和奥克兰两个办公室的负责人Andrew Burt和陈陶然(Tao Ran Chen)一直兢兢业业,为我的工作提供了“休斯顿控制中心”式的大本营。国会事务及选民服务工作量大、原则性强,他们替我管理好“霍办”,付出了大量时间。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碰上我们家楼下部分的装修工程。规模不大但分心不少。钱鍾书先生在《围城》里描写主人公在越南西餐馆吃的一顿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人民文学80版第17页)
轮到我们,因装修而带来的麻烦,其诙谐程度可以不输《围城》。我们因此长了许多见识,也认识了个别从前没有机会接触到的华人。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一批职业和道德双双过硬的真正专业人士的帮助。这一年来只是苦了夫人和孩子们。因国会议员工作的七日无休和这本书所牵扯的精力,我在家里做甩手掌柜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今天是2010年12月22日,大街小巷似乎每一个角落都飘着圣诞气息。南半球的新西兰正值初夏,天高云淡,大地一派新绿。蝉和叫不上名儿的昆虫,怯生生地试探着叫起来。海风吹过,送来一阵花香。我家后院的一棵栀子花,已记不清开了第几季了,好像一直在那白净净地散着淡香。旁边是大红的玫瑰,一朵朵被绿叶映衬,很富足的样子。葡萄开始挂果了,一串连着一串。李子已经长到乒乓球那么大,再过一段时间,鸟就会抢在人之前把它们一颗颗吃光。旁边一棵夜来香想必已经开过了。地上的一片君子兰刚刚热闹过,紫红玉兰又在吐蕊,花也被这一天四季、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闹得早已忘了节气之分。游泳池汪汪一碧,给夏季带来一丝清爽。旁边懒洋洋着我们养的一条雪橇犬(Husky),在太阳底下睡觉。他可能早已忘记大雪纷飞的样子,可见适者生存。邻居在割草,飘来一阵阵清新的草的香味。忽然想起来,新西兰还有一个雅号叫“蜜蜂和牛奶之乡”(Land of Milk and Honey)。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霍建强编著的《海外创出四重天——在新西兰做国会议员、律师、记者和诗人》这本书既不是“北京人在纽约”,也不是“上海人在东京”,更不是“中国人在新西兰”。《海外创出四重天——在新西兰做国会议员、律师、记者和诗人》这本书试图通过作者所从事的几个职业,通过工作内容来反射移民生活、介绍“西方社会”。
人人都会说的一句话叫“机会只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市面上常见的关于移民生活的作品,往往是在移民得到或失去机会的过程中着墨过多。这样的作品往往让读者或观众陪着主人公因其得志或失意而感慨一番,或是平添一些司马牛之叹。这时,像我这样的“过来人”,往往会突然想起中学读文言文时被语文老师强迫背下来的句子,例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何结网、如何在机会来到之前(或丧失之后)帮助大家做些准备,便是这部书成型的一个主要参照。因为这个出发点,全书的内容、编排以及锁定的方面,就和传统或想象中讲移民生活的书有很大不同。
《海外创出四重天——在新西兰当记者、律师、诗人和国会议员》汇集了霍记者、霍律师、霍议员和霍诗人“十五年磨四剑”的海外生活心得。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东方视点”——国会议员霍建强。共三个单元,收录霍议员首次国会演讲(maidenspeech)、他的时事述评以及媒体对他的报道(精选,主要侧重创业经历)。这一章,管窥蠡测,可以了解海外“新华人”所生存的社会以及与“主流社会”的互动。第二部分:“西方新闻与写作”——记者霍建强,用五个单元介绍新闻的选择标准、英文新闻写作的诀窍(“洋八股”之起、承、转、合)和华人在“文化冲击”以及英文文字方面要注意的几大要素。第三部分:“霍律师说法”——律师霍建强,汇集霍律师近十年用中英文撰写的普法文章,引用案例简要地在地产、公司/商法、信托、信息工程等方面,介绍“共同法”(CommonLaw)在西方生活中的体现。第四部分:“故乡月照”——诗人霍建强,收集霍建强1993年以后未曾发表的诗歌、散文。实用加励志是本书的两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