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徵明传世书法赏析/跟大家学书法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郭豫斌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晚年与沈周并驾齐驱,被合称为“文沈”,并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画派领袖。

《文徵明传世书法赏析》(作者郭豫斌)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评析。

内容推荐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文徵明传世书法赏析》是“跟大家学书法丛书”系列之一。

《文徵明传世书法赏析》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评析。

《文徵明传世书法赏析》的作者是郭豫斌。

目录

《文徵明传世书法赏析》

诸体全能的书法大师

文徵明其人

文徵明的家世

迟语的童年

青年狂生

九试不中

三年仕途

致仕生活

耿介清廉的操守

文徵明的诗

文徵明的绘画

文徵明的书法艺术

名师指点勤奋学书

文徵明书法艺术的三个阶段

文徵明书法艺术特点综述

文徵明传世书法作品鉴赏

《七律诗轴》

《自王英去后》

《醉翁亭记帖》

《致四叔公、五叔公札》

《游虎丘诗帖》

《过庭复语十节卷》

《石湖烟水诗》

《滕王阁序》

《离骚经》

《九歌帖》

《赤壁赋》

《西苑诗帖》

《七绝诗》

《雪后早朝诗轴》

《行书五律轴》

《文徵明名帖精选》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滕王阁序

心经

试读章节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晚年与沈周并驾齐驱,被合称为“文沈”,并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画派领袖。

文徵明的艺术才能极为全面,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人称“四绝”的全才。在书法史上他又以兼擅诸体而闻名,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评价说:“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人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社会环境的熏陶使文徵明成为诗、文、书、画的全才,而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诗、书、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书法和绘画在用笔的技法上有关联,而诗和画在内容意境上又常是一致的,所以诗、书、画一体不仅完全能够取得和谐,而且能够互相补充,使主题更突出、内容更丰富。诗、书、画三位一体,使这几个姊妹艺术同为一个主题服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文人的一大创举,也是世界文艺领域中的独特创造。由于历史条件的成熟和当时环境的影响,使文徵明在这一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

据《文氏族谱续集》记载,文氏一系出自姬姓,汉代时成都太守文翁以兴办学校而闻名蜀地,后来子孙留居四川。后裔中有一支迁徙到江西庐陵,到宋代时文宝做官在衡州,又衍出文氏衡山一支。文徵明就是文氏衡山一支的子孙,他的别号叫衡山居士,被人尊称为衡山先生,即源于此。文宝的七世祖文原和庐陵一支文天祥的八世祖文乡是亲兄弟,这样算来文徵明也是文天祥的同宗后裔了。文宝的五世孙文俊卿在明朝被授衡州卫千户之职。文俊卿的次子文定聪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散骑舍人,文定聪之子文惠入赘在苏州,就在江苏的长洲定居下来,文惠就是文徵明的曾祖父。文惠有二子文洪、一文济,文洪有三子文林、文森、文彬,文林有三子文奎、文壁、文室。这样文惠一系的子孙就世代居住在长洲地区。

关于文徵明的名字“文壁”,以及为何他以字行世而隐去本名,有一些传说,说文徵明本是“玉”字底“璧”字为名,而文天祥的弟弟也叫“文璧”,但他却与哥哥文天祥誓死不降元的气节背道而驰,屈节做了元朝的官员。为了显示对文壁的鄙视,所以,文徵明不用“璧”名而以字行世。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文徵明的名叫“壁”,是“土”字底的“壁”字,而不是“玉”字底的“璧”,这是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按星宿的名称给文徵明兄弟三人取的名,而且都用“土”字联名,长子文奎、次子文壁、三子文室。所以,文徵明嫌避“文璧”之说是不正确的,这是鉴定以“文璧”署款而冒充文徵明真迹的书画赝品的最有力证明了。

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十二月初六日,与屈原的生年甲子相同,为此成年后他曾取代离骚》中的“惟庚寅吾以降”刻了一方图章以为纪念,也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

文徵明小时候长得又瘦又小,一副病兮兮营养不良的样子,而且反应也很迟钝,都五六岁了还站不稳,到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呢!这可急坏了文徵明的父母。

一转眼文徵明已经10岁,10年中他没和任何人交流过。10岁生日后的一天,文林处理完公务回到家,只见文徵明迎着父亲走了过来,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用微笑迎接父亲的归来,而是张口叫道:“爹爹回来了!爹爹回来了!”这一叫使文林吃惊非小,本来他看到文徵明后没有在意,像平时那样用漫不经心的目光瞥一下文徵明那常见的、以微笑代替问候的脸,可谁知文徵明竟然发出了清楚的声音,文林着实被吓了一大跳。

望着父亲和家里众人那瞪着自己的眼神,文徵明仿佛明白了什么,于是又大声地叫了一声: “爹爹回来了!”这一声把全家从呆滞的状态中唤醒。“文壁会说话了!”“文壁能说话了!”一片欢呼声。

从此以后,文徵明仿佛变了个人。以前那个只会比比画画,整天咿咿呀呀、呆头呆脑的文徵明不见了。一个能说会道、聪明过人而且过目不忘的文徵明出现在人们面前。

文徵明会说话后一天比一天聪明,父亲决定重点培养他。父亲延请自己的朋友吴宽教他文学,请李应祯教他书法,请沈周教他绘画。

这些人既是文林的朋友,更是当时的一代才俊。吴宽是成化壬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谥日“文定”,是位博览群书,兼工书法,行履高洁的名士。李应祯是景泰四年的举人,秉性耿直,喜欢当面指出他人的过错。他博古好学,文辞简捷,篆书、楷书俱佳。沈周博览群书,文风仰慕左氏笔法,诗风效法白居易、苏轼、陆游,字风仿黄庭坚,深为当时所爱重,尤善于画,后人评说乃明代第一。

在这些吴中才俊的训教下,聪明的文徵明很快就在诗、书、画方面小有名气,但他却不喜欢钻研那借以猎取功名的八股程式文字,而喜欢读《左传》《史记》《汉书》及古代和当时的名人文集。他显然是受到三位老师的影响,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对自然的真趣却情有独钟。文徵明19岁时与祝允明、唐伯虎、都穆等人经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互相探讨书中疑义,有时甚至累日不休。他们一起倡导偏好古文词的风尚,与当时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不谋而合,体现出年轻人不满足于现实,积极要求变革的进取精神。但是,文徵明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被郡学中的诸生视为不务正业,更为那些终日里装腔作势、喜欢标榜自己的道学家视为“离经叛道”的“狂生”。

文徵明对科举考试不抱好感,并且生陛淡泊,不求闻达。但是,身在封建大家庭之中,又是诗礼传家的文家,文徵明无法逃避家庭的束缚,只能秉承父命,专心攻读八股文法,准备走科举之路,求取功名。这是文徵明极不情愿的,也是违背他“狂生”初衷的。但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毕竟功名代表着人生的最高价值,不获取功名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功名对读书人来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也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孜孜不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从而光宗耀祖,荣耀门楣,而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吴地此风更盛。

文徵明就这样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26岁时走上了科考之路。P1-4

序言

书法,为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欲写书法者,不可不稍识汉字的字体与书体的异同及其变迁。

字体,系从文字学角度指构造符合共同原则、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文字。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据“六书”的原则组字造型,属于古文字,自隶书之后,汉字则脱离“六书”而成为单纯的文字符号,属于今文字。

书体,一般是从书法艺术角度指人们书写的文字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具有某一风格并能自成系统者,如真、行、草、隶、篆等书体。另外,书体在唐以后,也兼指某一书家的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欧体等。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由繁就简的发展过程。在古文字系统中,往往一种字体就是一种书体。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其风格虽因人、因时而异,但尚未形成书法意义上独立的书体,字体与书体难以截然划分。秦、汉之后,字体基本稳定而书体蓬勃发展,二者日益分离,书体遂有三体书、四体书、五体书、九体书、十体书乃至五十六体书、百体书等等,种类繁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过人们的筛选,有些书体逐渐被淘汰而湮灭,有一些书体则因便于书写或受人喜爱而继有发展,真、行、草、隶、篆等“五体书”便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书体,其中尤以行书应用的范围最广。

行书,一般认为起始于东汉刘德升。晋卫恒曾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唐张怀璀为行书定义说:“不真不草,是日行书。”行书又分真行和草行,其区别正如清刘熙载所说:“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由于行书“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清宋曹语),故其应用极广而为有志于书法者所不可不习。为此,特辑印历代名书法家行书字帖一套,以应习行书者临摹、观赏之需。

本册辑印文徵明行书四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滕王阁序》和《心经》。

文徵明(1470-1559年),明江苏长洲人,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居士。徵明幼不慧,稍长则颖异挺拔。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剧,名日益著。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文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故人又称其为文待诏。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明陶宗仪《史书会要》曰:“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

《前赤壁赋》,为文徵明八十七岁时书。原迹字大如拳,笔力道劲,姿体清新,神韵隽越。

《后赤壁赋》,为文徵明八十九岁时书。行书之中偶有正体,卷舒掩映,自成一格。

《滕王阁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文,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书字,佳文妙书,相得益彰。

《心经》,用笔清静闲雅,笔意精到,为文徵明七十一岁时书。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