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念中的乡村,就像一首老歌,悠扬又悠扬,流淌又流淌,流淌过如同重金属加快节奏的现代音乐的现代生活中日益紧张和压迫的心灵和神经。
《乡村的记忆》是作者(蒯陟文)对西北乡土生活的熟稔和痴情。全书共29篇文章,内容包括《乡村的音符》、《老骡》、《城市旁边是乡村》、《芦苇》、《大烩菜》、《普通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村的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蒯陟文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忆念中的乡村,就像一首老歌,悠扬又悠扬,流淌又流淌,流淌过如同重金属加快节奏的现代音乐的现代生活中日益紧张和压迫的心灵和神经。 《乡村的记忆》是作者(蒯陟文)对西北乡土生活的熟稔和痴情。全书共29篇文章,内容包括《乡村的音符》、《老骡》、《城市旁边是乡村》、《芦苇》、《大烩菜》、《普通话》…… 内容推荐 仿佛回忆温暖的往事,融化心头的郁结和焦渴。让人化作随水漂游的树叶,悠然又悠然,听一路泉水叮咚的天簌之音,惬意间魂归故事。 《乡村的记忆》收录了《乡村的音符》、《老骡》、《城市旁边是乡村》、《芦苇》、《大烩菜》、《普通话》、《耳朵是用来听音乐的》、《自己的风景》等散文作品。 《乡村的记忆》由蒯陟文编著。 目录 在生活的河床里发现动人景观(代序)——读蒯陟文的散文小说合集《乡村的记忆》 乡村的音符 老骡 城市旁边是乡村 芦苇 大烩菜 普通话 耳朵是用来听音乐的 自己的风景 糖萝卜 读图时代的文字 沙枣 大概也是一种爱情 骑自行车的境界 田野上的零食 衣服 乡村的梦想 不买报纸的原因 商业化情感 丰富地生活 电脑是个工具 城市的公交 英雄主义 上学 永不相遇 望子成龙 美丽·三年级 房子 服务 一起采访事件 后记 试读章节 乡村的音符 忆念中的乡村,就像一首老歌,悠扬又悠扬,流淌又流淌,流淌过如同重金属加快节奏的现代音乐的现代生活中日益紧张和压迫的心灵与神经。老歌里有许多朦胧而又清晰的音符,仿佛一只只温暖而抒情的小手,轻柔地抚慰,让所有的紧绷舒缓下来。 比如,黄昏,劳作后回家的脚步从容而慵懒,原野辽阔,夕阳柔和,回家的小路蜿蜒,路边的水渠里流水潺潺,轻轻地拖动渠边的冰草在水中作柔曼的舞蹈。村庄在前面,沉静的小村子周围环绕了烟岚,缥缥缈缈,舒缓而悠长,如丝如缕,如歌如诉,亦真亦幻,梦幻般缥缈,情感般温暖,思念般牵扯,远方吨重而雄宏的山在烟岚中柔软地缥缈起来。小村恍如仙女,轻灵的白色长袖轻舞,仿佛有曼妙的歌声在田野和村子之间升起,回旋,如天籁之音。在轻歌曼舞中,有人唱一嗓子秦腔,作高亢的和音,我们踏歌而行,回归温暖的家。 比如,我经常赶着一辆骡子车,向距离村庄远处的一座芦苇湖走去。老骡迈着舒缓的脚步,棕黑色的臀部一左一右很有节律地摆动。漫长的乡间土路就像一条黄色的线谱,路两边远远近近有星罗棋布的绿色的芦苇湖,那是线谱的乐符,奏出悠长又悠长的乐曲,舒缓而又优美的乐曲就像一匹无形的漫长的轻纱随风飘扬,我们在轻纱上悠然地滑向远方。 比如,秋天迤逦而来,层林尽染,万物披色,在一片成熟的绚烂中,池塘中静汪一池秋水,纯净如孩子的眼睛,宁致如老人的目光,平静的水面了无瑕疵,纤尘不染,意味深长,意蕴悠远。站在水边,仿佛水中升腾起甘露琼浆,醍醐灌顶,从头部注入,涤荡全身,你这才发现你的细胞原来如此焦灼,在一股清凉中浑身的每一个细胞清爽地松弛下来,人透明如水。池塘边的草丛在水边形成的倒影起伏回旋,像一首跌宕起伏而轻快的旋律,是古琴或者是小提琴的旋律,在旋律中,纯净而超迈,人空灵地随着优美的旋律起舞,起舞弄清影,清影如梦如诗如歌如幻,幻化而飘摇,在明净的天空宁静的秋水之间悠然而舞。 那一个个音符,回忆起来,就组成一首老歌,温暖而抒情,仿佛和煦的春风抚过绵软的草丛,温暖经历冬天的冰冷的身心;仿佛一只充满感情和意味的小手抚摸伤痛的皮肤,冰凉那些焦灼的每一个细胞;仿佛回忆温暖的往事,融化心头的郁结和焦渴。让人化作随水漂游的树叶,悠然又悠然,听一路泉水丁东的天籁之音,惬意而惬意间魂归故里。 老 骡 老骡的结果是给卖了。老骡老了,毛鬃里都掺杂了白丝。地里的大力气活老骡干不了,就干一些闲活。田将不种了,老骡养也是空养着,卖了还有几个钱,爹说。爹也老了,来钱艰难,于是就卖了。 每次放学归来,一进家门先习惯地向骡子圈里望去,我的心一下子就像那圈一样,变得空落落的。老骡在的时候,我每次回来,老骡看到我,会立即紧走几步来到门边,伸了头下颏搭在门栏上,咴儿咴儿地向我打招呼:呵,你回来了哦。狗笑尾马笑唇,骡子也笑唇。有时候,老骡会露出了红的内唇向我笑。现在,骡去圈空。 没了老骡,打鱼草要人去拉,磨面也要人力拉着车把麦子送去。往鱼塘上送饲料,人力不足,就把嫂子家的骡子套上车拉。那骡子性烈,暴躁,慌张。到鱼塘去要过一个小桥,那一次,小桥上淹了一点儿水,那骡子死活不肯过。四五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用衣服蒙了骡子的眼,才算赶了过去。再一次满车的饲料被拉翻在鱼塘里。到底是老骡乖,牵出圈来把车一套,就可以舒舒服地用了。家里人每一说起老骡,就眼圈儿发红,叹着气低下了头。哎,老骡真不该卖!我更加想念老骡了。 老骡是伴着我从小长大的。 农村的孩子,到了差不多的年龄就要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同大多男孩子一样,放牲口。于是我开始放老骡,当然那时老骡还没有老。P1-5 序言 生活之河永远奔流不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条不舍昼夜地流淌着的大河里的游泳者。或者,有时我们倦怠了,爬上岸来,歇息片刻,暂时做一个人生风景的观赏者。然而,河岸上片刻的宁静与怡然终究只是“浮生偷得半日闲”,大河奔腾翻卷不休,我们又怎么能当“永远的看客”?是的,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扑向广阔的生活河面是人类的宿命。只是,在生活的湍急河流里如鱼儿一般游动许多岁月,心灵深处就一定会留下许多记忆、想象和思索,这记忆、想象和思索倘若有一天真的化为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美丽文字,那么,这来自心底的表达便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了。现在,我的书桌上就摆放着一本出自业余文学创作者蒯陟文之手的散文和小说合集《乡村的记忆》。我认真地翻阅着它,把它看做是一位生活之河的深潜者的真实的心灵记录。 阅读蒯陟文的这本散文和小说合集,第一个感受是作者对西北乡土生活的熟稔和痴情。全书的29篇文字里,一分之二部分是叙述和描写乡村生活的。无论是小村湖上的芦苇、沙漠边缘的沙枣树、田野里的零食,还是农户人家的老骡、母亲做的大烩菜,作者一一写来,情深意长。对乡村如此痴心眷恋,当然源于作者自小生于乡土农家,长于田野之上。据一般的创作心理学分析,童年时光不仅能沉淀为我们一生最清晰的记忆,也可以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小说家莫言才会说:“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莫言:《小说的气味》)而散文家周同宾则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写作就是回老家,就是亲近故土亲人。”(周同宾:《古典的原野·自序》)显而易见,似乎没有哪一个来自乡土的作家能够逃脱故乡和亲人的情感包围,蒯陟文也不例外。只是,我读蒯陟文的作品,发现他在对乡村生活的浓情描绘之际,常常会将城市生活当做一个有意无意的参照和对比。他感叹城市里的应酬太多,已经吃坏了胃口,所以格外想念母亲亲手做出的大烩菜(《大烩菜》);他惊奇何以一个脾胃不开的城市孩子在有了乡村田野里的激情奔跑之后,居然食欲大开,面呈红润(《城市旁边是乡村》)。当年,为求生计骑自行车奔波于乡村土路时,心情何等沮丧落寞;而今,每日在办公室里伏案工作,竟然感觉骑自行车出行是怎样地令人通体舒泰,身心愉悦!(《骑自行车是一种境界》)蒯陟文说:“从乡村走出来的这双脚,在城镇的柏油路上奔波了许多年,但总觉得脚底下有些飘虚,日子久了,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乡村放出来的一只风筝,在城市的天空里飘摇。”诚哉斯言!随着中国社会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奔涌而来,应该说,中国人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矛盾和困惑:我们在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在拥有了足够财富的同时,却眼睁睁地把“精神家园’’丢在了爪哇国里。蒯陟文怀念乡村之美好,反思城市之芜杂,其思想旨趣自然不是要“抵抗城市”。他只是想借回忆和思索,寻找自己的精神的“后花园”。这种寻找到底有多重要?蒯陟文当然知道它关乎自己的安身立命,关乎自己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倘若一个人真的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丢失了精神的“故乡”,那么,等待他的也许不仅仅是日暮途穷,江上一哭,而是整个灵魂世界漆黑如夜,不见灯火了。 近些年来,文学创作界流行一种风尚:重在炫技,不见思想。这直接导致了大量浮光掠影式和自说自话式的文学作品的产生,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文学本身所天然具有的动人魅力。我读蒯陟文的这本创作集,非常欣喜地发现,虽然作者的创作数量难称宏富,但思想的力量却时时呈现。他说:“城市是投奔的异乡。”一句话里,包含着多少人间的况味!他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刻,忽然顿悟:“我坐在公交车上的感觉是,我正在行走,朝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但不知过程中会经历哪些东西。这很像一场人生。”设譬精警,耐人寻味。蒯陟文作品思想的力量,还体现在这本创作集里所收的几篇小说当中。《英雄主义》一篇,描写了自小顽劣强悍的武刚短暂的一生,在武刚起伏跌宕的人生命运的状婆当中,表达着作者深深的叹息和深沉的思索。小说借武刚之父的话点醒世人:“人活一辈子哪能那么容易,不想受一点苦还要活个面子光亮,怎么可能?放上天的风筝还得有根线挂在地上呢。”其他几篇小说,或叙述少年时代的学校生活,于生活的万千变化中窥出人性的莫测(《美丽.三年级》;或在男女情感的书写中,见出灵魂的真纯(《永不相遇》);或在机关生涯的描绘中,透露难以言传的生活的苦涩与奥秘。简言之,蒯陟文是一个敢于潜入生活河底的创作者,在色彩杂陈的人生的河床上,他看到了所有的生存景观和人性图案,并以一枝艺术的彩笔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到蒯陟文所提供的人生图景,是震惊还是生出难以抑制的感伤、叹息?那可能只是我们的事情。然而,我依然固执地相信:读者的激赏毫无疑问会变成推动作家创作向前的漂亮的火车头。 2010年9月银川 (作者现为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后记 对于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来说,乡村是难以忘却甚至是难以割舍的。我经历了农村的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现在离开乡村也已经有好些年了,但总觉着乡村就是根之所在。如今,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村庄已经纳入城镇建设的框架中,宽阔的柏油路已经将那个曾经偏僻的小村庄包围了起来。应该过不了多久,那里就“城镇化”了。那片村庄将会彻底消失,留给我的,只能是越来越淡的记忆。村子里的乡亲们将全面地转化成为另一种身份:市民。但人们一般仍然称他们为“失地农民”。延续了多少辈的身份烙印并不会那么容易地消除。但他们依托了多少辈的土地将不复被拥有,他们延伸了多少辈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曾经的村庄和村子里的生活、村子里的人们都将成为记忆。我关于乡村的一些零碎记忆就汇集成了这一本小书,希望作为永久的记忆。 本书编印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郎伟、王旭等老师和领导的关心与帮助,编辑张好、王瑞对书稿进行了精心的编辑审核并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在这里我表示衷心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最后,且以一首诗作为结束。 回望田原品炊烟,城市归来看南山。 人生几回伤往事,奔波半世解凡尘。 曾向文章述襟怀,始解笔墨寄闲情。 也知岁月如逝川,一蓑烟雨任平生。 2009年9月9日于永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