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洋女士所著的《挑战创业板》适逢其时,以其多年来对创业板的关注,并结合境外多家市场和国内创投的实际案例,提出了非常鲜明和具有实战借鉴意义的操作策略建议。宣洋女士在本书中罗列的一些技巧,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助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挑战创业板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宣洋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宣洋女士所著的《挑战创业板》适逢其时,以其多年来对创业板的关注,并结合境外多家市场和国内创投的实际案例,提出了非常鲜明和具有实战借鉴意义的操作策略建议。宣洋女士在本书中罗列的一些技巧,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助益。 内容推荐 宣洋所著的《挑战创业板》讲述了:创业板是指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挑战创业板》分析了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 目录 第一章 揭开创业板的神秘面纱 一、风险投资家的成功故事 二、追根溯源创业板 三、境外主要创业板市场介绍 四、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和主要特征 五、十年磨一剑,创业板终开闸 案例分析1:北大青鸟环宇香港创业板上市 案例分析2:易拓迈克获天图创投2000万元 第二章 创业板拉开资本角逐序幕 一、创业板的推出形成多赢格局 二、世界风投浪潮正涌向中国 三、风投规模猛涨,人民币资金热潮兴起 四、创业板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机遇 五、创业板吸引众多上市公司“奔私” 六、创业板推出为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案例分析1:风险投资为何偏爱阿里巴巴 案例分析2:迪源半年融资2亿元 第三章 创业板投资策略 一、宏观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长短结合——“先投机,后投资”的原则 三、整体把握——国内创业板投资策略浅析 四、运筹帷幄——投资创业板的战略战术 五、火眼识金——散户投资者如何投资创业板 案例分析1:深圳创新投为何看中朗科 案例分析2:宁波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第四章 创业板实战操作技巧 一、创业板实战操作须知 二、创业板的新股配售 三、新股定位分析技巧 四、换手率在新股投资中的应用 五、创业板的技术分析技巧 六、创业板市场进入操作阶段 案例分析1:软银助上海盛大腾飞传奇 案例分析2:葳尔股权投资助小企业业绩翻番 第五章 创业板运行保障体系 一、创业板市场的保荐人制度 二、创业板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三、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制度 五、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制度 六、创业板市场的退市制度 七、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制度 案例分析1:高特佳巧妙退出蒙特利 案例分析2:公司上市过程中的资产剥离与分析 第六章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 一、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定性分析 二、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种类 三、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征 四、创业板市场风险评估的方法 五、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预测 案例分析1:分散投资是降低风险的最好办法 案例分析2:一波三折的裕兴创业板上市之路 附录1 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 附录2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交易规则(送审稿) 附录3 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2008年4月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1章 揭开创业板的神秘面纱 一、风险投资家的成功故事 2000年7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沙山路2440号设立办事处。那是一条繁忙的交通支线,向东北蜿蜒于圣克鲁斯山脉脚下。它穿过一片殖民地时期的低层建筑,旁边有一座气派的天主教教堂,环绕着沙伦购物中心,正对着一排郊外公寓。在这个拐角的缺口处是迎合高消费群体的斯坦福商厦,而路的尽头是埃尔卡米诺瑞尔大街——通往加利福尼亚硅谷的交通要道。沙山路2440号现在就属于中央情报局的In-Q-Tel公司了。公司的名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取自单词“Intelli-gence”的字母组合,这种做法时下很流行;而字母Q来自伊恩·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的故事:Q是个奇才,私下里偷偷向邦德提供一些高科技的小发明装置,使其总能挫败对手。中央情报局希望通过In-Q-Tel公司进行的风险投资,能够像那些Q的小发明装置一样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帮助。 拥有3400万美元可分配资金的In-Q-Tel公司在寻找符合美国中央情报局要求的小型高新技术创业公司进行投资。当然,投资不是无偿的,也必须要得到一定的回报,In-Q-Tel公司占有新公司的部分股份,成为股东。同时,它还给创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管理建议,以确保他们每个好的创意都能发展成为可以赚大钱的生意。 美国中央情报局不仅想要扶持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扶持这些企业发展的同时得到资金回报——通过最终出售拥有的股权而获得可观的收益。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超人之处,这也是大部分经营者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投资获利方面他们是开了先例。遵照这种模式进行的活动不仅仅发生在沙山路,在门洛帕克、加利福尼亚,乃至整个硅谷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后来人们把这种投资方式称为风险投资,遍及全美。 这种大资金、高风险以及有时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的回报,是典型美国式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风险投资主要在美国进行并取得巨大成功,事实上,其他的国家也在奋起直追,最主要的原因是风险投资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运作得最好,那里拥有大量有能力将它们付诸实施的人;那里还有许多敢于挑战的人。风险投资预示着前瞻性的社会价值——接受进步的变化、推崇超越传统的发展和保持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总之,风险投资在美国运作良好是因为它所受的约束较小。风险投资充满活力,不断变化,它挑战既有的实践,冲击商业力量的中心,打破传统的规则。而且无须言明,风险投资已经成为颠覆性的活动,而颠覆性正是美国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一切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这种颠覆的思想是否真的深入众多风险投资家的心里却值得怀疑。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忽略了这一点。 当然,风险投资通常也被当作一种普通的投资。不同的是,它投资于特殊领域——富含科技成分的新兴企业,但也并非全是新兴企业。官方统计显示,大概90%的新企业按照通常的商业生命周期模式上路,而其余的10%则由有组织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使这些公司或准公司按高速和强冲击力的模式发展。 被风险投资支持的具有诱人前景的新兴企业都包含了新技术。当然,不完全是这样,有时也有例外。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都集中在具有巨大商机的技术突破环节。突破性技术意味着巨额的投资回报,因为它创造了一个还没有被现有的行业巨头占领的新市场。那里有足够的空间让一些原本不出名的新公司在短时间内成名并暴富。新公司还会威胁老公司,因为新公司会逐渐取代那些安于现状的老公司。由于新技术更具有实用性,所以很快就能占有市场,回报也是特别巨大的,因为新创企业的启动价值是零或接近于零。它们无路可走,只有向前发展,否则就必须退出。风险就是一直存在的,由获得巨额回报的概率来衡量的失败威胁,正是这种风险评估的过程反映了成功的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技巧和原则。 由于资金的问题,初创企业需要特殊的照顾。风险投资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满足这些弱小而又嗷嗷待哺的初创企业的特殊需要。当然,也有一些人可以随便将钱注入这些企业之中,因为他们也能从中赚取收益。但风险投资却与它们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的投资。为获得高额回报,风险投资者要承受巨大的风险——支持新企业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将极力动用众多的专业资源以保证他们的投资能收到一定的回报。 因此,有关风险投资的秘密就在风险投资家的实战操盘上,另外,他们也特别为其获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特别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对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诸如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景象的互联网就是他们的杰作。风险投资家们不仅通过参与塑造一个庞大而积极的企业家阶层,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举动也正在一步步改变着这个世界。 P1-3 序言 眼光制胜 操作护航 进退有道 “创业板风险非常大,绝非一般投资者所能驾驭。” “世界上只有美国的创业板是成功的,中国创业板很难成功。” “投资创业板非亏损不可。” 在创业板经过多年孕育即将开市登场的时候,以上种种似是而非的担心和揣测还是能经常见到,多数投资者在兴奋的同时又感到有些担心和迷茫。宣洋女士所著的《挑战创业板》适逢其时,以其多年来对创业板的关注,并结合境外多家市场和国内创投的实际案例,提出了非常鲜明和具有实战借鉴意义的操作策略建议,相信对读者有所助益。 创业板确实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但是,与一般大众认识不同的是,从逻辑上讲,高风险所对应的是高收益。如果一项投资是高风险低收益这样的配比关系,那么市场的生存依据又是什么呢?正如期货投资,在很多人眼中宛如洪水猛兽,一方面确实是高风险,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着价值发现、风险规避等多种功用。因此,在很多介入者失败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期货市场在最近短短的十年间,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增长了数十倍。这个案例既能说明管理层为什么要推行创业板的原因和本意,又能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市场都是风险收益配比对应,都是合理存在的,胜者自为,败者亦有其自身的误差。 投资是一门专业技术。由于创业板的入场规则要求必须具有两年的投资经历(并非经验)或要求投资者面签风险声明,因此我相信阅读本书的投资者多少都对股市有一些见识。因此,我想大家更能理解宣洋女士在本书中罗列的一些技巧。我个人体会:眼光制胜、操作护航、进退有道三点比较适用于创业板投资。 首先,眼光制胜,我强调功夫在诗外。创业板的特点不同于创投基金,创业板上市公司理论上已经经过了创投基金的前期“猴子扎标枪”式的筛选,通过推荐券商也有着较大的保荐责任,安全性已经有所提高。但是,我想这远远是不够的,因为在当前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创新速度下,很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生命力都在缩短,甚至容不得你“好三年、坏三年,辛辛苦苦又三年”,因此,建议投资者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理解”一些新鲜事物。看一个企业或投资一个企业的评判标准的规则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创业板无疑更具特色和“硬标杆”,第一是看企业有没有竞争性,也就是它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核心商业模式,有没有别人不能复制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成长性,意味着它有没有市场,国家政策支不支持。第三是企业是否有规范性。第四是看管理团队,每个投资企业都认为管理团队很重要。品牌的管理团队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第二个方面是拥有专业能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第三个方面是职业化素养。第五是它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创业板比拼的不仅仅是单一盈利,更比拼的是速度以及抢占制高点的意识。否则,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很大。 其次,操作护航。操作的层面涉及策略、买卖时机选择、止损等。介绍这方面投资能力的书籍摆满了书店。我想创业板更多的策略在于讲究技巧的灵活运用以及多种方案的综合交叉。投资大师查利·芒格的“格栅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思考方法是:我想知道我最可能死在哪里,如此我就永远也不去那里。投资世界是个复杂的系统,面对这样的复杂系统,过度自信是大敌,首先是不能遭受伤元气的损失。在2004年伯克夏公司股东会上,一位投资人问巴菲特如何在生活中成功,查理插话:不要吸毒,不要乱穿铁路,不要染上艾滋病。这不仅是幽默式的玩笑,而且也是在投资中避免错误行为的真缔。 第三,进退有道。例如有观点说创业板上来后,每样都买几只,如果有一只狂涨也许能覆盖其他创业板的下跌。又如有人提出:发挥中国人多的优势,只做跟人口密集潜在客户众多相关的商业模式公司,这样也能维持生存。又比如有人强调只做趋势,因为创业板的主升浪可能比主板大很多,下跌可能更凶狠,因此只追涨,以“超强硬对付强硬”……我们姑且不论以上种种策略的有效性,我想最主要的是:投资创业板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同时也要有“退”的勇气(主板不退也许还能熬来重组,但创业板的规则是退市,熬是最错误的,其中机会成本还不论)。此外退的含义就是止盈止损了,老生常谈,但知易行难,希望创业板的投资者能知而行之。 最后代表读者感谢宣洋的著作。同时祝愿投资者在创业板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满,好运连连! 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经纪业务部总经理、资深分析师 徐向华 书评(媒体评论) 创业板是个很有潜力和成长性的市场,如果上市之初由于过热而导致上市公司市盈率过高,市场的发展就没有空间。创业板要想搞好,就必须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这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残酷。希望创业板能给主板作个表率。 ——上交所副总经理 刘啸东 只要有很多好的公司需要资金,而中国又想建立起一个巨大的技术市场的话,就需要有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来提供给技术公司融资渠道。所以,我认为中国推出创业板是一个好的时间。 ——纳斯达克国际公司总裁 约翰·沃尔 对于风险投资来说,科技并不是唯一重要的。科技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创新以及很强的marketing and focus。 ——美国汉鼎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 萧永强 创业板不是一种传统的金融手段,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稳定性较差,不断产生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的创建者、监管者考虑不周之外,创新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反映在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方面,使其变得不那么稳定。 创业板如果(对主板)有资金分流作用,那么它也是或早或迟的事。创业板市场成立后对主板的影响有多大,关键要看这个分流作用有多大。 ——中国证监会主席 周小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