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国)M·W·艾森克等著//高定国等译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观点开始表现出怀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诞生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几起重要的事件。如Chomsky发表了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G.A.Miller发表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了概念形成问题以及Piaget也在这个前后提出了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教授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目录

总序 

译者前言

作者、中文译作者和审校者简介

中文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认知科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本书总体构架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2章 视知觉:基本过程

引言

知觉组织

深度和大小知觉

颜色知觉

大脑系统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3章 知觉、运动与行动 

引言

结构主义知觉理论

直接知觉

理论整合

运动、知觉和行动

视觉指导的运动

物体运动知觉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4章 物体识别

引言

模式识别

Marr的计算理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认知科学证据

面孔识别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5章 注意与操作局限性

引言

听觉集中注意

视觉集中注意

注意分配

自动化加工

动作失误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6章 记忆:结构与过程

引言

记忆的结构

工作记忆

记忆过程

遗忘理论

回忆和再认理论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7章 长时记忆理论

引言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内隐记忆

内隐学习

迁移适宜加工

遗忘症

遗忘症理论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8章 日常记忆现象

引言

自传体记忆

难忘记忆

目击证词

超常记忆能力

前瞻性记忆

日常记忆研究评论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9章 知识:命题和表象

引言

什么是表征?

什么是命题?

命题:目标和关系

图式、框架和脚本

表象是什么?一些证据

命题与表象

Kosslyn的表象计算模型

视觉表象的神经心理学

连结主义表征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0章 对象、概念与类别

引言

关于类别和类别化的证据

定义属性观

原型理论

样例理论

概念的解释说

概念组合

概念和相似性

评论类别化理论

关于概念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下册

第11章 言语知觉与阅读

引言

听讲

单词识别理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

基本阅读过程

单词辨认

从文字到声音的通路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2章 语言理解

引言

句子加工

容量有限理论

段落加工

故事加工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3章 语言产生

引言

口语是交流工具

言语(口语)产生过程

言语产生理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言语产生

认知神经科学:言语产生

书写:基本过程

认知神经心理学:写作

说和写的比较

语言和思维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4章 问题解决:谜题、顿悟与专家技能

引言

格式塔学派的早期研究一

NeweⅡ和simon的问题空间理论

谜题研究评价

重新解释格式塔学派的研究结果

从谜题到专家技能

对专家技能研究的评价

学会怎样成为一个专家

思维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5章 创造力与发现

引言

天才和才能

研究创造力的一般方法

运用心理模型所导致的发现

由类比导致的发现

假设检验所导致的科学发现

对问题解决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6章 推理与演绎

引言

推理的理论研究范式

人如何进行条件推理

抽象规则理论

心理模型理论

领域特异性规则理论

概率理论

推理的认知神经心理学

理性和对各理论的评价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7章 判断与决策

引言

判断研究

决策

判断与决策会出现多大的错误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8章 认知与情绪

引言

情感需要认知吗?

情绪加工理论

情绪与记忆

情绪、注意与知觉

对情绪加工的总结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19章 现在和未来

引言

实验认知心理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

认知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现在和未来的方向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试读章节

人为什么要发展颜色知觉呢?毕竟,如果你通过电视观看一部黑白电影时,你能很容易地理解那些投射到你眼睛的运动图像的意义。事实上,下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正是体现了颜色视觉的价值(Sekuler和Blake,1994):

·检测(detection):颜色视觉可帮助区分目标与背景。

·分辨(discrimination):颜色视觉能易化对目标间的分辨能力(如对成熟水果和未成熟水果的区分)。

为了了解人类怎样区分大约五百万种不同的颜色,我们必须先从视网膜谈起。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感受细胞:视锥细胞(cone)和视杆细胞(rod)。视锥细胞大约有六百万个,主要分布在中央凹(fovea)或视网膜的中央部位。视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视觉(colour vision)和视觉敏锐性(sharpness of vision)。视杆细胞大约有一亿二千五百万个,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周。视杆细胞主要参与暗视条件下的视觉和运动检测。两种感受细胞间的这些功能区别主要是因为一个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只接受几个来自视锥细胞的信息输入,而接受数百个来自视杆细胞的信息输入。这样一来,只有视杆细胞能在暗视条件下产生足够强的神经冲动。

Young-Helmhotz理论

视锥细胞含有对光作出反应的感光色素。根据Thaomas Young提出并由Hermann von Helmhotz进一步发展的成分理论(Component the-ory)或三色理论(trichromatic theory),即视觉系统中共有三类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做出最强烈反应的神经。后续研究表明这三类神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视锥细胞。其中一类视锥细胞对短波长光波最为敏感并对知觉为蓝色的刺激作出最大反应。第二类视锥细胞对中波长光波最为敏感并对知觉为绿色的刺激做出最大反应。第三类视锥细胞对长波长光波最为敏感并对知觉为红色的刺激做出最大反应。

那么我们怎么知觉其他颜色呢?根据这一理论,许多光刺激都同时激活两类甚至三类视锥细胞。例如,人类对黄色的知觉就是通过激活第二类和第三类视锥细胞而实现的,而对白色的知觉则是激活全部三类视锥细胞而实现的。

Dartnall、Bowmaker和Mollon(1983)利用显微分光光度学技术(microspectrophotometry)所获得的证据支持这一理论。他们发现了三类分别对不同波长光波作出最大反应的视锥细胞或感受器(见图2.11)。每一类视锥细胞都在一个较大波长幅度内吸收光波,因此把这一现象等同于一类视锥细胞知觉蓝色、一类知觉绿色和一类知觉红色是错误的。Cicerone和Nerger(1989)发现视觉系统共有约四百万个对长波更敏感的视锥细胞、二百多万个对中波更敏感的视锥细胞和不足一百万个对短波更敏感的视锥细胞。

P56-57

序言

感谢读者在“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前驻足和浏览。

我们为什么要译介和出版这套丛书?

学术会通时代。科学与技术从来都在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助跑,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尤为显著。在这新纪喷薄、百业腾骧、中华数千年文明将再现辉煌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

心理学正日益走近和踏入我们的生活。目前它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从“心理学”这棵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干倒显得有些不明了。严肃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没有心理学主干的承托,心理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培本固干是本译丛的宗旨。

我们的目光还应看得更远。国内外均有学者断言,心理学将成为2l世纪的“显学”。我们同意这一观点。这并非心理学家的自大,某种意义上,这是科学发展史的必然走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奥秘的科学,即使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所谓“前科学”的粗放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或一直在关注自身(我)。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仅就“知”的领域而言,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分析,所谓“格物致知”,实际包含着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人类的知识,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其构成都是这一双向建构的产物,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类)又不断使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锤炼的“认知结构”这一利器,反身解剖自己的认识(甚至包括认知结构本身),并及于其他专属于“人”的领域——意识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际的、个性的诸多方面。这种自我解剖的功能,惟有“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才能做到,它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所在。而且,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它会变得越来越自觉和深入。心理学地位的日益凸显正是与此相伴随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为之提供了许多佐证。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紧迫呼唤科学心理学的介入,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须以“人”为支撑点。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才能真正构成现代的文明。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试看:当人们惊呼知识濒于“大爆炸”之时,必然更期望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之谜以实现真正的学习的革命;当教育终于从应试模式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回归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时,就更要求教育的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当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业时,充分发掘智力的潜能和探索其有效的培养途径必然更显重要。人们面临的问题似乎也更多了,例如:当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人们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于彼此的和谐与适应?当本由人所创造和发明的外化的技术却在与人的颉颃中,显现出凌驾于人的态势时,如何重铸人的尊严和恢复精神力量的能动地位?当愈益先进的技术把人导入愈益复杂的人机系统时,究竟是“物从于人”,还是“人从于物”,或是“人物相容”,又怎样相容?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作出回答。

当然,就心理学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它为这些问题所能提供的答案和解释,与人们对它的要求相比,尚有相当的距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准科学(Almost Science)”,或至少目前是如此。一来是因为心理学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缺少有效的研究手段。例如,在脑电图的记录成为可能之前,要想研究梦的生理基础几乎是天方夜谭;二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还受到诸多实际操作和伦理的限制。心理学不可能为了探明感知觉的关键期而人为地将婴儿幽闭于光、声隔绝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同物理、化学等纯粹的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从来都不是那么“过硬”。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中,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然科学各分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心理学研究突破禁区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为探讨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深入,又为打破传统的禁忌和藩篱创造了条件。另外,随着哲学(尤其是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比如进化论思想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也为心理学构筑正确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启发与指导。心理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内容看,都已今非昔比。自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度过了发展的婴儿期,现已长成蹒跚学步的幼童。惟其尚幼,才会有2l世纪的青春可期。心理学已成为当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终将在科学之林尽显风骚。

让我们再把视线收至当代。一个不讳的事实是:由于近代科学心理学发端于西方,西方学者比我们稍稍领先了几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是积极的拿来主义者。我们希望从一种多元的视野中,以某种开放的气息,吸纳他人之长处,此所谓“大道多容”的心态,当为今日中国学人所取。

当然,我们在做这件“拿来”的工作时,应该保持一分清醒,这又与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无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既具一般性,更具多样性的学科。一般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普遍性上,心理学以揭示此规律为己任。多样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多样性。心理现象并非缥缈之物,它是在人的诸多实践领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必然分枝繁茂,且多有交叉。另一多样性则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势必会在它们所研究和表述的心理学上打上各自的烙印,甚至在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也难以避免,在那些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的领域则更是如此。这样说并不否认其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的共存关系,恰如生物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统一。

因此,心理学也许是一门最具多样性的学科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在各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学流派,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在最能体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基础心理学部分,更诞生了一批成熟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专著。所有这些,均应被视为人类知识库中的财富。把它们介绍给中国的学术界,可为中国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打开一扇嘹望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从而更好地把握心理科学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这无论是促进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壮大我们的学术队伍,还是推广、普及和深化心理学知识在智力开发与训练、人才培养与评估、人事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实践领域的运用,都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因此,基于上述种种思考,选译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的想法就自然产生了。而且我们设想,它应是一套成系列的丛书,其范围应尽可能地涵盖各个主要的心理学领域,以名家名著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的标准,试图使读者能从这套丛书中形成关于科学心理学的“主干”形象,并对当前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的这些想法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教授中酝酿并取得共识,旋即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赞同,继而迅速组成了选编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基于出版同类丛书国内尚无先例,为慎重计,我们又拜访了中国心理学界几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陈立、荆其诚、张厚粲教授,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均表肯定与赞许,且欣然应允担任丛书的顾问。他们还对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原则和建议,一再鼓励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其语殷殷,其情切切。无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本套丛书名日“当代”,具体指近十余年来的作品,或是问世稍早,近年又再版流行者。时间是判断学术著作之生命力的良好尺度。但立足“当代”,与判断名著的时间间距的要求,两者之间显然是矛盾的。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平衡点。确定选择的时限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就是对两者的兼顾。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内在学术价值的把握上。这正是编委会的工作重心所在。因此,那些既反映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对后继的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启示意义,且为当今学者所公认的有影响的作品(含某些成熟的基础心理学的教科书),为本丛书的选择目标。全套丛书容量约25种,内容涉及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含智力理论)、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在三五年内陆续出版。

现在,从动议至今仅及年余,“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首批作品就奉献于读者面前了。选编委员会和译校者都尽了全力,当然不足之处终所难免。我们诚恳期盼心理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在此译丛成书之际,我们尤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领导人的远见和决断使丛书得以迅速面世。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和副总编辑阮光页教授还亲自参加了选编委员会选编工作组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选编委员会工作的高效运转。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最后,我们想表达我们全体选编委员会同仁们最诚挚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编译这套丛书的最核心的初衷:今日播种西方译丛,为的是来年收获中国的名著!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到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歌猛进,中国的心理学家既有能力也有信心,贡献于世界科学与文明更多创造性的成果。我们深信,待以时日,“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名著译丛”也会出现于西方!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选编委员会

1999年10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