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那恰(最后的森林之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诚然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那恰(最后的森林之子)》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作者诚然十余年体悟鄂伦春人的精神世界,被鄂伦春人称为:诚然比鄂伦春还鄂伦春。

本书六次修订,再现鄂伦春族人的生活!

一部鄂伦春族宏大史诗巨著!森林之子部落文化全景呈现!

内容推荐

《白那恰(最后的森林之子)》由诚然著:如果每一个民族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圣经之书!

那么这个世界会有更多永远流传下来的美好品质!

清光绪年间,中国北方一个鄂伦春穆昆部落爆发天花,人大量死亡。首领塔坦达莫日根,架着七架马爬犁,带领着幸存下来的大人和孩子,沿着一条冰河向河的上游逃亡。

经历艰难险阻,人困马死,只好选在一处依山傍水处建起仙人柱(木杆房),成立了一个新的乌力楞。世事变迁,灾祸不断,莫日根病重,选乌热松为塔坦达,他又被野猪挑死,选岳有华为塔坦达,她又疯了。最后十八岁女孩子吉若成为乌力楞的塔坦达,他们在几十年的山林生活中经受了瘟疫、雪灾、战争、火灾、山洪暴发等天灾人祸,并五次率众迁徙。为果腹他们捕鱼狩猎、采菜摘果,生活中他们的占卜祭祀,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虽曾人数增多,但又走死逃亡,到头来只剩下十六个人,在最后一次毁灭性灾害之后,他们最终不知去往何处。

在这些大的背景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许多黯淡与光芒,也将鄂伦春民族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老习俗、仪式、风情,通过故事和人物的不同命运揭示出来,营造出人与人亲善,人与人平等,人与人互助,原始公平正义的人类理想境界。

《白那恰(最后的森林之子)》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鲜明可爱的人物,讲述了闻所未闻的故事,设置了震撼心灵的情节,描绘了令人向往的情境,把人带入一个神秘、奇异、遥远、陌生而又充满人性温暖的美好世界。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1.逃亡

 2.乌塔其

 3.水葬猎马

第二章

 4.重建乌力楞

 5.众神归位

 6.果腹

 7.剥桦树皮

 8.做桦皮船

第三章

 9.谙达来了

 10.私货交易

 11.帽活依尔宝玉论今

 12.俊萨满

第四章

 13.拜众神

 14.蹲狍子

 15.阿其格查乌热松和帽活依尔宝玉

 16.猎获

 17.捕

 18.大嘴的故事

第五章

 19.篝火狂欢

 20.女人垂钓

 21.枪卜

 22.记事绳

 23.骨卜

 24.祭祀别亚博如坎

 25.秋祭

第六章

 26.传授

 27.恩格那力纠哈汗

 28.吉若

 29.火葬

 30.捕鱼

 31.下懒钩

 32.阿其格查莫日根和乌力楞的孩子们

第七章

 33.祭祀布乌力安和底布千卡文

 34.诱鹿

 35.打野猪

 36.烤灰鼠

 37.猎熊

 38.阿其格查莫日根病了

 39.治病

 40.葬熊

第八章

 41.阿其格查乌热松

 42.小吉若长大了

 43.狍子醉了

 44.库力死了

 45.围猎

 46.枪漏子

第九章

 47.情歌

 48.寻找乌力楞

 49.采山

 50.猎人的讲究

 51.魏拉依尔乌力楞

第十章

 52.帽活依尔宝玉和岳有华

 53.求亲

 54.定亲

 55.猎貂

 56.同房

 57.成长

 58.仙人柱新房

第十一章

 59.送火神上天

 60.大年三十

 61.冰下的鱼

 62.酝酿快乐

 63.抹黑的日子

 64.拜访

第十二章

 65.迎亲

 66.成亲

 67.洞房

 68.送别

 69.回门

第十三章

 70.岳有华教新萨满

 71.帽活依尔宝玉农耕

 72.阿其格查乌热松的树葬

 73.路公署抓兵抗击罗刹

 74.吉若成了萨满

 75.枪杀骁骑校

 76.疯了的岳有华

第十四章

 77.女塔坦达吉若

 78.乌拉仁银嘎归来

 79.孩子们病了

 80.吉若的思念

第十五章

 81.拯救

 82.李谙达和岳有华的姻缘

 83.尼力吉尔财旺求助

 84.尼力吉尔财旺清闲的日子

 85.祭拜白那恰

 86.帽活依尔宝玉获释

 87.隐瞒的一个秘密

第十六章

 88.钱谙达谢恩

 89.流浪萨满

 90.雪灾

 91.雪中的人和野兽

 92.预测年景

 93.两个老人去了

第十七章

 94.赵宝玉唱吟感怀

 95.山洞中的财宝

 96.帽活依尔宝玉的畅想

 97.天火

 98.赵宝玉的山洞生活

 99.迁徙

 100.出山

第十八章

 101.老孙头住的屯子

 102.孙桂花

 103.吉若不想成亲

 104.赵家寨

 105.赵宝玉和尼力吉尔财旺

 106.化解

第十九章

 107.从异国归来

 108.消失的魏拉依尔乌力楞

 109.突出大嘴重围

 110.走过赵家寨

 111.令赵宝玉尴尬的两个异国女人

 112.乌力楞的悲喜

第二十章

 113.氏族英雄

 114.佳莎和敖丽莎

 115.赵宝玉的世外桃源

 116.大嘴入侵乌力楞

 117.大胆的计划

 118.舍出孩子诱捕大嘴

 119.河里的蝲蝲蛄

 120.山林里的欢笑声

第二十一章

 121.向莫都儿求雨

 122.山洪淹没了乌力楞

 123.投奔赵家寨

 124.大同世界

 125.公鸡打鸣了

 126.白那恰远去了

后记

试读章节

1.逃亡

莫日根(好猎手)带领着七架马爬犁,逃亡在这条冻结的河流的冰面上。

莫日根像其他鄂伦春猎人一样,全身上下裹了一身的狍皮,肩上斜挎着那条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火绳枪,腰里别着猎刀,以及乌力安(鹿哨)和包毫库特(火种),狍头帽子已遮住了他紧皱的眉头,他那双能穿透山林的眼睛四处扫视着,像是随时发现猎物就迅速拔刀举枪。但他的形态却显得有些老了,有些花白的胡须被风吹拂得乱蓬蓬的,更让人觉出他的龙钟老态。

北方的天气就是这么寒冷,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还有些冻人。只有到了中午,才有一股股温暖的风从南边悄无声息地吹拂过来,渐渐地把河北岸阳坡上的残雪吹化了,吹开了一簇簇灰紫色的耗子花,耗子花张开的喇叭筒毛茸茸的,这是大山里最早开的一种花,就算是来报春的吧,在这片山林中南坡和北坡呈现出两种景色……但山里人都知道,接下来就会有那成片成片的达紫香跟随它们开放,到那时候,漫山遍野就像火一样通红了。

莫日根的心是提着的,他从来没这样提心吊胆过。他一点也没注意这些天气变化,他感到更多的是事态的严重和这个季节的寒冷。他下意识地从怀里掏出记事绳,这是一种很古旧的东西,用以记录日子和记载大事,他从上边拔出一根小木棍棍,心想,都春天了,昨还这么冷,是恩都力在惩罚人呀!

莫日根抬头看着前面无边的林海雪原,又忧伤地转回身望一望跟随在他身后的那七架马爬犁,马爬犁上坐着女人和孩子,一旁是踏着积雪行走着的男人们,他的眼神变得很柔情,心里泛起了一丝酸楚。他用亮堂堂的声音吆喝了一声:“快点走,走边上,河中间都要化了!”

这条河流,对莫日根来说并不陌生,他过去不知多少次地往返在这条河流上。河化开了就划着桦皮船在河里划行,河封冻了就在上边行走,他在河岸边的山林里狩猎,追逐着各种野兽……他猛然觉得,而今自己却像那些被追逐的野兽一样,逃亡在这条河上。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呀……

莫日根注视着脚下这条冰河,想着那些快乐和悲伤的岁月。往事就像这白雪覆盖着的河的冰层下面,那悠悠流淌着的河水,那么缓缓不断地涌过。那是由山林间无数不冻的山泉汇集而成的。这里也融人了他那些无敌岁月。而现在随着春天的临近,冰都是立茬的了,冰在横茬的时候才结实,一成立茬就该破裂了,冰层不时地发出嘎嘎的冰裂声,他知道马爬犁随时都会陷落在冰下刺骨的河水中。

但他别无选择,他没工夫想过去的那些事情,只能带领着这些大人和孩子顺着这条冰河往西挺进,他也不知道走下去会怎样,他只知道西边是河的源头。莫日根抬起头看着前方,他此时觉得这条河是那么漫长,似乎没有尽头。他只能这样带着全乌力楞(氏族)的大人和孩子们迁徙,只要离那个流行天花的穆昆越远越好,这是一种为活命而进行的逃亡……

乌热松(聪明)同样是鄂伦春猎人的装束,他显得更为和善,他从后面追赶上来,他是莫日根的乌克汗讷混(弟弟),他很理解哥哥此时的心情。他慢慢地凑到莫日根身边,轻声试探着说:“阿哈(哥哥),让马歇会吧,它们太累了,都走不动了!”

莫日根看了看他,然后点点头,他明白弟弟的意思,人和马再结实也不是铁打的,他无奈地朝后面挥了一下手,七架马爬犁都停了下来。

莫日根从前到后地走过这些马爬犁,看着爬犁上的大人和孩子们。他们的脸都被冻得红红的,全身包裹在狍皮袍子里,头上都戴着狍头帽子,帽子的边沿,散乱的头发,眉毛和胡子上挂着白霜,他心里想,全乌力楞的人咋像一群让猎人追的狍子一样,咋整的?

他又看看那些拉爬犁的马和四处寻找猎物的猎犬,它们的身上也都挂着白霜,全身冒着热气。他开始心疼这些好伙伴了。

莫日根从狍皮口袋里掏出一大块血红的狍子肉,狍子肉己经很少了,他用猎刀割了七小块,一块块送到马嘴边,马就嚼这生肉……那几只猎犬眼巴巴地看着他,他便割了肉让它们也吃。

奠日根总是这样,先喂饱马和猎犬,然后才让人吃东西。他对乌热松说:“狍子肉还有少少的了,还有几捧肉干,让大伙都吃几块肉干吧,划拉点干木头在河边笼堆火……”

乌热松知道大伙的肚子很饿,但没人说饿,他很平均地把肉干分给大伙,然后带领着男人们不声不响地去捡木头了。

这是由四个家庭拼凑在一起,共同在迁徙的队伍,这里有莫日根三个儿子两个儿媳和一个孙子,乌热松和他老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孙子,白依尔托恩托元(老实)和他一个儿子还有帽活依尔(赵)宝玉及其老婆和儿子,帽活依尔宝玉是这里唯一的一个汉人。

他们一共十八个人。

男人们从林子里把一些干木头弄来了,堆架在河边。

莫日根拔了些干草,从腰间取下包毫库特,俯下身歪着头把火种放在干草里用嘴微微地吹了吹,嘴里念叨着什么,包毫库特立刻出现了红火,把干草凑到火上去,干草先是冒黑烟,接着就点燃了……火开始燃烧起来,但人们并没有动。

他们在等待头人做完一种仪式后,才能围过来烤火的。

莫日根是塔坦达(家族长),他要先来祭祀透欧博如坎(火神)。他拿出一块肉扔到火堆里,又倒了一桦皮碗酒,双手举过头,用手捧着酒碗由左向右地洒在火堆中敬了火神,嘴里说着:“透欧博如坎,敬您老人家了,让我们大人孩子暖暖身子吧……”

莫日根祷告过之后,眯着眼睛注视着那堆火,仿佛真的看见一个老太婆坐在火中向他笑着,他知道火神是一个老太婆,这是老人告诉他的。他忙跪下向火神磕头,老太婆笑吟吟地慢慢消失了,他摆了摆手,大伙才缓缓地靠过来烤火暖身子。

莫日根从狍皮酒袋里倒了一桦皮碗酒,让大家轮流着喝,大人们喝了一点酒后觉得身子暖和了,他们的脸上立刻泛起一种满足的笑容,因为温暖对于他们太珍贵了。P001-003

后记

感受鄂伦春人的精神世界(后记)

鄂伦春人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深山密林中,鄂伦春语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是一个目前仅有几千人口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自古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

我之所以熟悉这个民族,是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居住地和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相距很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鄂伦春人骑着猎马,挎着猎枪,领着猎犬驰骋在山林间,他们那种骠勇让我怀有一种敬畏。

后来我在内蒙古下乡的时候,住所附近就有一个鄂伦春猎民乡,那时和这些猎民经常有一些接触,到猎民家中喝酒吃肉,这时候我已经不太惧怕他们了,更多的感觉是他们好客、热情、大方。你可能和他们素昧平生,只要与他们相遇,他们就会把酒拿出来请你喝,把肉递给你让你吃,你如果不接受,他们会很生气,甚至拿起枪半真半假地吓唬你,因为对他们思想情感不了解,这使我对他们敬而远之。

我无论如何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与鄂伦春人的往来多起来,而且关系十分紧密,他们常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会和节日庆典,我也常与他们一起采集山野菜和狩猎,他们对我的最高赞誉是:“诚然比鄂伦春还鄂伦春呢!”我喜欢他们这样评价我。

由此,我更加熟悉和了解了鄂伦春人,并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

十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参加鄂伦春兄弟民族举办的各种活动。起初我是参加“三少民族”文学笔会给他们讲座,接下来又应邀参加其他如古伦木沓节、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研讨会、建旗大庆等活动。这是因为鄂伦春朋友对我的爱戴,加之首先我很热爱这个民族,所以我和他们成了好朋友。

鄂伦春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狩猎民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状态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20世纪50年代初刚下山定居,90年代放下了猎枪从事农耕和养殖业。所以在这个民族的人的身上保留着诸多人本来的特质,比如真诚、善良、豪爽、勇敢等优秀品质,这也是我喜欢他们的一个原因。

有很多人对这个民族感兴趣,一些专家学者从服饰、音乐、语言、宗教等不同侧面研究这个神秘的民族。由此,许多人只从这个民族的表象来看待这个民族,便产生了一些误解。

而我更多地是用我的心灵去感受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如今鄂伦春人所表现出的特殊爱好,比如饮酒,比如喜欢山林,比如喜欢采摘,都是有其渊源的。

一个世代狩猎的民族走下大山,便失去了家园,放下猎枪和猎马、猎犬便失去了左膀右臂,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这些,虽然是从荒蛮走向文明,其实也就失去了一切古老习俗那种赖以生存的条件。他们是在寻找失去的一切,是在重温过去的生活。

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的焦虑、无助、痛苦、失落便通过某种形态表现出来。在表现出自大中带有一种自卑,在表现出真诚中带有一种猜疑……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丧失。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鄂伦春人又是乐观的,无论是进山林游玩,还是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即使是几个好朋友相聚,总会看见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各种经历,讲述诙谐幽默,带有传授的意味,因为没有文字,只能如此一代代口口相传。

历史在进步,一切古老的东西难免流失掉,再让他们回到过去只是一种理想,这是文化的转型,也会是一种疼痛,更是一种古老文化的遗失,但又别无选择。

我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做准备,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鄂伦春原始生活的作品,但这个民族的过去毕竟是被历史和密林遮蔽了的,要想真切地复原那时的生活谈何容易。

2005年年初,我终于开始写这部长篇了,起初的篇名叫《淡远的白那恰》,白那恰是鄂伦春语“山神”的意思。在我看来,鄂伦春人就是山神,但那种狩猎的状态已经消失了,淡远了,后来又改回到《白那恰))o

写笫一稿时,是从2005年1月11日开始的,第二稿选在一个林场的一个平房里,一个人点着蜡烛不分白天黑夜地写作,从年前到正月十五,改完了第二稿。这部长篇自从2005年1月11日起,到2007年10月10日,断断续续地用了两年零九个月,终于写完了第六稿。2009年年初到5月11日我又修改了一稿。

最后一稿是2011年1月初,在鲁迅文学院修改完成的,这个高研班还有一周就结束了,请同学白天帮我校对,我晚上通宵修改,几天之后终于满意地放下了笔。回望写《白那恰》的这几年,那是一种身体煎熬和精神愉悦,也是人生的一次精神体验和历练。

这是用我的心血凝成的一部长篇,前几稿我是手写的,后几稿才使用了电脑。机关有两个同事在春节时帮我打字,很感谢她们。

为了写好这部反映鄂伦春一百年前,在山林里原始生活状态的长篇,我翻阅了大量的专家研究资料和档案馆史料,从理性上了解了这个北方少数民族。

为了更真切鲜活地呈现这个鲜为人知的民族,我几乎走遍了北方分散在各地居住的猎民乡村,采访了百余位鄂伦春族老人,并多次参加他们的各种节庆、研讨活动,从而结交了很多鄂伦春朋友,与他们野游狩猎,打渔挖菜,与他们同饮共舞,同欢共庆。

这使我了解了这个民族,喜欢上了这个民族,走近了这个民族,融入了这个民族,几乎所有的大小型活动他们都邀请我参加。我感谢他们!

我是用真诚得到真情,用理解获得朋友,用敬畏取得尊重,用热爱换取热爱。

我懂得了这个民族精神世界里的真诚豪气,懂得了这个民族走出山林对家园的怀恋,懂得了这个民族放下猎枪后的无助与失落,懂得了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对一切美好的渴望。

每到他们聚居的地区,一定会有朋友对我热情款待,他们会向同族人介绍说:诚然是咱们鄂伦春的朋友!

由此,我会尽我所能,从不同的视角宣扬他们,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这个可爱的民族。

所以我尽全力,全面书写了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记录那个时代这个民族的心灵。

我敢说,没有更多的汉族人会像我这样,把一种爱献给这个伟大、可爱的民族。

在写《白那恰》的这几年里,我无法静下心来再写其他作品,我心里对这部作品有了一种牵挂,这种牵挂让我心神不宁,以至于勉强完成省作协和文学院交给我的创作任务,因为许多鄂伦春朋友都知道我在写《白那恰》,还不时地问我写作情况,我很着急,怕这部长篇一旦夭折,无颜面再见他们,因为他们憎恨不守信用的人。

2007年年末,有好消息传来,省作协领导打电话通知我,说我的《白那恰》被初步列为省文化历史丛书出版,接下来又没有了消息。

2008年12月29日,省作协把我的《白那恰》申报到中国作协扶持重点作品被批准,又给我增添了信心。

2011年,在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的鼎力推荐下,《白那恰》与重庆出版集团签订出版合同。在此向施战军院长表示我深深的感谢之情。

这也算是我为这个民族做了一点儿事情。  我也衷心地祝福:鄂伦春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世代兴盛,生活幸福、快乐、安康!

诚然

一稿2005年1月11日至2005年1月22日于家中

二稿2005年1月24日至2005年2月16日晨3时30分于大兴安岭

翠峰林场,三稿2005年4月2日至2005年5月14日于办公室

四稿2005年5月15日至2005年8月30日于办公室

五稿2006年4月12日至2006年8月15日于办公室

六稿2007年10月1日至2007年10月10日于办公室

七稿2009年4月1日至2009年5月11日于加格达奇

终稿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6日北京·鲁院602房间

书评(媒体评论)

《白那恰》忠实呈现原始山林里人类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极其稀有的瑰宝,是文化遗产。它们正在消逝中。几乎要淡远成一个白色的影子。如果它们果真彻底消失,不知道人类生活中所剩的美好和纯洁还有多少。

——施战军(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