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学习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来到江城学院以后,感受到了大学的课程和高中区别太大了:上课的教室不固定,自习的教室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趁着任课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玩一下手机或打一会瞌睡,但会漏掉很多知识点,只能课下狂补笔记;作业都是自己按时交,等到老师催的时候可能影响到该课程的平时表现分了;很少有人会苦口婆心地教导你要做这做那,而是搭好了平台让你自己参与。自觉、独立和自律是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这对于长期在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周围很多人因为缺乏自觉、独立和自律,把学习搞得一塌糊涂,甚至走到了退学的边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三会三有”的教育理念贯彻得很好,很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只有真正地参加生产实习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是多么的欠缺。2009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系里九个人去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实习,我被分到了沪昆高铁杭长段。实习期间,我改变了对理论学习的态度。实习生活是艰苦单调的,干着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七八点才从野外回来;很多东西都不懂,要靠自己去摸索、去领悟。刚开始经常被嘲笑,渐渐地,我能独立处理问题了,也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别人也不再认为我是“菜鸟”。两个月的实习结束以后,我发誓要改变自己,要涉猎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下定决心要考研,因为在实习的单位发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差别太大了,干着同样的事情,却拿着不一样的工资。于是,我开始了漫漫考研生涯。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摒弃了一切杂念,并辞去了各种职务,终日与书本为伴。当时总结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在自习室,就是在去自习室的路上”。考研路上纵然布满荆棘,但我忘不了那些流过的汗水,忘不了研友间相互鼓励的话语,忘不了等待成绩时那份焦急的心情。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被成都理工大学录取了。在复试结束以后,导师告诫我:“不管在哪里,不管在做什么,勤奋是一种习惯。”
驻足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着我的大学生活。
大一,迷茫和彷徨,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初进校园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的憧憬,让自己干劲十足;每一次活动、每一个项目我都跃跃欲试,那时的日子快乐而充实。
大二,渐渐适应了犬学的生活,开始学会独立。不再像大一时那么想念高中的死党,不再依赖迷失方向时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我们学会独来独往,学着自己作决定,学会自控,学着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我看来,大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你独立,所以独立越早越好。
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开始想自己的未来。考研、找工作、出国……而我选择的是考研,并坚定不移地走了下来。P4-5
这是一部非常振奋人心的作品,其内容丰富、感情细腻、风格新颖,是展示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大学生奋斗历程的一把利器。
——图书馆馆长
郭万春
独立学院的学生们不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他们有理想,也有困惑。至于如何引导、如何激励,本书作者们的真实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
——艺术与传媒学部党总支书记
唐军国
书中的故事让我激情澎湃,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虽然是一个专科生,但我也要像学长学姐那样优秀,尽全力把大学该学好的学好,不为将来留下遗憾。
——2010级营销与策划专业
郭淑君
书中的故事全面且典型,不仅给刚进入大学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提供了借鉴,也给那些在大学里面还很迷茫的学生敲晌了警钟。
——2008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孙麒
做学生工作时间长了,关注学生成长的信息或找学生聊天,已经成了习惯。看着这些学生写的材料,仿佛他们此刻就坐在我们对面,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故事,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手捧一颗颗火热的心,我们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许多学生在文章里提到感谢学校、感谢某某老师,这使我们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于学校条件不完善的理解与宽容,感动于他们对于老师些许关心的强烈回报,感动于他们对于学弟学妹们的真情告白,感动于他们对学校的浓浓情意和深深祝福。从中,我们读出了成熟,读出了放心,读出了希望。作为大学的教育管理者,怎能不为之动容?
感谢这些学生,他们的经历是学弟学妹们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
感谢学院的老师们,他们的辛勤付出让学生们茁壮成长!
感谢毕重荣教授、王宗廷教授、郭万春老师以及北京北方投资集团教育研究院钱小玲老师对本书编写所给予的建议!
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所有人员,大家的爱心和智慧才能开出此朵希望之花!
提到独立学院的学生,人们通常会想到与他们对应的几个词:家里经济宽裕,学生成绩不富裕;学问不大,脾气大,虽不缺玩却贪玩,甚或沾点不良习气。作为长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所全国重点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我,也曾有这样的看法,并且认为这样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难度指定不会小。
自2009年来到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以来,与这里的学生打交道有了更多的机会,渐渐地我的看法在转变。我发现了他们越来越多的优点: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自身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敢想敢干,动手能力强;社会阅历丰富,心理素质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至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堪称原因复杂:或是教育条件落后,或是偏科、学习方法不佳,或是临场发挥失常,等等。只要有人在乎他们,关心他们,指导他们,给他们机会,给他们资源,这些孩子就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有时,我戏称他们为“应试教育的漏网者”和“素质教育的幸存者”。
事实上,大学的教育管理者们无不愿意帮助学生成长,但结果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了解学生,采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了解学生,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步。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们了解他们的有效途径。有感于斯,本人决心广泛收集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案例,以期形象直观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和所为,探寻他们成长的规律,为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做点实事。
在诸多同仁的鼎力支持下,本书选择了47名毕业生关于大学生活回忆并积极打拼的真实故事,其中,男生20名,女生27名;本科38人,专科9人;涉及近22个专业,涵盖了考研、就业、服务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创业和出国等几乎所有的毕业出路。应该说,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充分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办学价值。
全书分六个部分:第一编,上了大学,还要奋斗吗?讲述大学生在校园里为追求理想而奋斗拼搏的生动故事。第二编,空虚的日子,谁相伴?侧重兴趣培养和实践经历的经验分享。第三编,成长,是一种烦恼吗?讲述学生进入大学后心态的各种变化。第四编,三本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吗?讲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及初入职场发生的故事或感悟。第五编,恨自已,就去考研吧!讲述考研路上的风风雨雨。第六编,有大爱者,国之重器也!讲述大学生参与资教等服务国家基层项目的幕后故事。此外,每篇文章都附有作者简介和对新生的寄语,便于读者加深对大学生活的理解。
这里没有老师,只有朋友;没有说教,只有故事;没有添加剂,都是原汁原味的绿色“饮品”。也许本书作者们的表现还不够优秀,他们的故事也算不上传奇,他们的文笔甚至有些拙朴,但这就是真实的、可触摸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和他们的大学生活。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唯有真,才能感染人;也唯有真,才能教人做真的、大写的人。不是吗?
但愿本书如一盏明灯,照亮大学新生朋友们前进的路;也愿本书如一把拐杖,协助大学教育管理者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还愿本书如一块砖石,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增添一份厚重。
今天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相信,明天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呈现给大家。
李国昌
2011年7月1日于青龙山下
李国昌主编的《早安青龙山》分六个部分:第一编,上了大学,还要奋斗吗?讲述大学生在校园里为追求理想而奋斗拼搏的生动故事。第二编,空虚的日子,谁相伴?侧重兴趣培养和实践经历的经验分享。第三编,成长,是一种烦恼吗?讲述学生进入大学后心态的各种变化。第四编,三本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吗?讲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及初入职场发生的故事或感悟。第五编,恨自已,就去考研吧!讲述考研路上的风风雨雨。第六编,有大爱者,国之重器也!讲述大学生参与资教等服务国家基层项目的幕后故事。此外,每篇文章都附有作者简介和对新生的寄语,《早安青龙山》便于读者加深对大学生活的理解。
李国昌主编的《早安青龙山》内容介绍:提到独立学院的学生,人们通常会想到与他们对应的几个词:家里经济宽裕,学生成绩不富裕;学问不大,脾气大,虽不缺玩却贪玩,甚或沾点不良习气。作为长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所全国重点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我,也曾有这样的看法,并且认为这样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难度指定不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