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举与国学(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陈璧耀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知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思吗?结发夫妻称原配,“结发”的来由你了解吗?家教对人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早就有这种教育形式了,但你能猜出它叫什么吗?……通过阅读《点读中国传统文化》,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科举与国学》分册,全书分为“关于教育与科举”和“关于国学与姓氏”两个部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书院、童生与秀才、关于八股文、国学是什么、闲话《四书》等。

内容推荐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套有关国学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自然感性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俗、帝王将相、选官制度、教育科举、历法地理,包括姓氏称谓与避讳、以及国学等知识做通俗有趣的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翻阅此书,人们的心灵将再次浸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粹情韵。

本书是其中的一册,分为“关于教育与科举”和“关于国学与姓氏”两个部分。

目录

总序

关于教育与科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校

中国古代的书院

唐代的科举考试与行卷之风

糊名与天子门生

童生和秀才

贡生和监生

乡试和举人

会试和贡士

殿试和进士

关于八股文

状元趣话之——名字与天意

状元趣话之二——才学与品行

状元趣话之三——状元的婚姻

状元趣话之四—状元的年龄与状元窝现象

连中三元的故事

说说古代的武举

三甲和一甲

关于黄榜

关于国学与姓氏

国学是什么

经、经学与纬学

十三经是怎么形成的

闲话《四书》

闲话诸子百家

闲话二十四史

卜筮漫话

《易经》首卦试说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养生思想

从“和氏璧”看韩非的法家思想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及其演变

古人的名和字

帝王的赐姓现象

古人的改姓现象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姓

我国古代关于梦和占梦的故事

试读章节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为延续种族和促进自身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

据考古推测,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教育,如学习打制石器,学习利用和保存火种等。只是这种教育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是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教育,应是人类早期教育的萌芽。

到了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又开始了关于图腾和禁忌这类原始礼仪和习俗方面的教育,以后又有了关于生产、战争等新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教育在人类刚开始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就已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了。

学校和学校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学校一般认为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尧舜时期萌芽的。夏商周时代已经有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由孟子的这段话可知,夏代的学校名叫校,校原是养马和驯马的地方,后来演变为操练和比武的地方,可见夏代的学校多是为军事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商代的学校名叫序,序原是射剑打靶的场所,可见商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也多是有关军事训练方面的。周代的学校名叫庠,庠者养也,原是供养老人的地方。把有道德修养和有知识经验的老人供养在那里,用来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从这个词义上看,周代学校的教育面要比夏商宽得多了。校、序、庠是夏商周三代地方学校的不同名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学校名称,这就是学。学是三代位于京城中的大学的名称。但不管是地方学校也好,京城的大学也好,它们的一个共同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也就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等。

夏商时代的文献资料比较欠缺,我们就从西周的学校说起,西周学校教育的体制已经比较完备了。

从形式上看,周天子京城所在的学校叫辟雍,诸侯围的叫泮宫。它们都是国学中的大学,也叫学宫。地方上则有庠、序、校等,这些就是乡学了。当时的大学辟雍又有五学之分:居中者即称辟雍,也叫太学。由于四周以水环绕,天子又时来射箭或泛舟,故又有射庐和大池等名称。四周为东南西北四学,统称四门学,都是辟雍的组成部分。南学又叫成均,北学又叫上庠,东学也叫东胶,西学则有西雍和瞽宗等名称。诸侯国泮宫的形制也大致与此相仿而略小。

从师资上看,国学的教师是由负责教育的官员兼任的,如师氏、保氏、乐正等,乡学的教师则多由年老而有德者担任。

从生源上看,同学的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也叫国子。

从国学的教育内容上看,则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礼和六仪的教育,这是和培养国子为统治者的教育目的联系在一起的。

从考核的方式看,大学隔年考核一次,学满九年而合格者,叫做大成,其优秀者就会得到推荐而量才授官。

从学习态度上看,当时的学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开学之初,须向先师致敬,以示尊师重道;学习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同时提倡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切磋等。

总之,西周学校教育的体系确实已经比较完备了,其中有些经验甚至今天还值得借鉴和取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式微,国学逐渐衰落。教师散落各地,于是文化下移,私学应运而生。孔子是私人办学的首创者,弟子有三千。其他学者也纷纷办学,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与官学相比,私学的特点是比较自由,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此外,私学还比较分散,流动性也较大。

当时国学虽说在总体上已经衰落了,但齐宣王创办的稷下学宫依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一所高等学府。只是这个学宫在性质上已有了变化,除常规的教育外,还带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成分,而且容纳各家各派的学者,倡导思想自由,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并为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所以稷下学宫成了一所集讲学、著述与教育为一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的发展,成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

当时的乡校,有的也成了百姓议论执政好坏的公共活动场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郑人于乡校议论执政而子产不毁乡校的记载,可见当时社会的一种自由空气。

秦统一中国后,在郡县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名叫学室。同时,在李斯的建议下,颁布了严禁私学的禁令,认为私学有碍国家的统一和法治的实行,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大悲剧,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P3-5

序言

这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随谈,共三本。

关于文化,历来有多种说法,至今难以完全一致。但文化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活动,凡人类创造性的思维与行为而非自然性的生物行为都是文化。我们从日常生活方面说,譬如吐痰是人本能的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人人都会有吐痰的行为,但吐在规定的地方如痰盂之类就是文化,随地乱吐就不是文化。又譬如走路也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但知道走在人行道上,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就是文化,随意乱行就不是文化。这些是行为文化,现在也叫文明。

又譬如吃饭也是人本能的生物行为,但吃什么,怎么吃,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时代却是各有不同的。西方人吃西点,用刀叉,分食制;中国人吃中餐,用筷子,共食制。以前我们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很少上饭店;现在有人经常上饭店,吃生猛海鲜,吃小龙虾,吃珍稀动物。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又譬如结婚。结婚生子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与其他动物是一样的。但人类的结婚,却要讲究结婚的对象、年龄、工作,甚至学历和家庭等,结婚时还有许多手续、仪式乃至禁忌,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还各有不同的规定。这些是动物所没有的。

所以,文化的涵盖面是非常广的,从器用性的工具之类到艺术性的文学之类到社会性的制度习俗之类,直到抽象性的心理认识与语言哲学之类等等,都是文化,这些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行为,不是人类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从这个角度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非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化就其本质说就是人化。

但文化有大小之别,大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从物质器具到精神心理到语言艺术到制度习俗,无不在大文化的范畴之中。小文化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语言知识、道德信仰、法律制度、社会习俗、教育艺术、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是一些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就是“文化”这个词的本义“以文教化”的范畴。但小文化和大文化不是割裂的,小文化蕴含在大文化之中,精神层面的文化同样受到物质层面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这是对文化的基本理解。而就文化的特征说,却还有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不同。

先说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在古代埃及,法老死了之后是葬在地上的,所以留下了一座座金字塔;而在我国,皇帝死后是葬在地下的,留下的是许多看不见的地下宫殿。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小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以示亲热,男女见面也常用亲吻与拥抱的方式;而在我国则有严格的避讳制度,不要说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连长辈名字所用的字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也必须回避,男女之间则历来讲“授受不亲”,不要说拥抱,连握手也没有可能。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很大的。

我们再就姓名说,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而名在后,所以叫姓名,很顺;美国人却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也叫姓名这就不顺,应该叫名姓才对。中国人写信,收信人的地址在上面或在右面,寄信人的在下面或左面;美国人也相反,寄信人的地址在上面,收信人的反而写到下面去了。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敬重对方,和美国文化的看重自己的不同。此外如年月日的署写顺序也是相反的。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讲究顺序和整体,而美国文化则看重现时和当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庞朴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引用一个笑话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这种民族性差异。他说有三个不同国籍的客人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招待端来的三杯咖啡里各有一只苍蝇。日本人首先发难,拍着桌子让招待把经理叫来,要教训经理该如何搞好经营和管理;英国人不说任何话就起身离开,但把一杯咖啡的钱放在了桌子上;美国人则勾了勾手指把招待叫过来,煞有介事地对那个招待说,如果在美国要请客人品尝苍蝇的话,一定是单独放在盘子里和咖啡分开的,爱吃几个由客人自己去加。三个人的表现完全不同,美国人比较幽默,英国人很绅士,日本人则注重管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中国人,或者说,如果就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民族心理的不同,反映在文化上,必然也是有差异的。据庞朴先生说,他在美国看到一对中国的石狮子,它们摆放在门口的位置,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很别扭。因为在中国,门前一对石狮子一般都是脸微朝里相对称的,而美国的那对却是脸朝外互不理睬。庞朴先生认为这是摆错了位置。其实这或许并非错摆,应该也是文化的一种民族差异。美国人或许认为脸朝外才更像一个守卫者,看上去才更舒服呢。这种不同位置的摆放,似乎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更多一点。

文化还有很强烈的时代性差异。

譬如从事娱乐演出的人,在古代的传统社会里地位很低,被称为“倡优”或“戏子”,现在却被誉为艺术家、明星,甚至还形成了许多追星的“粉丝”现象。就教授而言,八九十年代似乎是一个分界,以前的教授是专心研究学问的,被称为老师或导师,与学生有一种学术的传承关系;现在的教授则被称为老板,研究的重心似乎转移到经济上去了,与学生成了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学生为老师打工,老师按劳付酬金。再譬如阅读与写作,原来的纸质读本变成了电子文本,写作也很少用笔,变成了键盘打字,阅读习惯和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文化的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器具、制度、习俗、乃至艺术样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古今文化就会有所不同。

但两者不是截然割裂的,虽说文化有古今的时代差异,但由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所以虽不断会有创新和变异,却都始终保留有自己的民族基因,也就是民族文化固有的特征和遗产。这些总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顽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继承性。

譬如中国文化很讲究人的社会等级,同时又很看重人的亲属关系,整个社会其实就是一个严格的宗法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大亲属系统。所以从历史上看,皇帝是君父,百姓是子民,官员就是大大小小的叔父和伯父,这样一来,社会的政治关系就成了一种家族关系。这种家族关系可以说最集中地体现在对县太爷的称呼“父母官”上。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里,始终把亲属关系当作人际关系最主要的主体。现在人们常把不是亲属的人乃至陌生人称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各种称呼上,就依然很清楚地延续着这种家族关系。而对等级的看重,则明显地体现在国人喜欢以职务相称对方的称呼上,如孙局长(孙局)、李处长(李处)、刘主任等,在这些称呼里具有区别身份的明确含义。这种体现等级的称呼是和中国文化密切相连的。

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说得精确点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汉族的传统文化,是小文化概念。第一册是有关人生礼仪和历法地理的文化知识,第二册是有关皇帝和古代官制的文化知识,第三册则是有关科举的选官制度和国学的一些文化知识,并示例性地对《易经》和《论语》的两段文字作了解读。

以上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曾是我十多年前在大学讲课时的讲稿,现在重新作了整理和补充,但大部分都是新写的。

古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了,古代的那些文化也只是我们通过文献来了解的过去的历史遗迹,是一些早已消逝了的传统,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似乎更显得有点遥远。但作为一个民族,骨子里不可能不流动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还是需要了解一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近来随着国学的升温,传统文化也热了起来,希望我的这本有关文化的书,能在这股文化升温的热潮中起一点引领作用,引领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一点古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民族传统。

陈璧耀于上海

2009-07-26

后记

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常识百话》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百话》原由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收文章81篇。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2007年撤销建制后,宁夏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此书,于是就有了这套《百话》的增订本《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点读》与《百话》相比,除了改正原来的一些文字错误之外,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增补,另外新写了24篇 其中有部分文章曾在杂志上发表过。

近来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热,尤其是2008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后,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拙著能在普及和宏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爱与赐正。

陈璧耀于上海

2009年8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