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是科学在应用中的真实图景,它刺激、富有挑战性,而且极其迷人。“第三种文化”所叙述的大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种文化”又被称为“高级科普图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美)约翰·布罗克曼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是科学在应用中的真实图景,它刺激、富有挑战性,而且极其迷人。“第三种文化”所叙述的大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种文化”又被称为“高级科普图书”。 内容推荐 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讲述了:所谓“第三种文化”,简单说就是人文、科学之外的另一种文化,第三种文化是打破纯粹人文和科学分野的文化,是用新的方式沟通两种文化的努力。倡导和实践“第三种文化”的人,是一批非典型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涉猎范围非常广泛,跨学科跨领域,具有特别的思维风格,更具包容性,他们的研究和写作更加贴近真实的世界和大众,代表这种新文化的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地位,通过自己的工作和阐释性写作,向人们揭示”人生的意义“、”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这些常识层面的问题。他们给公众指出了一种洞察世界的新途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所叙述的大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发现。 目录 引言 正在浮现的第三种文化 第一篇 进行的思想 第一章 乔治·威廉斯(George C.Williams)“信息包” 第二章 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生命史的图案” 第三章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 Dawkins)“生存机器” 第四章 布赖恩·古德温(Brian Goddwin)“生物学只是舞蹈” 第五章 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为什么遗传多样性如此之多 第六章 尼尔斯·埃德雷奇(Nliles Eldredge)“词语之战” 第七章 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盖亚是头坚韧的母兽” 第二篇 杂牌机荟萃 第八章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聪明的机器” 第九章 罗杰·单克(Roger Schank)“信息就是意料之外” 第十章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annett)“直觉泵” 第十一章 尼古拉斯·汉弗里(Nicholas Humphrey)“茫然时刻” 第十二章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J.Varela)“显现的自我” 第十三章 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直觉” 第十四章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意识涉及非计算的因素” 第三篇 起源问题 第十五章 马丁·里斯(Martin Rees)“宇宙全家福” 第十六章 阿兰·古思(Alan Guth)“后花园中的宇宙” 第四篇 什么是达尔文算法? 第十九章 穆雷·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琴学” 第二十章 斯图亚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自由秩序” 第二十一章 克里斯多佛·朗顿 “动力学模式” 第二十二章 J· 多恩·法默 “组织的第二定律” 第五篇 不只是我们自己 第二十三章 W·丹尼尔·希利斯(W·Daniel Hillis)走向卓越 译后记 一次开放的下午茶 试读章节 要是达尔文读过孟德尔该多好!这张拼图中的一大块就会镶准位置了。达尔文被混在一起的遗传特征搞糊涂了。在他那个时代,大家认为我们都是父母的同一种混合,就像将黑白油漆混在一起能得到灰色油漆一样。那时就有人指出,如果事实如此(当时确实每个人都这样认为),那么自然选择就不能起作用,因为没有变化产生;我们都将变成千篇一律的灰色。 达尔文为了寻找突破一再努力。任何人都明白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并没有变成千篇一律的灰色。孙子辈的那代人并没有比他们的爷爷辈更一致。孟德尔的遗传学与20世纪30年代的种群遗传学正是拼图中达尔文需要的很关键的一片。达尔文会为种群遗传学,这20世纪30年代的新达尔文主义而欣喜、而震惊。想到他也许还会对亲选择和自私的基因感到满意,这真是太好了。 我选择了一个“基因的视角”来研究进化,并不是因为我是个遗传学家或是对遗传学特别感兴趣,而是因为当我要讲授达尔文学说,特别是动物行为的进化时,迎面遭遇了社会行为、双亲行为、求偶行为等行为的挑战,后几种行为看起来常常像是合作性的。我很快就明白了,大多数对待进化的最富想象力的方式、教授过程中最有启发性的方式,都是说这一切与基因有关。是基因为其本身的利益而操纵着受它们驾驭的身体。生物个体是其基因的生存机器。 1966年,当我还在做博士后研究,动物行为学家尼考?丁伯根(Niko Tinbergen)要我在牛津讲一门课时,我就开始发展这个新想法了。当时刚刚发表的W.D.汉密尔顿关于亲选择的理论也启发了我。我将汉密尔顿思考整个社会行为的方法一般化,教导我的学生们将动物看作带着指令活动的机器。这个想法的中心是生物个体都是工具和杠杆,它们的肢体和脚爪都是将基因赶进其下一代的能量的杠杆。 大约10年后,我写出了《自私的基因》一书,我因此而为人熟知。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新思想,而它不是。我只是想,以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展示标准的达尔文主义会很生动,想象力也强。这是一个全新的不同的角度。 自私的基因这个想法不是我的,但我做了最多的努力去推销它,我也发展了它许多新的想法。这个概念隐含在世纪之交(19~20)生物学家奥格斯特?魏斯曼的研究之中,也隐含在20世纪30年代的达尔文的新综合理论之中。20世纪60年代,由W.D.汉密尔顿(当时在英国,现在是我牛津大学的同事)和石溪的乔治?威廉斯完整地提出。我对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的贡献是:往里面加入了新的东西,清楚地表达了其中的含义。 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讲的是,动物是其基因的生存机器。动物是有头有脑有眼有手的机器人,但它已事先携带了自己的程序和指令。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这动物被吃掉,如果它死了,这个程序也随之死亡了。能传到下一代的基因只是那些设法使其机器人避免被吞食而且活到了能繁殖下一代的年龄的基因。 解释这个概念的另一种说法是,充盈在这个世界上的基因都来自那根由活下来的祖先组成的未曾断裂过的链条,因为,如果它们没活下来,它们就成不了祖先,那些基因也不可能到现在还存在着。我们体内的每一个基因都曾成功地生存在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我们上辈的每一代人体内。我们体内的每一个基因(只有那些突变的基因除外)都在这个链条中,都曾存在于一个活下来的身体。那些没有活下来的身体都不曾参与这个链条的连接,它们体内的基因也没有一个能和现在的我们共处。这个世界充满了成功的基因,此处的成功意味着制造优良的生存机器。 自然选择的基因中心观点,在还原论者看来有些令人不快。还原论在一些领域已经是个贬义词了。有一种还原论明显很愚蠢,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接受它,丹?丹尼尔管它叫“贪婪还原论”,我管它叫“悬崖还原论”。那计算机做比方吧:我们知道,计算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根据电子沿导线的运动,或电子沿半导体中的路径的运动来说明其原理。在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时,除了疯子没有人要去用电子运动来解释计算机在做什么。要这么做的只会是贪婪还原论。于此等价的还有,用神经冲动去解释莎士比亚的诗。解释事情总是要分层次。对计算机来说,解释最高级的软件,比如微软的Word软件时,会用到低一级的软件,可能是程序、辅程序、子程序等,接着用其他更低级的过程来解释上述程序是怎么工作的。后来就到了机器码的层次,然后,从机器码再往下就到了半导体芯片的层次,接着就要用物理学来解释这些了。这种顺序,一步退一步的方式,我称之为逐步还原论,或层次还原论,这是科学前进的有效方式。 P38-39 序言 第三种文化在经验世界的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中产生,这些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地位,他们用自己的工作和阐释性写作,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等深邃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知识分子的活动领域正在转移,传统知识分子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仅仅拥有20世纪50年代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现代主义的教育背景已经无法满足20世纪90年代的人对思考的要求。事实上,美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日趋保守,他们似乎对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了的那些意义重大的知识的发展视若无睹。他们的文化将那些在他们看来是非经验的科学拒之门外,满足于用习惯的一套术语在自己的领域里兜圈子。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评论进行评论,将注释条目不断增多,内容不断增加,直到在现实的世界里无法找到对应的答案。 1959年,C·P·斯诺(C.P.Snow)出版了一本名为《两种文化》的书。一方面是人文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是科学家。他疑惑地注意到,20世纪3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喜欢自认为是“知识分子”,好像除了人文领域,再没有其他领域的人能拥有这个称呼;当时没人注意到这一点。这个被“文人”画出的“知识分子”标准,确实排除了众多科学家,如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控制论专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以及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lnstem)、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沃纳-海森堡(Wemer Heisenberg)。 在那个时代,人文知识分子为什么能排除异己呢?首先,科学界人士没有有效地解释出其工作的深远意义;其次,虽然很多卓越的科学家,知名的如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和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他们也为普通读者写书,但这些著作被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忽视了;他们表达出的思想的价值和重要性,也一直被当做一种智力活动而被埋没,因为在那个时代科学并不被主流报刊杂志所重视。 在《两种文化》1963年的第二版中,斯诺加入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一次回眸》的短文,文中他首次提出了一种新文化——第三种文化,这种文化将浮现并弥合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之间的沟通鸿沟。在斯诺描述的第三种文化中,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家的关系将会很融洽。虽然我借用了斯诺的这个名词,但我描述的第三种文化并不是斯诺所预言的那样。人文知识分子并没有与科学家沟通,而是科学家正在直接与普通公众进行交流。传统知识媒介一贯的做法是:新闻记者往上写,而专家往下写。今天,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们试图摆脱中间人,并努力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向理性的读者表达他们最深层的思想。 最近成功出版的一系列科学著作虽然让老派的知识分子感到吃惊,但他们认为这些书是些异端,是他们买而不读的书。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这第三种文化活动的浮现,证明在智力活动方面,人们有着追求有价值的新观念的强烈渴望,愿意为进行自我教育而努力。 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们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靠的并不仅仅是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个传统上被称做“科学”的东西,今天已经变成了“大众文化”。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指出:“科学是仅有的新闻了。当你浏览报刊杂志时,所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不过是老一套的人云亦云;政治和经济循环上演着相同的悲剧;时尚是对新鲜概念的可悲幻觉;如果你了解科学,甚至连技术也是可预测的。人类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多少,而科学却变得太多;这些变化日渐增多,无可挽回地改变着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其变化的速度是最大的变化。科学因此成为一个大话题。 后记 我绝没有想到,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绝佳的下午茶。给我提供“门牌号码”的是江西教育出版社的黄明雨,而建议给我“邀请函”(如果有的话)的是清华大学的刘兵。这是一场令人眼界大开的下午茶,所以曲终人散之时,意犹未尽的我首先要感谢上述两位朋友。为了准确理解茶会上的谈话,本人也曾向中科院动物所的张知彬教授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田沼教授求教,对两位老师的耐心和帮助,本人深表感谢。 在那儿喝茶闲聊的都是当今某个科学领域的带头人。进化论研究的领袖人物乔治·威廉斯、理查德·道金斯以及他们学术上的顽敌斯蒂芬·杰·古尔德来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显赫人物马文·明斯基、罗杰·单克、尼古拉斯·汉弗莱在场;心理学家然而更像是思想家的丹尼尔·丹尼特也在;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虽然在大爆炸理论上老跟斯蒂芬·霍金唱对台戏,这次他却在思索意识的特征(为此他喝茶时没少挨骂);宇宙学的领头人阿兰·古思、马丁·里斯、李·斯莫林在解释他们对整个宇宙的理解;丹尼尔·希利斯可是计算机领域极有声望的人物,听听他在下午茶行将结束时的那些话,你就会明白他的贡献绝不仅仅在计算机研究上。还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布莱恩·古德温、史蒂夫·琼斯、林恩·马古利斯、史蒂文·平克、保罗·戴维斯、穆雷·盖尔曼、尼尔斯·埃德雷奇等等,只是看到这些名字,我的激动就可想而知。这场下午茶就是下帖子也请不了这么齐,什么样的机会才能同时同地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的科学巨头呀…… 这些带头人绝不是大家平时想象中的那种语言晦涩、与世隔绝的科学人士。别忘了,他们此时可不是在实验室,也没在作学术报告,而是在闲聊。他们非常感性,会骂人,而且用的是当今正流行的俏皮话;他们有的爱看流行电影,有的爱读科幻小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你平时做什么,他们很可能做的跟你一样。千万别以为他们同在一个科学家阵营就彼此意见一致,认同同一个道理,天知道他们之间有多少种不和。学术意见相左倒也罢了,可还会有你看不惯某某的作风,我看不上谁谁的为人,张三说李四的长,王五道赵六的短。比如,席间古尔德说道金斯已是老派的过时之人,不多会儿他自己又被另一张台子上的法默说成老朽;计算机界教父级的人物马文·明斯基在认知心理学家罗杰·单克眼里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可在法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科·法里拉眼里却令人讨厌至极;同样研究语言,罗杰‘单克关注语义,诺姆·乔姆斯基则关注语法结构,两人都成果丰硕,但水火不相容……如此这般,你以为你跟谁在一起?就是那些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呀!出现这样的场面主要在于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这场茶会的组织者,约翰·布洛克曼。他是作家,也是很多著名科学家著作的代理人,大概是彼此有些熟络,他老拿一些“简单而可笑”的问题来撩拨这群“可爱的呆子”,像“智力是什么”、“大脑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儿童是怎么学会使用语言的”、“生物复杂的生理结构是怎么形成的”等等,于是,喝茶的人就“吵”将起来,场面煞是热闹。你啥时候见过面对公众时总是一本正经的科学家们会露出这般面貌?就是这些争吵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富有创见的科学思想在刚刚露出端傀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相反,它是破绽百出的;等我们看到了它比较正确的版本时,其实是在它反复经历了去伪存真的过程之后。所以,这场下午茶展现的是科学思想诞生过程的某个片段。 就是这些人,一面领导着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潮流,一面又被人文领域排除在外,其改变世界的突破性思想险些被世俗的偏见所埋没。他们之所以没有被埋没,正是由于他们手中都握有自己的另一支笔。他们没请任何“翻译”,而是亲自披挂上阵,亲口解说自己的研究。于是,第三种文化正在逐渐浮出水面,它的本质是科学的。 书评(媒体评论) 约翰·布罗克曼是新知识精英中的迈克尔·奥维茨。 ——皮尔·莱杰里 读《第三种文化》如同与比你强的高手打网球,使你精神上得以舒展。 ——吉尔·穆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