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的知名专家之力,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是年轻一代走向智慧成熟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全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
本书是第8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8卷宋史彩图版)》。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历史长河中数千年凝结威的丰碑,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鸿富、记载之翔实、内容之渊博,早已饮誉中外,堪称世界文化史中的巅峰之作。“二十四史”,在那浩繁的卷帙中,尔虞我诈中彰显权谋,折冲樽俎中彰显风流,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修身齐家以建功立业。有江山的更迭,有王朝的兴替,有圣人的千秋教诲,有贤人的百代流芳,有英雄的风云际会,有美人的迟暮哀婉,有文人的妙笔生花,有墨客的丹青溢彩,有千年不泯的仁道,有万古常新的义气,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有矢志不渝的忠贞……这就是“二十四史”,这就是鲜活而真实的曾经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的活话剧!
当《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用平白晓畅的形式将这历史的面卷再度展开,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为之心潮起伏……
本书是第8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8卷宋史彩图版)》。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8卷宋史彩图版)》中插配了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太宗即位后,很想做出一番大的事业。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北汉,想从这个弹丸小国入手,打几次胜仗,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但北汉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因为它有强大的契丹做靠山。太宗也明白,自己之前的周世宗与太祖都曾经亲征太原,攻打北汉,但都没能取得成功。所以,太宗最初也有些犹豫。他询问老将曹彬的意见,曹彬信心很足,他告诉太宗,周世宗的失败是由于正式攻城之前的一次战败动摇了军心,太祖的失败则是由于士兵们水土不服,所以两次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因为北汉有多么厉害。
这样一来,太宗有了信心,于是决定出师北伐,派遣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大将,率各路兵马直驱太原。
当时,朝廷与契丹之间有和约,契丹听说大宋要攻打北汉,就派使者质问大宋为什么要这样做。太宗说:“北汉不听从我大宋的命令,所以我们要兴师问罪。如果你们契丹不插手,我们跟你们的和约还有效;如果你们插手进来,那么就战场上见!”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从东京出发,御驾亲征,攻打北汉。契丹得知大宋出兵的消息后,决定出兵支援北汉,派出宰相耶律沙率军与宋军作战。宋军大将郭进率军扼守石岭南。耶律沙到达后,本想等大军赶到再进攻,但他手下的将领贪功,执意要先行进攻。由于战场是在山地,契丹的强悍骑兵完全不能发挥出优势,而且还有一条深涧横在前面,更削弱了契丹军队的战斗力。等到契丹军队晃晃悠悠地渡过河,郭进率宋军迎头猛击,大败契丹军。耶律沙勉强逃得一命。
此战之后,契丹军队的士气大泄,各路军队纷纷撤退。北汉皇帝刘继元看到自己的靠山不行了,惊恐不已,派出一名密使把告急乞师信塞进他的发髻之中,偷偷溜出太原城,让他再次去向契丹求助。结果这名使者在半路上就被郭进抓住了。
宋军趁势追击,五月下旬,太宗本人也赶到太原城下慰劳诸将,并亲自穿上战袍指挥攻城。北汉军队支撑不下去了,开始有人投降。最后,刘继元也只好亲自来到城北投降。于是,宋朝灭掉了北汉,得十州之地,共有三万五千多户。
【伐辽失败】
半定北汉之后,太宗很希望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契丹也灭了,但是将士们刚刚经历过大战,很需要休息,这一点却被太宗忽略了。太平兴国四年七月,身心俱疲的宋军刚刚从太原归来,就又出发北伐契丹。进入契丹国境内后,宋军最初的进军还很顺利,契丹东易州(今河北易县)和涿州(今河北涿州)的守官可能是看到大宋灭北汉的威风,心里有点害怕,就不战而降,把两座城池拱手献给了宋军。这一下,太宗的信心更足了。宋军很快便包围了契丹的重镇幽州(今属北京)城。
在此之前,宋军在沙河打败了契丹大将耶律奚底所率的兵马,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开局。因此,宋军对耶律奚底的军队很看不起,有些骄傲。这时,另一名契丹大将耶律斜轸想出了一个对付宋军的好办法。他命令自己的士兵举着耶律奚底军队的青色军旗,佯装成失利后的溃兵,在路上游走。太宗知道后,以为耶律奚底的军队还没有被完全消灭,就派兵前去追击。结果,宋军被诱进了耶律斜轸设下的埋伏圈,吃了败仗。宋军原本就身心俱疲,这下子士气更加低落了。在后面的战斗中,契丹又派出大军,大败宋军。太宗的第一次伐辽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让太宗吸取了教训,雍熙三年(986),太宗再次北进伐辽,这一次,宋军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太宗也同样亲自部署和指挥作战。
宋军兵分三路,东路为宋军主力,由曹彬等率领,采取缓慢行军战术,虚张声势,向幽州进发,以牵制契丹军的主力;中、西路军分别由田重进和潘美率领,意图速战速决,解决契丹军的右翼,然后与东路主力会合攻取幽州。北伐开始后,曹彬率领东路军私自冒进,一路奏捷,却破坏了北伐的整体军事部署。最后,曹彬占领涿州后,没能守住城池,反被契丹军队反击,宋军在岐沟关惨败。由于东路军是主力,他们的失败使得太宗的第二次伐辽同样以失败告终。这不仅使北宋元气大伤,也沉重打击了太宗北伐的决心。从此,大宋对于契丹的方针,也从进攻转为防守。
【如愿传子】
虽然太宗的登基是太后遗命,但他的心里还是有所顾虑,怕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不服。太宗征辽时,德昭也在军中。宋军惨败,太宗一度脱离了大部队,大臣们都找不到他,于是有人提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又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当时德昭正好进宫,为生还的将士们请赏。太宗觉得德昭是在拉拢人心,便不高兴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德昭听后惶恐万分,回到家后便自杀身亡。两年以后,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也夭折了。从此,太祖的子嗣便不能对太宗的皇位构成威胁。
然而,太宗还有一个眼中钉,就是他的弟弟赵廷美。当时,正好有人上报说赵廷美阴谋造反。太祖的开国重臣赵普在太宗即位后颇受冷落,为了争取太宗对自己的信任,并对付政敌卢多逊,赵普便向太宗上奏,说卢多逊与赵廷美勾结,希望太宗早日归西。太宗相信了赵普的话,将卢多逊罢官,将赵廷美降为涪陵(今重庆涪陵)县公,赶出皇宫。赵廷美悲愤难平,两年后客死异乡。
至道元年(995),太宗将自己的儿子赵元侃立为太子,改名赵恒,赵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P7-9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我们国家和整个华夏民族的灵魂所在。从有文字以来,中国人就对历史的记述有着浓厚的兴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滥觞于前,孕育了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历史记述制度,不仅“世有史官”,而且设立专门的著史机构;除了国家专门组织的著史工作之外,大量的私人著史活动也是风起云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并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化思潮,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中国产生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有所区别,于是产生了“正史”和“野史”之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就正史而言,“二十四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作为正史总集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主干,由清乾隆帝钦定后,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它从《史记》(司马迁著)至《明史》(张廷玉等著)共计24部、324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前后相差计1800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独有的巨著。
“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盏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这一皇皇巨著,我们编撰出版了这部《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持原书风貌,浓缩原著精华。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本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