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选址之疑
西高穴村在什么样一个位置?曹操为什么把自己的陵墓选择在这个地方?
在西高穴村东边有一个叫西门豹祠的地方,再往东有邺城遗址,邺城就是魏国的首都。为什么曹操墓选择在这里呢?一是这里是都城的旁边,古代的皇帝死后埋在都城旁边;第二,要埋在高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西高穴,比都城的地势要高。在古代,所有的帝王都非常讲究风水,古代人叫堪舆,比如说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汉武帝茂陵在咸阳,咸阳比长安海拔高出几十米,都是选择葬在比较高的地方,其实“陵”的意思就是高俯地。
另外,有一个疑问,中国人特别讲究叶落归根,大家都知道曹操不是河南人,他是安徽人,安徽有曹家的家族墓地,他为什么死后不叶落归根呢?
曹操家族墓在安徽省毫州市,曹操宗祖墓群覆盖着近12平方千米的地方。在这里有曹操祖父曹腾和曹操父亲曹嵩的墓地。从现场情况来看,曹嵩的这座墓葬不管是形制和结构都和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的二号墓非常相似。它们都是砖室墓,墓葬的顶部都为拱形券顶。只不过曹操墓葬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这也与曹操的身份有关。在墓葬的平面布局上,安阳墓只有前室、后室和偏室,前室和后室的平面基本是一样大的正方形,偏室对称;而这里的曹氏家族墓一般都有中室,前室、中室和后室的平面呈长方形,大小不一,偏室也不完全对称。
在专家刘庆柱看来,曹操死后是武王,生前是魏王,魏国的王都在哪儿呢?就是在邺城。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老百姓叶落归根,叶落归根归到哪儿,归到自己家乡去。帝王也叶落归根,归到哪儿呢?归到自己国家里。国家的象征是什么呢?就是首都,中国历代皇帝,只要是正常死亡,基本都埋在自己的都城6比如,明代皇帝的老家在凤阳,但都埋在北京的明十三陵;比如,清代的皇帝,他们的老家在东北,但都埋在北京的清东陵、清西陵,而努尔哈赤没有当过皇帝,就埋在东北。这个道理依此类推,也有比曹操早的,比如汉刘邦是江苏人,就是现在属于徐州的小沛,但是死后埋在长安,为什么呢?汉代的首都在长安,比他早的,比他晚的都是这样归类。也许这就是曹操埋在这儿的原因。
王立群教授认为,帝王陵、王侯陵一般就埋在它的国都附近,曹操这个陵的选址,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很明确,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已有记载,在西门豹祠西高原上,这个记载在《三国志》、《水经注》、《原河郡县图志》都是一样的。
前面提到,曹操墓的墓口是坐西朝东,不久以前在洛阳发现一个曹操的近亲曹休的墓,曹休墓的墓口是坐西朝东,可是中国人不是一直都讲究坐北朝南吗?他们又是王侯,为什么曹家墓的方位和一般人的不一样?
刘庆柱认为:一般大家认为坐北朝南,是因为房子坐北朝南,因此墓葬仿照房子做的,视死如生,也是坐北朝南。其实在东汉以前,比如西汉的帝陵,基本上是坐西朝东的。大家知道有名的秦始皇陵,也是坐西朝东的。我们现在看到秦始皇的祖先在宝鸡附近的凤翔县甬城,发现秦宫陵基本上坐西朝东。坐西朝东也好,坐北朝南也好,不同时代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近代主要是坐北朝南。从东汉变成了坐北朝南,但曹操墓变成坐西朝东,为什么呢?现在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习俗非要这样做,但是这是一种理念,有人说是为了朝向老家,因为他的老家在安徽亳州,如果从洛阳往东看,应该坐西,差不多的位置,这只是一种说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还应该做进一步探索。
也有人提出了一个重量级问题:为什么说这个墓是曹操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发现里面有石牌,上面写着“魏武王”,这是曹操的谥号,但是中国历史上不止曹操一个人是“魏武王”,至少有三个“魏武王”,第一个是曹操,第二个是十六国时期的姚襄,第三个是晋代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魏武王冉闵,为什么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魏武王”的墓呢?
其实,“魏武王”确实有三个,一个是公元220年去世的曹操,再一个是十六国时期的姚襄,姚襄是公元375年去世的,两人差多少呢?差了将近155年。姚襄是怎么死的呢?是战死的,战死在陕西现在的三原,当然,死在三原也可以埋葬到这里来,问题是他是被杀死的。冉闵是在150年以后,是公元352年死的,距离曹操也是将近一百多年,而这个人死在哪儿呢?死在东北,也不是正常死亡的,他的后人当了皇帝以后,又赐他为武王,但是赐他是武王已经是很晚的事了,如果死了以后就入土,也是与曹操去世差了一百多年。大家想一想,不要说一百多年前,即使是20年前我们的生活形态也和现在相差甚远,这在考古学上叫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构成是什么?比如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与20世纪50年代的衣服物质组成是不一样的,虽然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节奏快,变化快,但是古时候变化再慢,公元220年的墓出土的东西和公元350年的墓出土的东西也绝对能够区别开来。
从出土时间,从墓葬的规模种种特征,考古人员对这个墓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中国人讲究生前看都城,死后看陵园,还是去现场看看曹操陵园有什么新发现。
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所用长犀盾”石碑。它的位置正好出在墓葬的前室,过去在前室里面发现有大量铠甲片,铠甲片有些在一起,有的是散片;有的散片能看到一圈穿孔,有的锈蚀到一起,旁边还有薄边。已经出土有“挌虎大戟”、“挌虎短矛”、“挌虎大刀”,这种盾的石碑还是第一次出现。什么叫长犀盾呢?因为盾是兵器,长犀盾是描述这个盾的形制,是属于比较长的。这个东西,跟此前看到的那几块牌子,感觉大小几乎一样,还有朱砂的或是漆器的残迹。上面应该是什么内容呢?应该是“魏武王常所用”,它的宽、厚度,使用的习惯、出土地点决定了它的内容。它的旁边是一个不成形状的铁器,有一些扰乱的土,一看就是被人动过了。可能是古代人动过,也可能是现代盗墓贼动过,考古人员要先绘图、照相,然后,按照程序把这些信息提取掉,再经过清洗,是什么东西到时候就知道了,从刚发掘出来的样子还看不出来。
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如此,考古发掘现场不太容易判断出它的性质,要等到清洗之后,再结合文物的出土环境,结合周围的出土遗物,经过这样一个组合后,对了解它的本身性质才会有所帮助,这是一个程序,还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
虽然有很多扰土,也要一层层做,因为这个地方原来就淤积很高,考古队员把上面的浮土一层层取掉,整个暴露出来,才发现地板已经被破坏了,石头地板堆在上面,但是必须等把外面东西清理完了以后才能起地板,起地板以后,地板下面的情况才能再清理。等把地板下面清理完了以后,研究过地板包括一些石头是不是有其他功用,再恢复原来的位置。
在二号坑里,在两个工作面上不断有新的东西出土,尤其是在二号墓的墓室里看到的一块铭牌,这个铭牌好像只有下半部,现在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上半部,这个很重要。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当中,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