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化圆为方(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卢基扬诺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后苏联时代出生的新生代作家的小说集。这些新锐作家没有过去的负担,不再纠缠于苏联历史。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描写的大都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着重表现复杂的精神世界,抒发个人的心灵感受,以及内心的探索和哲学思考。

内容推荐

这部小说集所收十五篇短篇小说,是近年俄罗斯独立文学奖评委会从数万件参选稿中遴选出来的荣获“处女作奖”的优秀作品。作者的年龄均不超过二十五岁,是真正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崭新的一代作家。他们的作品描写的大都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着重表现复杂的精神世界,抒发个人的心灵感受,以及内心的探索和哲学思考。应该说,这类小说在当今俄罗斯文坛越来越占有独特的位置,并显露出主导文学进程的趋势。

目录

黎明前的八天

高压

我真的很想活下去

韦特鲁加城

前往捷列茨克湖

折磨、支撑、容忍、目睹

生活方式

空地外的房子

你是傻瓜

斯涅扎

Trash

你好,达尔加特!

寂静的恐惧

夏至的勿忘我

糖尿病

试读章节

我这件事发生在一九九八年。也许,发生在一九九九年?简而言之,它发生在“某一”年。究竟是哪年?这不重要。有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了,——你搞不清楚它到底还存在不存在。一天过去了,又是新的一天,一个月过完了,又是下个月,时间永远不会改变它的顺序:十月过完必定是十一月,五月之后肯定是六月。一年,两年,三年,——不管是多少年,都好像是一年,同样的灰色和庸碌,犹如地下室里窜来窜去的老鼠。只剩下了回忆:记忆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它们,只把感受、气味和色彩留给自己。有时候,脑海里会浮想起某种东西:几句歌词,几部电影的名字,一些当年很受欢迎的演员的名字,几本书乃至一个广告的标题。这时才会相信,那些事情的确发生过,它们完全不是一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任何一个故事都能这样开头:说出一串数字就万事大吉。好像这很重要,好像数字很有意义。就世界史而言,或许,这些数字就是:一八一二年、一九四五年……可是,唯独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自己的某些日子,我自己的故事,已经从记忆里被擦掉了,仿佛有人在勤勤恳恳地用橡皮擦干这件事。在我看来,时间并不取决于日历本上用红笔标出来的那个数字,而是取决于一条通向过去的长长的柏油马路,以及在烈日炙烤下那条路所缓慢散发出的气味。有时候,夏天刚到,或者春天刚结束,这种气味就扑鼻而来,脑子开始被回忆弄得晕头转向。我突然在路上呆住了,纹丝不动,看样子,既不是要回家,也不是要去上班,而是进人了另一个空间,沉浸在自己的往事里,栩栩如生地看到了眼皮底下我们的小汽车。它早就不是崭新的样子,而是脏了吧唧的灰白色,右前门上还有划痕。它不是正宗的舶来品,而是地道的“国产货”,普通的“9字

请您想象一下:我坐在车里,把手伸出窗外,有时候,——实际上只有一秒钟,——还把头伸出窗外,风吹拂着我,吹散了我的头发,它在拨弄我的头发,犹如小猫在玩弄系着一根橡皮绳的小球。头发吹进了我的眼睛里,吹进了我的嘴里,我眼前什么都看不见。夏天才开始,就已经这么热;可是,风一吹来,就吹走了暑热,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地感受它呢。我觉得真好。我脱下没有后帮的凉鞋,把双腿蜷曲到身子下面。有时,我真想把两条腿也伸到车窗外

我在偷偷地观察他怎样开车。他是如此可笑,其实,他总是很可笑,总是有点难看。开车的时候,他那出自本性的怪样子更加明显。他像个孩子,未经许可就开走了爸爸的吉普车,现在正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也看了看我,笑了。

“你开心玩吧……没关系的,没关系,你很快就会开车的,到那个时候,我就要开心地玩,也开开你的玩笑。”

我笑了笑,什么也没回答。

小汽车开得不紧不慢:他总是开得这样平稳,平稳得甚至好像没有注意自己正在行使的道路。他做事很认真,跟我不一样。我总是心急火燎地东奔西跑,无所畏惧。

这是在路上的第一天。说不定,这一路上,今后我会迷失在往事之中,会弄错事件和谈话内容,但是,头一天我记得是最清楚的,记得所有琐碎的细节和感受。或许,我记得较差的是最后一天,他就此消失的那天,我记得模模糊糊。不过,第一天真的让人很高兴。因此,这一天下来,我仿佛度过了半生,我的前半生。只是,这半生今后未必还有什么用处。

……我们起得很早,那时大家都在睡觉,不光我们的那个小城市、我们的父母在熟睡,就连道路还都没醒来。即便如此,太阳已经醒了,在空中美滋滋地伸着懒腰,朝我们这第一批行人微笑……

愉快而又幸福的我们迎风前行,我们真希望那一刻成为永恒。要是在那一刻我们能忘掉世上的一切,将自己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再也不用考虑未来的话,一切都将是如此美好。  ……我们互相认识的时候都是十六岁。虽然我们就学的两所学校离得很近,但我们从未交往过。我们都不漂亮、富有,也不轻易相信别人。我们都是不起眼的、孤独的人。我认为,正是我们的这种相似性,才使我们一见钟情,互相吸引。尽管我们确有共同点,但是,假如他有朋友,或者我有朋友,那我们也未必能开始交往。作为我而言,是不会跟有朋友的人交往的,他也是如此。

我们认识的那一天,我没去上学。并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或者老爱旷课,而是因为我在学校无事可做。我恨学校、老师、同班同学,恨到恶心。我恨他们是因为他们也恨我。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正好选择了我……或许是因为总得找个人来恨吧。在所有的学校里,我想,都是如此。即便谈不上憎恨,那也是蔑视。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憎恨甚至比蔑视还强些。我在我的学校里就是被蔑视的,而不是被憎恨的。我被人憎恨并不是那儿蔑视我,——我想,他们要找到这样的借口是毫不费劲的。

我真心实意地想跟我们班的女生处好关系,并不是我竭力要巴结她们,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必须的。可是我一无所获。当然,那些女生并没有公然对我说粗话,而是有礼貌地、笑盈盈地回答我的问题,但从来不归还我借给她们的钱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她们常常集体活动,七嘴八舌地议论同年级其他班上的某个可怜虫,或者在课桌底下偷偷翻看像《酷》这类的白痴杂志,对这种杂志我简直讨厌极了。她们从来不吸收我参加她们的帮派。我也没有死乞白赖地求过她们。有时候,我需要让我明白自己就是本校的一名弃儿。当然,她们没有那样嘲弄过我,比如像嘲弄嘉莉,斯蒂芬·金笔下的那位可怜姑娘那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她们害怕吧(尽管我没有嘉莉那样的能力),也许是她们觉得无所谓。兴许是我十分走运,落到了这个她们大家都觉得无所谓的班级……

那天,我坐在能俯瞰整个足球场的长凳上吸烟,当时我正打算回家睡觉。这时,他来到我面前,个子不高,瘦瘦的,一点儿都不帅。他身上哪儿不帅呢?对,哪儿都不帅!鼻子过大,眼睛太小,眼球差不多都是黑的,薄薄的、不起眼的嘴唇。脸色苍白,像维列·瓦罗。不过维列·瓦罗是一个摇滚歌星,他能随心所欲地化妆,而我眼前的这个男孩跟苍白色极其不相称。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很招小女孩们的喜欢(当时维列·瓦罗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名,他那令人恐怖的苍白和瘦削不会让所有的豆蔻少女都发疯,因为她们有一半是学好的)。

P1-4

序言

才华特异的一代

这本书集中呈现的是俄罗斯新一代人的作品。作者们从未在苏联政权下生活——再就是当苏联政权存在时,他们完全还是些孩子。这些新人,是完全崭新的作家。他们在所有方面都与苏联遗产无缘。他们不曾体验过什么是怀旧,而且对今天正在竭力想使苏联的一切成为主要趋势的那种艺术缺乏同情。与上一代为与苏联斗争而献出自己创作的作家们不同,他们也并不想与过去的苏联进行斗争。

新生代作家只不过生活着而已,只不过用笔书写他们身边的生活而已。而这里的“只不过”非常珍贵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只有俄罗斯最新一代的小说作家,才最终敢于直面完整全面的真实。我们可以一点儿不夸张地说,这是自1917年那次事件以来,俄罗斯最直截了当、最忠实于现实的文学。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会被命名为《化圆为方》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们——更重要的是连同他们那些年轻的读者们,都生活在一个由许多不确定性组成的体制中。生活在他们面前提出的问题,往往根本就没有任何答案。解答无法解答的问题,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也就是无法预见的俄罗斯的现实生活,向一代年轻人提出的要求,年轻人并没有建构生活、仕途和成功的算法系统。我们不能说某些努力和工夫必然导致那些结果。一切的一切都可能适得其反。什么都缺乏保障,但一切又皆有可能。恰恰正是这一突然取代了苏联时期“对明天充满信心”的不确定体制,在暴风骤雨般的九十年代中,曾经折磨和蹂躏着这些年轻人的父母那一代人。而子辈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则异常惊人,他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代人怎么可以在预知其命运的情况下,按照前人所走过的轨道前行。这的确是一种原则上崭新的精神气质和看待世界的新观点。

文学是一种其结果根本无法予以保障的活动,这种观点恰恰非常适合这一代作家的需要。尽管实情似乎是:在俄罗斯也正如在世界的每个地方一样,人们越来越不怎么读书了。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学再也无法抵御来自娱乐业的竞争。新生代同时也是懂得计算机的一代人:电脑游戏等夺走了书籍的潜在读者。俄罗斯的情况更复杂的原因在于苏联时期的书籍发行体系被破坏了,而新的尚未建立起来。广袤的俄罗斯国土竟然是知性书籍所无法征服之地。庞大的书籍批发网络可以把商业书籍送到俄罗斯的外省,而知性方面的新书往往却超不出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范围。

尽管如此,新生代作家们却越来越信心十足地在诗歌、散文和戏剧中表现着自己。俄罗斯称新生代作家为…处女作’的一代”。

九十年代初,在迈克。凯恩市长的竭诚努力下,布克奖从不列颠移植到了俄罗斯的土壤,从而为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发展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九十年代末出现了一项年轻作家奖,该奖的设立推动了新文学的诞生,而你们手里的这本书,即新文学的典范之作。

“处女作奖”对于年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二十五岁。刚开始,俄罗斯文学联盟在接受“处女作奖”时尚有存疑。他们主要担心这么年轻的新人究竟能不能向读者讲述些什么。怀疑论者们断言,这种年龄的人可以在诗歌创作上初试锋芒,但要写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他们缺乏生活阅历。

然而,“处女作奖”却表明:各种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具有丰富自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一个人在二十几岁时关于世界的所知,会被迟延到三十岁。作家在二十几岁时可以写出的东西,到了三十岁时已经不再会写了。他会写别的。无论这有多么奇怪,事实上多数作家活着但却没有自己的第一部书:它深藏在构思中和草稿里。“处女作奖”鼓励俄罗斯作家把自己的这第一部书写完。“处女作奖”倡导在文学中叙写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这种经验在与成年人生活的碰撞中,甚至可以被称之为震撼。这不光是人的一种新的生存状态,这还是一种日复一日的生活。一个人生平头一次亲自与银行、公用部门、保险公司打交道,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会代他填写各种正式表格,也没有任何人会代他回答各级机关的询问。于是人会忽然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居然是那么不可救药的孤独。和任何其他孤独一样,这种孤独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艺术潜力。“处女作奖”从新生代作家那里收获到最早的一茬文学收成,并且每年都要做这项工作。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每年申报“处女作奖”的小说稿件有三万到五万之多。有一个大型专家委员会处理这些巨量来稿,委员会成员由批评家、文学报刊的记者和作家组成。大约从此奖推行的第五年起,专家委员会开始增补历年“处女作奖”推出的“新人”。竞赛分若干类别:散文、诗歌、随笔、戏剧和儿童文学一一进行。该奖选拔出来最后候选的小名单包括一百位作者。接下来由评奖委员会评选进入“半决赛”的作品。而这个评奖委员会通常是由当代俄罗斯文学界最有名望的人士组成。取得决赛权的作家——通常有二十到二十五人——从俄罗斯各个地区以及世界各国来到莫斯科,共度我们所说的“处女作奖之周”。“处女作奖之周”期间我们会在莫斯科的各个文学俱乐部,为竞赛者举办讲座、高级讲习班和演讲。“处女作奖之周”通常在十二月上旬举办,周末举办庄严的授奖典礼,而每次的授奖典礼都成为文学季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处女作奖”奖金为二十万卢布,即大约相当于四千英镑。通常每一类别授奖都只授到五至七名。继而由“下一代”人文基金会以文集和单行本的方式出版优胜者和获奖者的作品。

从2010年起,“下一代”人文基金会发起筹备新的国际性的“处女作奖”计划。计划的目的是把最新的俄罗斯文学向外国读者推荐。计划包括把“处女作奖”优胜者和获奖者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各主要语种,出版各种语种的书籍以及邀请青年作家参加国际书市活动。2010年年内,有两本译作,英语和汉语版出版。接下来我们计划出版年轻作家的法语、德语、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等语种的文集或单行本。由于“处女作奖”的优胜者和获奖者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他们的水平和技巧也与日俱增,因此,其作品英文译本的出版工作将持续进行下去。

今天,才华特异的一代作家正阔步走进俄罗斯文学。这不光指“处女作奖”的数万参选者,而主要指在对这一基里尔字母的巨浪狂澜进行筛选后剩下的“精华”。文学中新鲜血液的大量涌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许,这样一种突变和转型恰恰是对文化和文学困境的一个人类学回应。用俄语从事写作的这一代人,无论其作为个别作家还是整体现象,都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奥莉加·斯拉夫尼科娃

作家、“俄罗斯布克奖”获得者

“处女作奖”主持人

书评(媒体评论)

“处女作奖”竭力汇集了我们俄罗斯所拥有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新报》

这是一个很有威望的文学奖项,是俄罗斯最具信任度的奖项之一,与“布克奖”平分秋色。

——《论据与事实报》

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文化现象。

——《莫斯科新闻报》

一个拥有质量的文化工程,已经在俄罗斯文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消息报》

俄罗斯有许多文学奖,“处女作奖”是独一无二的……

——《德国之声》

我们见证着正在崛起的作为接班人的一代。“处女作奖”是唯一一个如此广泛地涉及当今青年思想中诸多被遗忘层面的组织。

——《独立报》

“处女作奖”从一开始就是最受欢迎和最有代表性的奖项,好像是对隐藏的天才的一次文学普查。

——《新时代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