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出路
从绘画史来看,其实中国画不存在找出路的问题。1949年长沙出土晚周帛画龙凤女子图,那应是最早的一幅中国画了。从那时算起,中国画就像一条不息的长河静静地流淌,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直到如今。这个古老的画种从它诞生开始就跨过了稚气的青春年少,如睿智平和的老者伴着人们打发日月春秋。不激昂,不颓废,不温不火,藏而不露,不取媚于下,不邀宠于上,不求诸人,亦不求诸己,这是它品质与格局的可爱。数千年来,有顾恺之、王维、范宽、米芾、粱楷、高克恭、赵孟頫、倪云林、王蒙、方从义、沈周、徐渭、陈洪绶、龚贤、傅山、弘仁、朱耷、恽寿平,真是名家辈出,大师林立。尤其朱耷的出现,将中国画带入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神仙境界。从此,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西洋画构成两山雄峙之势态,各领风骚。
20世纪,中国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分化,先是全盘西化,接下来是全盘苏化,至使本土派的画家举步艰难。可喜的是,朱耷之后,经过三百年的沉寂、等待、酝酿、怀胎、转眼柳暗花明,中国画坛出了齐白石黄宾虹,他们真是中国文化史美术史上的伟大人物。作为本土派画家的代表,他们的异军突起,终于将中国画推向了又一个高峰。齐白石的意义在于将朱耷带入仙境的中国画又带回到人间,带回到人世的风景,使得清冷的宣纸有了一分温润的人情暖意。这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黄宾虹则是自明代五百年来开了山水画的先河。
本来有了齐白石黄宾虹,中国画至少三五百年可以安安稳稳不必想事了。可是,大家不晓得珍惜,用西画改造中国画之风愈演愈烈。结果,中国画被糟蹋成不中不西,非驴非马。这正应了傅雷批评扬州八怪的话,傅雷说,他们有否定传统的勇气,而没有否定传统的准备。也就是说,他们的本事欠了点。以后则是“文革”极“左”,再以后就到了今天的中国画坛一切向钱看,这就更没得什么好说的了。
风气败坏,江河日下,如今的中国画真是到了要找出路的时候了。出路在哪里呢?仍在中国画自身。回到中国画本身上来,出路自然就在眼前。我们不会失去这个信心,因伟大庄重的中国绘画一直是走在中国文化的正道上、大道上,它土地肥沃,根深叶茂,它有浩然的正气,亦有博大的胸怀。
去故宫看画
我以前去过几次北京故宫,有两次运气好,碰上了历代名画展。听说故宫在春秋两季,要把仓库里的画搬出来挂在墙上,透透风去掉霉味潮气。谁碰上了,谁就饱了眼福。那两次只见玻璃展柜,靠墙而立,里面陈列的挂轴,唐、宋、元、明、清,一线长廊过来,就像打开了一部中国画史。带两个大馒头,一包北京十锦咸菜,外加一玻璃瓶茶水。中午不必出故宫,边看边想边休息,不用急,在一幅幅画前杲久些,一天下来,就等于进了一次学堂。
我看那些画,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粗看起来,都是花,大体相似。再一细看,又都是各自的花,异彩纷呈。摆在一起,相安无事,又有自己独处的一个天地。也有点像一条河流,粗看起来上游下游都是一滴水汇聚而成,似乎大同,但每一段落,每一拐弯处又有着各异景致。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前贤的画,每一个人都能在画史上摆得进去,承上而启下,不会觉得别扭,也不刺眼。而且,他们又分明是自己所处时代的画家,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作品,有鲜明的个人创造精神。我喜欢这样的展览,它给了我许多提示和启发,这种展览在别处是不易见到的。
后来,我在广东看了历代书法展,当看到康有为的作品的时候,我大吃一惊,我一点都没有思想准备,我以前是多么的喜欢康氏的书法啊,个性张扬,拳打脚踢,无所顾忌。如今看起来,怎么康先生的字在历代书法中摆不进去?露手露脚,十分刺眼。回到家里,我读到沈从文写的关于评价康有为书法的文童。沈从文说,康有为写的是“伟人字”,这个批评真是含有幽默的贬意。不过,在如今的市面上,写伟人字,画伟人画,唱伟人歌,指天指地,号称阳刚之气,假大空已蔚然成风成灾了。
由此,我觉得一个绘画作品,一个画家,一定要在画史上摆得进去。同时又要有他所处时代的鲜明个性。
我以为故宫历代名画展是最有权威的,但是我有一个疑惑,因为这个展览到清末就打止了。我的疑惑是,历代名画展如何延伸到民国?再如何延伸到1949年以后,直到今天?我们知道,近现代美术史是从清末恽寿平开始。民国那一段的画家,如姚茫父、王梦白、齐白石、黄宾虹等,他们的作品是摆得进中国画史的,同时又是具有他们自己的鲜明特质。这以后如何办?这以后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摆得进中国画史吗?他们的特质在哪里?我如今时常在想这个问题,也是我梦寐以求想要解决的。
中国画的发展
文学艺术不能讲进步,可以讲发展,讲演变。我们不能讲七言比五言进步了,也不能讲南宋辛稼轩、李清照的词比北宋欧阳修、苏东坡的词进步了。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画比清初八大山人的画进步了。
那么,如何来看中国画的发展,或者说中国画的演变呢?我们说,中国画的发展是由以下四个条件所决定的。一、题材的扩大;二、外来文化的影响;三、由写实走向写意;四、技法的演变。这四个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孤立的,不是说有了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决定中国画的发展。这四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例如汉代之初,从印度传人佛教,佛像的描绘成为当时画坛的主题。这里既有题材的扩大,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佛像露手臂露腿脚的部分要画得圆润,这是中国画以前的技法所没有的。以前的技法大都是用刀将忠臣烈女的像刻在石头上,石头上留下的刻痕是变化不大的铁线。现在手臂腿脚要画得圆润,渲染的办法便逐步形成了,人们称这种办法叫做画坡。中国人称画有起伏的对象叫画坡,不叫素描,因素描是画外光,而画坡则是根据对象本身的结构。由此可见,佛教的传入,最后在中国画上引起的是技法的演变,出现了画坡的新技法。
由此可以证明,决定中国画发展的条件,最终要导致技法的演变。技法演变了,新的技法出现了,中国画就发展了。
技法是艺术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艺术的一切变化最终是形式的变化。中国古代诗歌由五言到七言到长短旬就是这样。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是笔墨,笔墨演变了,中国画就发展了。一部中国山水画史,就是皴法史,历代的山水大家无不是因他创立了新的皴法而确立了他山水画大家的地位。一部中国画人物画史,就是线描史,历代的人物画大家无不是因他创立了新的线描而确立了他人物画大家的地位。明白了这点,我们画中国画的会少走很多弯路。
平常我们说这人懂画,或那人不懂画,是什么意思呢?懂画就是懂画法、懂技法。不懂画的就是不懂画法、不懂技法。包括考证古画,最关键最准确的考证仍是要懂得作者的技法,要知道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是如何画出来的。我们说真正懂得技法、懂画法的人便可算是中国画的内行,否则便是外行。
P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