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卢鹤绂侧影(第2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古江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卢鹤绂侧影》一书是迄今为止涉及到卢鹤绂一生的情感世界之真正总结,《卢鹤绂侧影》一书也是迄今为止披露卢鹤绂一生的心路轨迹之真正记录。

曾记得被人称为“学问之广博,见识之莹彻,方法之谨密,文辞之精洁”的中国美学思想家、文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为我们留下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力作——《人间词话》之中强调:只有洋溢着自然之美的、重在传神的、有“味外之味”的作品,才能步入“有境界”的艺术殿堂!

古江先生的《卢鹤绂侧影》,正是这样的作品。

内容推荐

古江编著的《卢鹤绂侧影》一书是迄今为止披露卢鹤绂一生的心路轨迹之真正记录。

《卢鹤绂侧影》共39篇,涉及被访问者达到43人之多。从赫赫有名的科学院院士到默默无闻的里弄小辈,无人不访;从惊天动地的科学发现到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无所不写。无论是材料取舍,还是文章布局,可谓深思熟虑,独具匠心;钩玄提要,开宗明义。篇篇笔力峭拔,情味深长,常有“梅溪品格”、“梦窗佳语”这等意境突现,也有“相如赋仙”、“后主神秀”那般文采宣泄,此皆作者高屋建瓴去谋篇、自然神妙来旷豪的结果。

目录

再版前言 古江

卢鹤绂思想的广泛传播(序言)卢永亮 卢永芳

独辟意境余味无穷 吴水清

中国核能先驱卢鹤绂 张志尧

在北京采访

春雨情怀 访 吴水清

两代情 访 郑志鹏

生动有趣的讲课 访 张英平

待人和蔼可亲朴实厚道 访 顾惠芬

潜移默化 访 卢瑜

人品第一 访 刘华

在天津采访

教书育人循循善诱 访 李育民

他是我们心中的好大哥

访 卢鹤松、卢鹤柏、卢鹤桐、王兆珠、卢鹤绚、卢鹤纹

一张汇票留言 访 卢 鹤桐

在上海采访

他是个好人好教授 访 王零

我和卢鹤绂先生共事32年 访 王世明

终身受益 访 王炎森

中国物理学家的职责 访 神承复

我就是大物理 访 毕品镇

我挑水挑粪卢老师浇水浇粪 访 杨福康

卢老师逝世前两天和我们讨论物理前沿问题 访 程晓伍

在科研道路上更多的人是做铺路石子 访 宋宏秋

我崇敬卢伯伯的胆量和勇气 访 马开华

我可以画出来 访 王震遐

我是科学家你们是专家 访 周生墨

科学研究应该下放到企业生产单位去 访 朱世昌

他是我的恩师 访 徐学基

杰出科学家的侧面 访 胡宝炎

光明磊落 访 杨丽娣

要有献身的精神要有科学的精神 访 张晋华

少说话多做事 访 陈靖

深切怀念像父亲一样的家翁 二媳妇 马开桂

卢鹤绂先生人生的悲剧色彩 访 王光建

沿着卢鹤绂老师的道路走下去 访 沈葹

做学问专心致志 访 卢慈和

科学家的知识是最不私有的 访 谷超豪

卢鹤绂先生墓地 古江

在杭州采访

我们后会有期 访 李哲昭

我是卢鹤绂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 访 张守业

我们稍微停下来就会落后 访 李文铸

自己动手开创实验新局面 访 陈昌生

卢鹤绂先生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访 李南田

卢鹤绂格物研究所的明天 访 卢永亮

在休斯敦采访

我心中永远的痛 访 卢永芳

电话采访

纯正的科学家 访 卢嘉

参考文章选登

八十感怀 卢鹤绂

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 卢永亮

先父卢鹤绂发表论文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纪实 卢永芳

美国学者评论卢鹤绂院士 吴水清

卢公景贵碑文 卢鹤纹

献给纪念卢鹤绂先生逝世5周年大会 古江

最科学最完美的结合 古江

后记

试读章节

春雨情怀

访吴水清

人生有许多经历,有的经历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印在脑海皱纹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次我到北京采访,和吴水清先生接触,有两幅印象画留了下来,使我像看电视录像带那样,常常把时光倒流过来,一次又一次回味着。

我和吴水清先生以前是不认识的,我曾多次看过他写的《卢鹤绂年表》,他也看过我的文章《读(卢鹤绂年表)》,文字交流了,思想也交流了,其实感情也交流,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从崇拜到宣传卢鹤绂先生走到一起了。

吴水清先生在北京来接我的飞机前,与我约好了手里拿着《卢鹤绂年表》这本书,挥动着这本书的就是吴水清先生。好吧,我们就这样约定了。

我走出北京国际机场的大厅,手里拿着《卢鹤绂年表》这本书,使劲挥动起来。吴水清先生在大厅门口,也使劲挥动着《卢鹤绂年表》这本书,于是两本书在挥动着,《卢鹤绂年表》的封面有卢鹤绂先生的半身照片。两本同样的书在挥动着,我似乎看到卢鹤绂先生也在微笑了。我见到吴水清先生了,我高声呼喊着“吴水清”、“吴水清”。

吴水清先生的手和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他称呼我“古先生”,这是他们的习惯。国内的人都习惯称国外的朋友谓之“先生”。我们在国外却习惯了直呼名字。来机场接机的还有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王国武先生和我的助手姚智。

第二幕是吴水清先生送我上飞机时。小汽车到了飞机场,吴水清先生和司机都忙着把行李从后车厢取了出来。吴水清先生握着我的手念了一句诗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连声说“谢谢你!谢谢大家!”当我们的手松开时,空气好像突然凝住了。我莫名其妙地向吴水清先生敬了个军礼,提高声音喊了声“再见!”

吴水清先生眼睛一亮,微笑了起来。这种笑是一种会心的笑,一种任务完成的笑,一种又去迎接新的任务的笑。

在北京这些天来,都是由他组织开会、负责联系、安排食宿交通等等,都是由我从不认识的人在协助我进行采访工作,现在我们认识了,成了朋友,可是又要分开了。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友谊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卢鹤绂先生榜样的力量!

我喊了声“再见!”马上转身走进机场候机口。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不敢面对刚才新交的知己却要马上分开的场景。

吴水清先生曾和我说,这批人(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都是相当优秀的专业人才,是非常好的人。我带着这批好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飞去上海,飞去卢鹤绂先生工作时间最长的复旦大学。

吴水清先生是中国一家物理杂志的主编,1990年到上海复旦大学做采访时,意外地被人介绍去认识卢鹤绂先生,于是吴水清先生找到了位于上海江宁路的卢鹤绂先生寓所,找到了卢鹤绂先生。他们的认识进发出了火花,两人一见如故。吴水清先生对卢鹤绂先生大师级的学问、科研成果、风度、谈吐等等、肃然起敬,并因此改变了吴水清先生后来的人生航线,他一篇篇宣传卢鹤绂先生的文章在各种报纸杂志先后发表,宣传卢鹤绂先生、研究卢鹤绂先生已经成了他自己担当的责任。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在吴水清先生的领导下,召开了20次研讨会,发表过几十篇论文,在中国和世界物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

这次我在北京采访,和我谈得最多的也是吴水清先生。我们从9月10日下午3:45一直谈到晚上8:45,晚饭时也是边吃边谈,足足谈了5个钟头。

吴水清先生所崇拜的两个现代中国物理学大师都是中外驰名的赫赫人物,一位是王淦昌先生,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另一位就是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先生。吴水清先生十分强调“原子弹之父”、“核能之父”这两个称号都是鼻祖的称号,他们既是开创者,又是能被国际所公认的。

卢鹤绂先生每篇物理学论文的发表,都引起了国内外物理学家高度的重视,肯定。一些论文的论点、论据还被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一些物理学家在发表物理学论文里引用。

卢鹤绂先生1951年在《美国声学会月刊》上发表的论文“从声学现象研究体积粘滞性和压缩性”被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卡姆(J.J.Markham)、拜尔(R.T.Beyer)和林赛(R.B.Lindsey)所关注,并在权威的《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了“流体中声音的吸收”一文,将卢鹤绂先生在那篇论文中提出的弛豫压缩方程命名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这篇论文的发表及对此方程的命名立即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物理方程式,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到了1995年,卢鹤绂先生已是81岁高龄了,他与弟子王世明先生合作,在美国《伽利略电子学》杂志上发表了“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一文,实际上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仅仅适用于地球而并不适用于整个宇宙。

P33-35

序言

卢鹤绂思想的广泛传播

卢永亮 卢永芳

美国《太平洋时报》记者古江先生由于崇敬先父卢鹤绂院士,决定编写《卢鹤绂侧影》一书,并于2002年9月从美国不远万里飞回中国采访。

古江先生于2002年4月飞去美国休斯敦,采访了卢永芳,又于9月飞往中国北京,从那里出发,一路向南走访了北京、天津、上海和杭州等地,这些都是先父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上海复旦大学、卢鹤绂格物研究所上海总部、杭州大学、天津卢氏老家等地,采访了许多尚健在的家族长辈、先父当年的同事、朋友以及他培养的学生等等。

在北京和上海,卢鹤绂格物研究所都为古江的采访举行了欢迎大会,并组织了专题讨论会。其中在上海的欢迎大会上,还有上海东方电视台的记者应邀进行了录像工作。

此次整个采访过程都受到了被采访对象热烈的欢迎和积极配合,采访的接触面也较广泛,如原中国驻土耳其大使——我的六叔刘华(原名卢鹤维),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王零,浙江大学副校长李文铸,先父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现在浙江大学任教的张守业教授,与先父共事长达32年的王世明教授,先父的学生——现在同济大学任教的沈葹教授,九三学社的代表胡宝琰先生、杨丽娣女士,先父收养的干女儿顾惠芬女士,曾经长期照顾先父的小保姆陈靖女士等等。

在会议中,大家争先恐后发言,一次又一次回忆着与先父共事相处的岁月,回忆着先父的爱国情怀,高尚的人品,坚持创新的科研精神。会议也使大家达成共识,要走先父的坚持科教兴国的道路。

古江先生选择了这个题材,编写《卢鹤绂侧影》,宣传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是得到我们热烈欢迎和支持的。我们深信,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先父的思想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至更深入人心。

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但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精神也是没有国界的。先父是属于中国的科学家,但是他的科学思想,高尚人品,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后记

当我到中国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采访,撰写《卢鹤绂侧影》的新闻,在报纸、杂志发表之后,这一年来,美国、中国不少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写完《卢鹤绂侧影》?大家等着一睹为快!现在完成了,足足花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

十分感谢关心我的朋友,协助我写作的朋友!从顾问先生、助理,到每一个被采访的朋友。特别是3位顾问先生在尽心尽力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可以说是集体创作,我只不过是执笔而已,这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采访的日子里,能够和卢鹤绂先生的家人、弟妹、亲戚、同事、学生、朋友认识并结缘,是我的欣喜与荣幸。

卢鹤绂先生身边的人们,都受了卢鹤绂先生的影响,被采访的每一位朋友,他们在回忆卢鹤绂先生往事的时候,没有半点做作,没有半点夸张,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自然,十分真情、十分平实地回忆着,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本书是每一位被采访的朋友的真情流露,使我深深感受到“人间确有真情在”,对于生活在美国,看到不少“六亲不认”的人际关系的我来说,这份真情显得分外珍贵!

马克思论述“生命”的概念时,曾经说过“自我更新”这个词。走近卢鹤绂先生,他会给你方向、方法、力量,你会“自我更新”。这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的,但是又不能强加给被采访的朋友,只好在后记里更鲜明地提出来。

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乡中山市的杂志《中山侨刊》,报纸《三乡风采》、《纪中人》。当我风尘仆仆,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采访回到中山市的时候,《中山侨刊》总编辑龙敏闻讯后,满腔热情登门采访,接着《中山侨刊》、《三乡风采》、《纪中人》先后报道了我采访的消息、相片、文章。特别是《中山侨刊》发送到全世界64个国家的中山华侨手里。卢鹤绂先生的名字、卢鹤绂先生的事迹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这些海外华侨的心田里。

我也要感谢《太平洋时报》总编辑程星,当我从中国采访回来后,他在《太平洋时报》开辟了《卢鹤绂专栏》,在美国有了宣传卢鹤绂先生的专栏阵地。

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的朋友、我的家人,一年来,他们都时时刻刻地关心着我,在鼓励着我。

当我写完这本《卢鹤绂侧影》初稿,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北京传来了传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召开了《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首届年会的学术讨论大会,参加的有全国24个省的90多个代表,会后出版的《论文集》收集了132篇论文,《学术动态》报道大会的题目是“在卢鹤绂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我是宣传卢鹤绂队伍里的一个新兵,收到传真后,我仿佛听到了从北京传来的嘹亮军号,我又打起了背包,在背包里放着《卢鹤绂年表》、《卢鹤绂侧影》,一手拿着墨水笔,一手拿着照相机,出发啦!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2003年8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29:22